德国外交文件
首先说一下我对二战时期中德关系的看法。
就德国整体而言,在凡尔赛条约的严格限制下,德国军队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被限制在10万人以内。德国国防军之父塞彻特等人为了保持国力,隐藏军事组织,派遣士兵到海外服役(如古德里安在前苏联波罗的海国家服役,罗姆人在美洲国家担任顾问)。塞彻特甚至主张与苏联和中国建立军事合作,在德国逐渐形成亲华势力。65438年到0933年,塞彻去中国工作,这是在希特勒上台的背景下发生的。希特勒纳粹强烈反苏,联合日本军国主义排华,与塞彻特亲苏亲华政策相悖。与此同时,塞彻特对波兰恨之入骨,希特勒一边高喊反苏,一边假装与波兰友好,以便麻痹西方。1934年6月,与波兰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使苏联与波兰关系分裂。因为德国在中国的利益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因为长江流域是英法美的势力范围,所以德日关系的发展受这个因素影响很大。1932年日本建立伪满洲国时,严重依赖东北大豆等原材料的德国开始向日本倾斜,1933年亲日纳粹上台,就体现了这种趋势。与此同时,德国的亲华势力仍有很大影响力,与中国保持着密切关系,但已被逐渐削弱。1935,法肯豪森接任总法律顾问。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任驻日武官。虽然他也因为一战日本偷袭德国而反日,支持中国抗战,但他明显受到德国国内政策的影响,采取骑墙态度。例如,在帮助中国制定国防政策时,冯?法肯豪森建议蒋介石与日本人打一场消耗战。他认为日本没有希望通过算计赢得长期战争。他建议蒋介石守住黄河前线,但不要在战争的前中期向北进攻。同时要让出一部分北方省份,包括山东,但撤退要慢,日本每走一步都要付出代价。德国的首要目的是保护自己在北方的利益不受战争影响。在中德贸易中,他把不能用的武器送到德国,武器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Falkenhausen告诉宋美龄,这两个问题的原因是德方可能发错了货,而价格高是因为中方在检查中的问题和德国的立场。德国在对华关系上越来越受国内亲日势力的影响,越来越疏远中国,这是显而易见的。七七事变后,德国顾问对华北抗战没有给予支持。列强和德国不愿意调停中日战争。只有苏联支持中国,双方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为了防止中苏联合,德国被迫参与调停甲午战争。淞沪甲午战败,南京失陷后,日本侵略战争野心膨胀,在德国斡旋中提出中国不能接受的亡国条件,遭到拒绝。德国调停失败后,1938年初,国内亲日法西斯势力大增,控制国防和外交。他们认为中国失败了,于是亲日派的里宾特洛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德日关系中的几大障碍——对满洲国的承认、驻华军事顾问和武器出口。1938 2月21日,德国承认满洲国为独立国家。同年3月3日,德国决定在甲午战争结束前不接收日本军校生,并开除现有在华德国军校生。4月22日,德国驻华军事顾问返回德国。可以说,随着东北、山东、华北等有德国利益的德国领土落入日本人手中,江南富庶地区被攻占,德国法西斯政权认为与中国的政治、经济交往毫无价值,而是与日本侵略者彻底勾结,与中国的关系逐渐由合作变为敌对。
其次是因为领袖希特勒,希特勒在维也纳的童年生活非常贫困,得到了奥地利一个姓张的家庭的无私帮助。免费给他500奥地利帝国先令作为学费和生活费,还经常邀请他到家里吃饭。当他知道希特勒有很好的绘画天赋时,善良的中国家庭还主动帮他联系了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希望资助他到该大学学习。“他们的帮助是无私的。后来希特勒掌权,合并了奥地利,但当时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没有再找到这位好心的恩人。希特勒喜欢孙子兵法和紫同治剑,经常把它放在床头。
轴心国联盟初期,在美因茨的军事基地,他私下里对他的秘书长阿姆斯特朗说:“和这样的国家结盟是一种耻辱。他们只在海边钓鱼!”他在与一些重要将领的书信往来中,也提出了自己将世界分为两部分的设想:以巴卡斯坦(当时波兰东部与苏联的交界处)为界,西部(欧洲、中东、北非和大西洋西岸)为第三帝国的领土,东部(亚洲、小亚细亚、印度和太平洋西岸)为中华民国的领土。因此,尽管意大利施压要求与日本结盟,
最后一个原因是种族,因为亚洲有纯正的雅利安人,中国人是否有雅利安血统一直存疑。例如,蒋公的二儿子郭玮是一名德国军官。德国对中国,远胜于英美。此外,希特勒支付了1936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所有费用,并称中国人民是“不同肤色的特殊人民,理应享有更多权利。”中国在二战期间得到了德国的大量支援,使用了德国的先进装备。那时候苏联只会以“红色”的名义试图分裂中国!德国和中国在战斗中是友好的!多次派专家和中国考虑策略。当时德国攻击所有收留犹太人的国家,中国收留这种人最多,德国连条件都没提。
所以二战时期的中德关系非常复杂多变。如果从二战时期中德关系的变化入手,可以用“二战时期中德关系的利益交替”这个标题来突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