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英帝国分裂的笔记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这个老牌帝国控制的领土是自己的几百倍。英国殖民地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小到南太平洋的岛国,大到大西洋的澳大利亚,大到与美国毗邻的陆地面积相当大的加拿大,都属于英国。

在美国独立之前,也是英国人发现了新大陆并移民到那里。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有英国的影子,或者说它存在于英国的影子里。然而,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曾经被称为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也有了日落。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侵蚀

如果说大英帝国在维多利亚时代达到了世界各国的巅峰,那么一战的爆发就是大英帝国走向夕阳的导火索。

对于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国来说,一战是隔岸观火,与此无关。随后,英国民众对此普遍热情高涨,对此认识不足,也没有意识到这会影响英国殖民制度的牢固性。

没想到德国很快占领了半个欧洲,英国意识到了战争的严重性,迅速开辟战场与德军作战。为了保护英国主权,英国不仅乞求美国的支持,还依靠其帝国内部殖民地的支持。一战期间,英国国家财政和经济全面军事化。

由于运输困难导致的原材料缺乏,英国出口减少,民族工业慢慢衰落,再也无法东山再起,失去了旧帝国的称号。

2.英国失去了对殖民地的控制。

英帝国殖民地的民族情绪在一战中引发,帝国内部政权动荡。因此,英国一方面越来越依赖美国等欧洲列强的支持来维持帝国国内的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在殖民地的另一端开始寻求更多的自治权利,争取主权独立以摆脱英国的控制。

战时,为了有效获得自治领和殖民地的支持,英国于1917成立了帝国战时内阁,其成员为英国战争指导委员会成员、各部代表和自治领首相。这样,自治领的地位显著提高,为改变和调整帝国内部关系奠定了基础。

当英国对德国宣战时,英国殖民地也加入了对德战争。随着战争的停滞,这些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意识得到了加强。这些英国殖民地和其他主权国家一样,独立决定自己的军事部署和行动,不跟随英国,在巴黎和会上要求自己的立场。

在巴黎和会上,以独立主权的形式分别签署和表决了一些决议。例如,国际联盟成立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成为其成员。

1931年,帝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案》,在法律层面上描述了帝国内部的殖民隶属关系。通俗地说,英国失去了对殖民地的这种控制。这些殖民地国家表现出更加坚定的民族独立意识,反英斗争开始,冲击了英国的霸权地位。

如果说甘地领导下的印度绝食是争取独立的反叛,那么爱尔兰独立的标志则标志着大英帝国解体的大幕。

1,英国殖民地对英国的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殖民地表现出对英国的忠诚,参战使其主权地位在行动上得到明确。而德国则高估了英联邦离心力的作用,认为对英国自治的理解保持中立,但事实是只有爱尔兰保持中立。

英国的所有其他自治领在一周内对德国宣战,并利用他们的资源为英国军队服务,如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拿大毫不犹豫地参加了这场战争,并向英国提供了大量财政资金和服务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英帝国内部的合作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少得多..

在美国参战之前,自治领们想更多地了解英国的战略和供求计划。各自治领派总理前往伦敦会见战时内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为积极。

二战是人类的灾难,对英属亚洲殖民地来说,自治或独立的机会是最重要的。英属亚洲的其他殖民地基本上承担了自己的战场,协约国只给他们提供物资和武器。战争教育了他们,使他们滋生了民族主义情绪,开始意识到自治或独立的必要性。

2.英国殖民地不受英国控制。

二战盟军的胜利,加剧了英国殖民地的独立意识,结果是开始全面要求独立,脱离英国控制。二战期间,英美出于自身利益,对英国殖民地进行宣传教育,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对抗德国。这些殖民地人民上了战场,思想意识逐渐提高,认识到一个民族统治和压榨另一个民族的非法行为。

结果两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给大英帝国带来荣耀和中立,反而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在世界大战的非洲战场上,黑人士兵与盟军并肩作战。通过与其他白人种族的长期接触,他们开始意识到所有人类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肤色等种族等级。战争让这些人意识到自己被英国奴役了这么多年。站出来抗争是一种自然的意识,摆脱大英帝国的控制是一种本能。

战争期间,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已经逐步放开,殖民地的工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殖民地综合国力增强,进一步加剧了殖民地脱离大英帝国的想法。德意两国以支持的态度,对殖民地进行全球宣传,进一步推动了英国殖民地的决心和行动。

德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极力拉拢英国殖民地,利用他们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在物质和国际地位上表达对其独立要求的某种支持,以此瓦解英国国力,夺走大英帝国的霸权。

1,两次世界大战消耗国力。

虽然英国在二战中始终保持着胜利者的形象,但由于二战的严重消耗和一战遗留的疾病,英国损失惨重,国家经济实力急剧下降。

战争期间,英国的战时军费几乎无法靠自己维持,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三,其余完全依赖英国殖民地和美国的援助,而且依赖性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削弱了英国对其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反英斗争做出快速军事反应的能力。无奈之下,它只好逐渐放松对殖民地的控制,逐渐失去对殖民地的控制。

此外,英国作为盟国“银行家”的地位和英镑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要求英国为盟国的战争支出提供资金。战争爆发后不久,五个主要对德作战的国家中有三个需要外国贷款。

这种贷款不仅没有获得收益,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是因为战争时期英国向外国及其殖民地的借款,实际上是借款国将本国或他国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转化为债券,这些债券享有借款国因未来的生产力和服务而获得的利润的留置权。

不幸的是,英国在战争期间的对外贷款,大部分都贷给了战后难以恢复的国家,所以英国的这些贷款,本金和利息都亏了。

2.国际地位正在下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中明确规定,尊重世界各国人民法律上的平等权利和有权在自己国家作出民族决定的原则应得到尊重。

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失去了向心力,加剧了全球一体化时代的落后步伐。此外,目前英国国力大大不足,不得不依靠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对于殖民独立是无奈的,又因为对战争中的盟友如美苏亏欠太多,只能忍气吞声。

欧战结束后不久,英国工党赢得大选,重新执政。工党政府上台后,通过改组行政机构和改名来证明大英帝国的一系列政治变化。虽然瘦骆驼比马大,但英国昔日帝国的辉煌已经荡然无存。

如果说一战只是表面上离开了欧洲的中心地位,二战则一劳永逸地让英国退出了世界政治的霸权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了大英帝国最沉重的打击,英国失去了旧帝国。

雅尔塔体系确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把英国这个不落的帝国排除在外。如果不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再坚持,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地早就失守了。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大英帝国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霸主地位。它因为战争而成为大帝国,也因为战争而不得不退出旧帝国的舞台。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参考资料:

大英帝国的解体

帝国落日

艾丹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