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前沿论文
目前,大多数城镇居民已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然而,在欠发达的农村,农民没有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仍然是中国社会保障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为了适应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实现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宏伟目标,近年来,人们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改革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从宏观上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实践中的地区差异、未来的发展方向、对策建议等都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其中既有观点也有争议。几个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探讨
近年来,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这一问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主流观点认为,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现阶段没有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杨、、彼得等人对中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建立全国范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不可行的,只有东中部部分省份有条件开展这项工作。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可行的。但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分阶段,逐步发展。任保平认为,要从实际出发,走“渐进式”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保障范围由小到大、项目由低到高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建立低水平、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经济因素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影响
主流观点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目标必须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社会保障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建立全国统一或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讨论中,许多观点大多强调经济因素的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片面夸大经济因素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影响。经济因素不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唯一充分条件。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3.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存在明显的分歧。主流观点:强调土地保障功能对农村和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认为必须以土地承包权为基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孟祥麟指出,这里所指的“土地承包权”,是创新土地流转制度、更新和改变土地担保形式意义上的“土地承包权”。土地保障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直接传统保障,土地由农民耕种,生产的产品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二是与使用权流转挂钩的间接保障,即在坚持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对土地进行集约耕种和规模化经营,农民根据自己的土地承包权获得相应的收益保障基本生活。
4.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改变政府和学术界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第一,各级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努力尽快建成我国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以指导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第三,做好农村社会保障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工作,增强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调动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第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集体补助和个人缴费能力,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第五,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构,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科学化、社会化和法制化,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化进程,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不分地区、年龄、性别和职业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和发展趋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和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理论支撑、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和水平不同以及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不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国外以美国为例
一、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分析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和调控,否定“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生产过剩和失业的经济危机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或购买力的需求,是社会总需求。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总供给,导致就业低于充分就业水平。针对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失业问题,凯恩斯提出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借贷扩大政府支出,承担公共投资,承担社会福利责任,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实施社会救济,对私营企业进行订货和贷款。凯恩斯还主张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根据经济状况的变化有意识地扩大或紧缩政府支出,使财政发挥反危机作用。凯恩斯主张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政府发行更多货币刺激投资。凯恩斯主义从维持再生产的角度出发,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属于有限再分配。该理论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有限责任的社会保障,强调个人责任,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干预是有限的,目的是实现充分就业。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美国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在这个系统模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是责任主体,在不同的保障项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在社会保险中,企业和个人是主要的纳税人或缴费人,政府作为最终责任人;在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中,政府是最负责任的人。
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效果分析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保障项目越齐全,覆盖面越广,保障标准越高,这也是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原因。美国社会保障立法虽然相对较晚,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畸形发展,其立法类型、范围和层次都符合美国经济发展和资本增值的基本要求。社会保障制度在美国社会经济中发挥了以下积极作用:一是保持了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稳定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美国经济的运行,如通过强制保险和补贴救济、职业培训等方式保护劳动力,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变化,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二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如减少贫困人口比例,在一定时期内补偿失业者,照顾弱势群体,通过累进所得税和社会福利支出调整经济周期,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资源配置。此外,美国的公共养老金计划是发达国家中最有效的。与其他OECD国家相比,其特点是税率低,保障水平低。一个重要原因是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低,为企业年金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促进了基金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成为社保促进经济增长的典范。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背景和理论基础上的,也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总的来说,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美国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明确的指导思想
首先,应该以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分配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六个必要扣除”,其中“为应付不幸事故和自然灾害而设立的储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和“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其次,要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同志的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为了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体生产者的关系”,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就劳动者而言,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需要逐步改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用* * *”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三个代表”理论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述重要论述,都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总结美国的经验教训,我们发现,当社会保障水平被限制在经济发展的可容忍范围内时,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了经济发展,两者是良性互动的。当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超过经济增长时,社会保障就会引发金融危机,损害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只能实行“广覆盖、低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会相应提高,但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当前,我国应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扩大个人账户试点工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障。
(三)完善社会保障负担模式
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国家和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国的社会保障形式不是采取完全市场或国家垄断的形式,而是将效率和公平、自由市场和国家干预结合起来,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在社会保障领域,主张国家责任和个人责任并重。就拿国家和市场共同负担,国家、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提供保障的社保模式来说。国家提供非普遍的社会服务,帮助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提倡发展私人和自愿的福利事业作为补充,并引入竞争机制和消费者选择福利服务的自由。这里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保障体系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稳定功能来看,为了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国家或政府既要承担制度设计、实施和调整的责任,也要承担筹集资金和对资金承担最终责任的责任;从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发展功能来看,它是国家管理经济的宏观调控工具。其运作应以市场为基础,以成本效益分析为衡量工具,衡量服务是由国家提供还是由市场提供,这也为7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的成果所证明。
(四)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
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社会保障制度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具有社会稳定的功能,也可以作为需求管理工具,通过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有效管理,促进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发挥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必须充分发挥上述两种功能。以我国正在改革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为例。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分开管理,做好个人账户,一方面可以为人口老龄化做好充分准备,消除后顾之忧,稳定人心;另一方面,为养老基金投资资本市场创造条件,既保值增值,又促进经济繁荣。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尝试建立基本保险、强制企业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相结合的多支柱体系。
参考资料:
[1]徐炳奎。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J].理论参考,2007,(4)。
[2]邓大松。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楼主,不知道看内容自己总结吗?。。别人不知道你L论文写什么。。。。
延伸阅读:如何买保险,哪个好,教你如何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