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论文
在所有领域中,论文是大家最熟悉的。论文类型很多,有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学论文、成果论文等。你见过的论文有哪些?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组织行为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篇关于组织行为的文章摘要:
本文以综述的形式,从中西方两方面论述了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和发展,并对近年来出现的新领域和新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组织行为学在中国还有很大的不足和研究空间。
关键词:
管理;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这个名称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是研究人在某一组织中的行为规律的综合性科学,其中心理学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当然它也与行为科学密切相关。
第一,管理的发展
(一)科学管理学院。鉴于当时大多数工厂缺乏组织,美国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创立了科学管理学院。该理论为如何控制和管理组织行为设计了一个详细而具体的理论框架。但是有两个根本性的缺陷。第一,现实中很难找到完美的工人和工作方法。二是把工人当机器,没有考虑到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动物。
(2)人际关系学派。鉴于科学管理学派的理论缺陷,人们开始考虑环境与对待工人的态度和提高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于是在1926年,霍桑实验导致了人际关系学派的出现。可惜这个学校忽略了其他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单纯的认为只要对工人更好,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
(3)行为科学学派。20世纪30年代,在以斯金纳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基础上,管理学家创立了管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用奖惩制度来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但是,它没有考虑到,这种制度会使工人产生许多负面情绪,降低他们的工作效率。
(4)管理科学学院。二战期间,美国军方为了打败德国,将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管理领域,于是诞生了管理科学学派。它的贡献在于将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管理,但并不是所有的管理问题都可以定量分析,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5)社会系统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管理问题应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各种组织都应该作为合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这种管理理论被后人称为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认为构成一个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但这些要素只包括人。他认为管理者没有管理财产的职能。
第二,西方组织行为学
二战后,西方管理领域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即管理科学学派和以人为中心的行为学派。现在西方国家的管理学院都把它列为必修课,在工业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西方的组织行为学不同于一般的管理学,它考虑的是特定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其理论具有“合理内核”的成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的许多理论反映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它比传统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中国的组织行为。
中国的组织行为学起源于西方。事实上,我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早已涉及相关领域。比如,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就开始关注人机关系的研究,我们当时称之为工业心理学或工程心理学。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组织行为的需求日益增加。心理学家对中国的组织行为学贡献最大,但“管理心理学”这个名字在中国经常被使用。尽管我们管理心理学中的许多理论是在西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但我们也致力于建立一门有中国特色的组织行为学,将西方的经验与我们自己的传统和实践相结合,发展我们自己的管理科学。
第四,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一)研究方法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传统的组织行为学方法论体系受到质疑和挑战。强调外在有用性的体系逐渐取代了注重内在逻辑一致性的传统方法论体系,典型代表之一就是案例比较法。这一转向对组织行为学乃至整个管理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积极组织行为。西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早在霍桑的实验时代就认识到了员工的积极感受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在人本主义的影响下,研究者开始研究快乐、幸福、满足和士气等积极的心理学课题。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塞利格曼积极倡导“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并与希克詹特·米海(2000)一起指出,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在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使员工感到舒适,使公众满意”。它的矛头直指在过去一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模式。
(3)计算机实验方法。社会组织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比如一个企业,它是由许多个体在同一个目标和许多其他要素的驱动下组成的复杂系统,系统中复杂性的动态变化通常是非线性的。因此,要研究社会组织系统,就必须进行复杂性科学研究,即研究这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动态演化中的新兴特征。
我们需要探索复杂管理问题背后的运行机制,通过系统分析解释这些复杂现象,并且应该能够根据个体行为推断出它们对系统演化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根本无法回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介入,利用计算机实验方法研究复杂系统成为可能。
关于自我效能的研究。随着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心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学家开始研究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影响和作用。他们认为自我效能感对人的工作态度和绩效有明显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趋于细化,显示了社会对员工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渴望
目前,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和评价研究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现有的研究热点和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改进。
两篇关于组织行为的论文摘要
分析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探讨了组织行为学对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使企业健康发展,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有利地位,使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关键字
组织行为;企业;激励;人力调配
1.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和态度,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及组织行为,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和客观规律的学科。目的是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的科学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组织行为。
2.企业应用组织行为学的必要性
所有企业的发展,除了人才情况、行业特点、资金情况、产品特点之外,还必须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必须及时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实现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协调互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即长期盈利的目标。企业受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变化和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如质量等级、价格变化、人力资源状况、环保要求等。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企业只有关注人的发展,因为人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充分发挥企业内部人才的潜力和优势,才能提高企业的发展绩效。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要素是“人”,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和潜力,即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员工个人在工作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比如可控的工作环境、各种福利、休假等。,甚至是企业不可控的需求,比如子女入学、就医等,这些都会进一步影响员工的需求和对工作的态度。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进一步明确员工的实际需求,主要是企业的可控需求。
3.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创新组织行为激励机制
社会上任何企业都是由人组成的,任何企业都离不开管理。管理的核心在于人。企业的生命力来自于企业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从员工的发展实际出发,鼓励员工的表现和行为,引导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开发员工的潜能。积极的组织行为,即通过肯定员工的工作行为和绩效,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员工的企业荣誉感和满意度,保证其最基本权益的实现。
企业在设计激励机制时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员工的工作实际出发,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管理者也可以通过有效的规定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提前对各项制度规定进行细致的研究,思考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制度中的缺陷,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果。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是最重要的因素。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企业必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而不是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体系。现代企业的发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越发展,越应该重视人的因素。企业管理者要关心员工,从小事做起,采取奖惩制度,鼓励引导等。企业要实现发展,就要充分体现员工的自我价值,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追求融为一体,使企业和员工的发展方向一致,形成统一的目标。
同时,企业在建立激励机制时要把握激励机制的动态发展,充分给激励机制的变化留有余地,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进行适应性变化,并定期进行修改。激励机制的建立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要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又要注意在创新中考虑员工的实际情况,最终实现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制度的建立要经过讨论,公布,然后实施。
在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制度,形成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发展,如首钢“开拓进取、当家作主、奋发图强”的“首钢精神”;攀钢公司“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攀钢精神”;第一汽车厂“争第一,创新行业”的“一汽精神”。这些精神是这一理念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
3.2贯彻组织行为学理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安排。企业要想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即企业标准化体系,如职业素质标准、岗位责任标准、岗位评价标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等标准。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成果正好可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将其理念融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加强实施,从而提高管理效果。另外,要认真执行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化,同时强调员工个人积极心理、合理需求和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