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CSSCI”在文科博士生评价中的霸主地位

打破“CSSCI”在文科博士生评价中的霸主地位

前段时间,科技部、财政部研究制定了《破除科技评价“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高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试图打破科技评价“唯论文”、“SCI第一”的不良导向。

事实上,不仅在科技内部评价中,在人文社科学术评价中,“唯论文”、“SSCI”、“CSSCI”的至上取向也需要被打破。这种单一的评价取向渗透在博士人才培养的过程中。2020年,博士招生总规模将达到65438+万人。博士招生规模的扩大,不仅会带来显性层面上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大,还会对培养质量、教育、学术生态等一系列隐性层面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学业评价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的重要指挥棒,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预警装置。改革和完善文科博士生学业评价也是打破学业评价单一化的现实突破口。

只有“CSSCI”异化了学习顺序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要求文科博士生毕业前在C杂志上至少发表两篇文章。不可否认,C-Journal是高校学术质量和学术产出的重要观察指标,C-Journal发表的文章数量直接反映了高校的科研竞争力。但将C-journal评价体系直接应用于博士生的学术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术逻辑和人才培养规律,可能反映了学术管理者在制度设计上的一种“懒政”,不排除某些学校将C-journal论文GDP指标排名的“魔咒”转嫁给博士生的可能。

能够入选CSSCI评价体系的期刊数量很少。在期刊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一些期刊为了提高引用率和稿件效率,不仅减少了稿件的使用和发表数量,而且在稿件选择上更倾向于学者知名度和职称。博士生只是刚刚步入学术殿堂的初级从业者。就这个群体而言,他们的学术论文整体质量无法与成熟学者相抗衡。他们还需要用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学术规范、学术品质、学术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训练和系统的打磨。

目前,在CSSCI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博士人才培养的顺序和目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实质性的偏离。由于C期刊资源的稀缺性,供需严重失衡,很多学生如果不能在C期刊上发表文章就无法毕业,导致学生读博的直接动力和主要精力都花在了C期刊资源的争夺战上。毫无疑问,博士生的扩招将再次加剧这种资源的争夺,相当一部分导师将受困其中,他们将不得不绞尽脑汁,甚至动用各种关系和力量,只为让学生早日顺利毕业。

改变面向C的评估方法

只是C刊论文的导向本质上是终结性评价,忽略了博士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评价,只关注论文发表的最终结果。学生只要发表文章,就相当于拿到了学位论文答辩的“入场券”,学位论文答辩大多是走个形式,走个形式。CSSCI评价在博士生人才培养和学术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应被神话化。这并不意味着否定CSSCI的价值,也不意味着完全忽略CSSCI的指标。但其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合理性和合法化应该是“唯一目标”,而是应该通过多元评价和过程评价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监督和保障。

目前只以C刊为导向的单一评价方式也是造成博士生延迟毕业率高的影响因素。在保证博士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如何缩短优秀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周期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弱化C刊的评价导向也是提高博士生毕业率,保证博士生在正常学制内毕业的重要举措。

采用多元化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并不一定意味着降低评价标准。相反,在尊重学术逻辑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更有可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博士生学术评价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实际上是指大系统、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上给予各个学科和专业一定的自主权。立足现实,还应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从系统、全面的角度对现有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人才培养流程进行认真审视和探索,使诸多环节合理化和优化。

重视博士生培养的过程评估

首先,改革单一评价方式,引导其走向多元化评价。博士生扩招必然导致C刊资源的新一轮“渠道堵塞”,学术成果评价应该多元化,以缓解这种资源短缺和出版压力。除了C-issue论文,在权威报刊和重要媒体发表思想和理论文章,以及智库文章、调查报告和政府决策报告,已经成为很多高校学术评价的重要补充形式。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一些高校也投入到人文社科评价中。人文社科学者通过自媒体、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等平台和渠道向社会发声,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也可视为学术输出的成果。在此背景下,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学术成果应是一种趋势,这需要一系列程序性、制度性的探索、创新和规范,如建立多元化成果的评审标准、严格的专家评审等。

其次,尊重学术逻辑,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博士教育的过程性评价较弱,甚至形同虚设,对博士生的评价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工具性取向较强。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培养经验来看,更多的是注重一个完整严谨的学术逻辑和链条,采取过程考核评价,强化淘汰机制,强调学位论文的高质量,而不是只注重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具体来说,严格的过程考核实质上涵盖了导师遴选、课程学习、指导方法、学术培训、资格评审、分流淘汰,以及论文选题、设计、撰写、评审答辩、学位论文评审等系统化环节。每个环节都要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的程序。

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国内很多大学文科课程体系单一,局限于专业内部研究方向的狭窄领域。它不是跨学科的,缺乏合理的专业指导,而课程考核相对容易,交一篇简单的课程论文就行。相应的结果就是学生学历培养不足,博士培养淘汰机制不严格,淘汰率低。如何消除,需要完善相应的标准、流程和机制。再比如,博士生更应该注重学位论文的质量。通过弱化C-journal论文的发表,支持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位论文的撰写,专注于高水平、创新性的学术研究。

(胡波是南师大外国语学院博士生;董晓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