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的理论分析论文
(一)从市场结构理论到资源基础理论的转变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企业竞争的基本逻辑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此之前,市场竞争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企业战略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竞争行业并给其正确的定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对市场的预测和对客户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因此,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再是企业的产品和市场结构,而是其行为能力;战略的目标是识别和发展异质能力,这是消费者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企业管理实践的重点应从外部条件转向内部条件,认为关键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源泉。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出现是由于波特的产业结构战略理论的局限性和不足。根据波特的产业结构理论,适用于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相对稳定的阶段。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知识经济时代,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产业之间的相对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盈利能力差异比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盈利能力差异要大得多。这种差异显然不是市场结构决定的,而是企业内部因素决定的。
在这一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将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重点转移到企业层面,并产生了许多理论: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知识基础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等。这些理论虽然概念不同,但都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即所谓的企业竞争优势内生理论。理论界统称为企业能力理论,包括静态内生理论和动态内生理论。
(二)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的重大突破。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是“黑箱”,企业之间没有区别。波特的理论没有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但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突破了。这一理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理论”,也对主导了几十年的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它将经济学和管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从本质上理解和分析企业,而且根植于企业管理的内部事务。
新古典经济学和基于资源的企业假设理论之间至少有以下重要区别。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源和能力(即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的供给是完全弹性的。当对某种资源或能力的需求增加时,其价格就会上涨,市场上的供应也会相应增加。虽然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并不否认某些生产要素的供给确实是完全弹性的。但是,他们认为某些资源和能力的供给是无弹性的,因为他们的路径依赖、因果模糊性和社会复杂性(巴尼,事务所,1991)。这意味着那些具有非弹性供给资源或能力的企业将获得超额利润,非弹性供给将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Peteraf,1993)。200多年前李嘉图也研究过这类问题。在良田供给有限的条件下,李嘉图分析了农场的盈利能力,研究了供给无弹性的生产要素如何影响农场的利润。李嘉图只是认为只有有限数量的生产要素具有非弹性供给的特征,而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则认为所有满足上述特征的资源和能力都具有非弹性供给的特征,即除了土地之外更多的生产要素也具有非弹性供给的特征。
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65438年到0986年,巴尼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完善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形成了著名的“战略要素市场”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可以反映所有信息;但是,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不灵活的资源和能力的供给可以吸收所有的利润。为了获得经济租金,企业必须在不完全竞争的战略要素市场中获得资源和能力。但是新古典经济学不能用来解释所有基于资源理论的企业观点。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可能更有帮助。
演化经济理论和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进化经济学中的规则,就是一种资源或者能力。如果把能力定义为企业利用资源产生竞争优势的能力,那么规则和能力几乎没有区别。此外,两者都同意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是超额绩效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在这两种理论中,从根本上说,是企业的依赖路径,即企业的知识所有权使企业在很多方面区别于其他企业,从而可以制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获取租金的策略。此外,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和演化经济理论都有一个关于企业绩效的基本理论。
与波特战略管理理论的出发点不同,资源基础理论打开了企业的“黑箱”,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独特的资源组成的,其中大部分资源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积累,因此企业之间会存在差异;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或能够控制的资源。
Wernefelter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资源基础》中提出,资源一般包括品牌名称、企业拥有的技术知识、熟练员工、贸易合同、高效的工作程序等等。柯利斯和蒙哥马利认为(collis & amp;Montgomery,1997),资源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可能是广泛存在于竞争性交易中的、容易购买的一般性要素投入,也可能是需要多年积累的、难以复制的高度差异化资源,比如品牌。他将资源分为三类: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根据资源基础理论,这些资源必须是“战略资源”,只有战略资源才是持续竞争优势的现实来源。战略资源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
资源基础理论有两个假设:第一,一个行业中的企业根据其控制的资源是异质的;二是企业控制的资源不能完全流动,资源的异质性表现持续时间长。巴尼认为,如果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那么它们对于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资源基础论的一些代表认为,企业必须“隔离”或“隔绝”竞争对手可能的模仿行为,才能进一步获得一种可持续的“资源异质性”。也就是说形成了一种“隔离机制”。通过设置各种形式的时间延迟、信息不对称和能够组织或缓解市场竞争、有效保护稀缺资源的壁垒,可以获得静态竞争优势。
美国学者杰伊·巴尼是资源基础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之一。他将资源定义为企业的资产、知识、信息、能力、特性和组织程序,并将其分为财务、实物、人员和组织资源。巴尼认为,如果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那么它们对于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是非常重要的:资源的价值是由开发资源的可用机会决定的,这些机会有时会发生变化,使资源从有价值变成无价值;与竞争相关的重要资源稀缺。如果竞争对手拥有相同或相似的资源和能力,企业将失去竞争优势。竞争性重要资源的另一个标准是难以模仿。巴尼认为,很多物质资源很容易模仿,而基于团队工作、文化和组织程序的资源和能力很难模仿。这些资源通常是由企业本身在一段时间内的复杂历史和无数小决策造成的,它们有助于独特能力的发展。
(三)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在资源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核心能力理论,资源基础企业观已经完全脱离了企业中人的因素,不再把竞争优势的来源界定在作为物的具体资源上,从而导致资源和资源配置者之间的分离。事实上,客观物质资源能发挥多大的效用,完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而资源的异质性背后,是人的异质性。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已经从具体、客观的资源转变为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
虽然资源学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竞争战略理论的不足,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和高利润的源泉,竞争优势和大部分资源之间也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鉴于资源基础理论的不足,一些学者开始透过资源的表面现象,从企业配置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方面来分析竞争优势的来源,发现隐藏在资源背后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核心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来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已经从具体的资源转变为抽象的核心能力,即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掀起了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热潮(Prahalad and Hamel,1990)。认为核心能力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核心能力具有足够的用户价值,能够创造价值,降低成本;二是核心能力独特,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第三,核心能力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可以为企业到达多个市场提供支持。在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内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最关键的因素。
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的积累、维持和应用是企业开拓产品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其核心能力的差异导致企业间的效率差异,进而使不同的企业产生不同的效益;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技能的有机整合。
基于资源的企业一般逻辑推理理论也可以用来表达与持续竞争优势相关的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应该具备:
(1)值。核心能力应该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或者说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从而为最终用户带来新的价值或提供根本利益。企业环境的变化会威胁到核心竞争力的价值。
(2)异质性。核心能力不是创造价值的充分条件,而价值的创造是基于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使用不同种类的其他资源。
(3)不可复制。核心能力通过两个独立的机制阻止模仿,一个与资源的特殊性质(如社会复杂性、模糊因果关系等)有关。);另一种是通过采取各种战略措施(如专利、品牌、保护性合同条款、商业秘密等)来保护其宝贵资源。).核心能力一旦被复制,与之相关的企业竞争优势就会降低甚至消失。
(4)难以替代。替代品往往会威胁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新定位企业间的竞争优势。
基于知识的理论
企业有了核心能力,就会有核心刚性(LeonardBarton,1992)。核心刚性是指在快速的环境变化中,核心能力往往无法改变,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无法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反而成为其竞争发展的桎梏。因此,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了企业能力与环境的整合与演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企业知识型理论。
能力本位理论中所指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指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概括为持续创新的能力。各种资源利用程度的差异,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异,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决定的。能力差异的背后其实是知识存量的差异,能力是知识存量的明显表现。
基于知识的理论认为,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应该是难以模仿的,即企业的隐性知识,它具有三个特征:一是过程性,如果竞争对手不参与这个过程,就很难体验到这种知识的存在,模仿就更难;第二,完整性,企业中的明知识是和隐性知识结合在一起的,竞争对手只能模仿明知识而不能实现隐性知识;第三,不清楚。在模仿的过程中,竞争对手总是希望找到并模仿核心因素,但隐性知识往往起着关键作用,使得那些想模仿的企业不知道到底要模仿什么,如何模仿。企业知识基础理论也认为知识具有路径依赖或历史依赖。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配置、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但是企业能力背后隐藏着什么呢?研究表明,隐藏在能力背后,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随着知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知识积累的组织或知识的集合,企业间绩效的差异来源于知识的不对称和企业能力的差异。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规模效应的实现取决于企业管理者所拥有的知识和管理能力,因此组织的知识和相应的企业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其培育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在其最终产出和市场势力中体现其竞争优势。知识难以模仿,路径依赖性强。因此,知识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是竞争优势的根源。由企业知识决定的企业认知学习能力是企业发展新竞争优势的不竭源泉。
(5)动态能力理论
当核心能力被定义为“组织内积累的知识”时,强调的是核心能力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且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企业知识也是如此。但是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动态的,现在拥有的核心能力和知识不一定能满足未来竞争的需要。环境的变化,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让企业精心培育的核心能力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核心能力的稳定性、企业资源和知识的刚性与环境的动态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核心能力和知识理论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奥蒂斯、皮萨罗和舍恩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动态能力被定义为“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部和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环境变化的能力”。“动态”是指在公司内外不断更新自身的能力、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能力,做出适应性的调整、整合和重置,以跟上环境变化的需求。动态能力理论旨在培养企业的能力,更加关注商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升级和更新。它是一种竞争优势的“动态内生理论”。
根据动态能力理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第一,发展现有能力;二是开发新的能力。企业现有的独特能力是隐性的,它存在于技术和知识优势、日常事务的处理流程和企业实践中。这种隐性能力是很难复制和模仿的。开发新的能力要求企业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快速整合和重构内外部资源和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纵观资源基础理论的各种观点,都是以资源为中心研究企业,充分重视企业在竞争体系中作为主动主体的地位。企业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知识基础理论和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四大流派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他们都认为企业的成长与使企业能够扩大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密切相关。摘要:关于企业发展的理论流派很多,形成了一个理论丛林。以商业环境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对这些理论进行清晰的梳理,可以清晰地认识企业发展理论的演变规律。从市场结构理论到资源基础理论,从资源基础理论到核心能力理论,以及后来的知识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都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而演变和发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