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教师献身教育的动力,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生长的土壤。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的重要规范,也是有效教育活动的前提。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实现师生情感的和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自觉树立对工作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有高度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其实爱学生是老师的一种教育手段。老师是爱学生的,当学生感受到这种温暖的感觉时,内心就会受到鼓舞,上进心就会更强,就会自觉地去做老师要求的事情,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学习和进步的热情。一般来说,当一个热爱和关心学生,受到学生爱戴和尊重的老师走进课堂,学生就愿意接受他的情感传递,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将教师的思想感情注入到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理解、情感等心理交流的过程。理解就是要理解学生的思想现实、心理现实、生活现实。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质量,必须遵循从实际出发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原则。爱和理解学生会让师生关系变得愉快。教师要从爱出发,这是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和爱护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育,真心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成为有用的人。老师是有爱心的,能理解学生,也能尊重学生,让学生更加尊重和热爱老师,师生感情也能更加和谐,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2.尊重学生,信任学生(1)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加,交往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青年学生特别希望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能够信任和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他们的自尊。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各种机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比如周一的一个上午,我们班的金瑞没有及时到校,没有马上批评。而是在期中考试后得知语文成绩并不理想,父母也不够理解。她平时很孤僻,此刻不想去上学。为了这个特殊的学生,我以朋友的身份耐心地工作,还和语文老师一起家访。经过半个学期的工作,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事实证明,学生要想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不如和学生谈心明显。教师首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从关心的态度出发,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人格力量感化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尊重学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教育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尊重学生也符合他们的心理状态。学生都有模仿老师的心态,但也有强烈的独立欲望,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和意见。当这个要求得到满足时,他们会表现出真诚的喜悦。反而会感到失望,责怪老师,产生对抗心理。由此可见,尊重学生是多么重要!首先,老师应该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在校园里,没有老师和学生之分。老师要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比如,当学生有缺点或过错时,老师有必要对他进行帮助、教育甚至严肃批评,但只有善待他人,才能被学生接受。另一方面,如果老师对学生冷嘲热讽,只能引起学生的厌恶。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会产生隔阂。第二,老师要真心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特殊的教育作用。不合理的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其实老师对待学生是什么样的人,就等于在暗示他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老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会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的一个原则。第三,严格要求,严格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并不意味着让学生随波逐流,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还在成长中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会犯错误。教师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用对学生严格合理的要求统一自己的情感灌注。严格要求学生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真正爱学生的老师,总能做到爱与严相结合,做到爱与严教育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门学问。独断专行、严格要求,不仅不会对学生的成长进步起到有益的作用,还会扩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激化师生矛盾,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严格要求也要科学。有几点经验:一是严格合理。严格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是由教育过程的需要和教育教学任务决定的。二是严格适度。教师只有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其实际的、能被其思想水平和理解程度所接受的要求。第三是严,方。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要能说服学生接受,并扎扎实实地落实。单纯的命令和禁止可能不会有显著的效果,但是采取说服的方式,把教育教学的要求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效果会比较理想。四是严而不变。一旦提出要求,就要相对稳定,不能严而不严。教师要定期检查要求的落实情况,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第四,相互交流,教学相长。虽然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永远是双向的交流,但教师必须充分重视作为交流主体的学生。因为学生既不是单纯的接受,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拥有交流的主观愿望和主动性。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沟通就失去了一面,不会成为沟通。因此,作为掌握交往主动权的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有各种需求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作为客体,以平等的地位和饱满的热情寄希望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进行持久和谐的师生交往。(1)充分开发相互交流的功能。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一种多样的、开放的、全面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有限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学生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和构建相应的、合理的、优化的知识结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般基础的专家或具有专业基础的通才。(2)充分发挥师生交往的心理氛围;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重要而恰当的信息交流活动。信息交流的有效性与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和情绪成正比。在良好的氛围、心情和精神状态下,学生对教育的热情更高,敏感敏锐,反应能力更强,思维更活跃,对知识的理解更容易。在传统教育观念逐渐被打破的今天,尤其是当今社会,随着科学的巨大进步,知识的快速增长,新的学科和技术的不断涌现,“弟子不必不如老师,老师不必优于弟子”的情况更加明显。例如,每当我在数学课上解释一个难题时,我都给学生一个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我总是鼓励不同的意见。因此,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努力相互学习。教育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教学是师生之间智慧和情感的融合。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用自己的爱心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在不久的将来,学校一定会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中国教育也会更加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