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充分发挥夏舟007反腐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的兴起引发了一场通信技术的革命,使通信从原子时代走向了比特时代,但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所构建的网络社会以及由此衍生的网络文化和技术理性,改变和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当人们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数字化存在”中时,舆论这一古老的社会现象在其形成机制、传播方式和作用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得网络舆论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1.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发生了变化。首先,数字传播的平等性打破了传统的话语垄断。数字传播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作家、代言人”。借助数字传播,人们突破了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等级观念和时空观念,改变了精英和草根的天然强弱地位,也打破了非数字传播时代的话语垄断。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领袖”,掀起舆论狂潮,这在非数字传播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其次,数字传播的虚拟性放纵了舆论的肆意狂欢。在虚拟的数字空间里,人们隐藏自己的姓名和身份,普遍存在“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狗”的心理暗示。现实社会的一切条条框框,往往被侥幸的人遗忘,在交流信息、表达观点时更自由、更随意,因为他们责任不大。第三,数字传播的互动性加速了舆论的变化。数字传播是双向的、即时的、互动的,可以激发人们的参与欲望。由于反馈迅速,意见的沟通、扬弃和整合效率大大提高,舆论形成的时间大大缩短,舆论传播速度加快,“滚雪球”效应更加明显。第四,数字传播的开放性促进了舆论的相互融合。数字传播手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了过去基于特定社会关系的传播方式。一群原本彼此分离、互不相干的人,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群体,形成某种舆论(“人肉搜索”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同时,由于虚拟空间没有制度壁垒和束缚教条,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都有了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不同阶层、领域、类型的舆论可以方便地交流、交融和交锋,使得舆论环境更加复杂。上述形成机制的变化,使得网络舆情更加离散、多变、复杂。
2.网络舆论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互联网是由世界各国的许多局域网和许多与之相连的计算机组成的。由于早期与军事联系紧密,为了防止被彻底摧毁,互联网采用TCP/IP协议连接,而不是传统的金字塔式连接。这是互联网最大的优点,也是它致命的弱点(姑且这么说吧),使得互联网从一开始就没有主人,没有核心管理者。它是一张无尽的网,你找不到它的中心,也找不到它的边缘。因此,网络颠覆了过去“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既有面对面的传播,也有点对点、点对点、多点对多点的传播,使网络具有传统传播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不仅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形式,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消费观念。因此,网络逐渐承担起跨媒体、跨区域、跨层次的舆论媒体角色,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源头、舆论传播的集散地和舆论监督的新阵地。但同时也要看到,与传统大众媒体不同,网络传播者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个人。他们大多没有像传统媒体从业者那样经过专门训练,没有严格科学的信息收集、加工、筛选的流程和体系,使得网络舆论更加不确定、混乱、盲目、不宽容、情绪化。
3.网络舆论的机制变了。首先,舆论的力量空前增强。借助数字化传播手段,人们在网络世界的聚集越来越普遍,舆论的“星星之火”能迅速形成燎原之势。网络为广大公众自由表达意见提供了广阔而强大的平台,将那些分散在各处的意见聚集起来,对舆论的对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次,舆论的作用空前扩大。借助网络传播,人们可以突破原有的时空界限,随时获取和传递各种信息,轻松介入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相应地,舆论的区域性特征减弱,其行动方向和影响范围发生变化和扩大,呈现出国内舆论国际化和国际舆论本土化的趋势,蝴蝶效应更加明显。第三,舆论的作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即时性和互动性是网络传播的突出特点,因此舆论形成、扩散和反馈的过程大大缩短,舆论对对象的作用变得更加直接和迅速。舆论机制的上述变化,使得网络舆论的能量急剧膨胀,杀伤力空前增强。
第二,全面认识网络舆论的监督功能
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民通过网络了解政务,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行使民主监督权利,使虚拟的网络成为现实监督的平台。网络舆论监督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其独特优势是其他监督方式无法比拟的。
1.监管范围更广。一是监管主体更加广泛。只要具备基本的硬件条件和操作技能,各行各业、各行业、各利益集团的代表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通过互联网讨论国家大事、反映社会问题、表达利益诉求、进行舆论监督。二是监督对象更加广泛。网络固有的开放性为网络舆论的传播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创造了条件,因此网络舆论监督可以将触角延伸到各个地区和领域,将视野扩展到各种事物和问题。
2.监管效率更高。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使信息传播和信息反馈更加及时和直接,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大大提高。这是网络舆论监督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采用的重要原因。近期,网络曝光的一系列舆论监督案例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回应。比如几起公费出国旅游事件,不仅被有关部门迅速查处,还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中办、国办专门发文重申并提出坚决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的七点要求。这充分体现了网络舆论监督本身的高效率,也大大提升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力。
3.监督的形式更加生动。网络所包含的海量信息为舆论监督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和物质背景。从论坛、博客、播客到各种网站,各种网络形式的共存互动,使得网络舆论监督的方式和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不仅激发了网民参与舆论监督的热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4.监管成本更低。网络舆论监督的便捷性、有效性和易操作性大大降低了传统舆论监督的物质成本。而且在网络舆论监督事件中,由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网民参与,甚至知情人的直接披露,大大减少了传统舆论监督所需的事实核对工作,大大节省了所需的精神和物质成本。
在充分肯定网络舆论监督独特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舆论监督本身存在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舆论的现实问题。由于匿名的屏障,任何人都可以在隐形状态下肆无忌惮地爆料、讨论甚至诅咒,传统舆论监督的严肃性、专业性、真实性大打折扣。有些网友信誓旦旦说的话,往往只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经过调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但也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诽谤和中伤,因为很多网友的初衷往往是出于义愤,而非个人利益,只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原因,才出现了事实和判断的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彻底、仔细地认定监管事实,确保监管落到实处,同时避免伤及无辜。
二是舆论暴力问题。网络舆论监督的成本和风险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民参与监督的随意性和情绪化,滥用监督的现象在网络空间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网民通过网络散布谣言,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发泄对社会的不满。由于网络舆论的场效应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很容易引起参与者的思想,使不同的人迅速形成以具体事件为纽带的群体。所以这种非理性很容易被聚合、放大和传播,导致了以舆论监督开始,却以网络暴力结束的现象。
第三是舆论的变异。“网络推手”和“网络打手”是网络舆论形成中特有的现象。一些人为了推动或打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运行规则,人为制造和操纵舆论,从而改变舆论形成的原生态势能,即舆论变异。虽然目前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网络营销领域,但由于其运营成本低、影响面广、实施难度小,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平台,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故意蛊惑人心,误导网络舆论。这不仅损害了网络舆论监督本身的声誉,也给“监督对象”和实际工作造成了不应有的压力。
第三,合理利用网络舆论的反腐作用
网络舆论监督是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佳结合点。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实现的。网络反腐是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应从网络传播的特点出发,扬长避短,合理利用,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
首先,要理性看待网络反腐。网络开辟了人们表达意见的新渠道,成为人们参与和讨论国家事务的快捷渠道。网络反腐作为独立于纪检监察等内部监督和传统舆论监督的民间力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独立性,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事实上,网络反腐的有序推进也将有助于提高民主政治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同时有助于培养全社会的公民意识,让人们更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反腐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认为简单的“人肉搜索”就能解决腐败问题,这种想法太天真了。网络监督的力量确实强大,但这种监督充其量只能是外部的、自发的、偶然的、补充的、非正常的,所以反腐不能靠网络力量。腐败问题最终还是要靠政治体制的内在机制来解决。因此,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网络反腐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对网络反腐期望过高。
其次,要合理利用网络反腐。依托互联网,反腐败工作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推进。第一,可以获得更多的反腐线索。网络举报和网络调查为相关部门提供了丰富、具体、直接、不易丢失的反腐线索,拓展了反腐工作的信息来源。第二,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腐败现象通过网络曝光后,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对被监督对象产生巨大舆论压力,对全体党政干部也有明显的警示教育作用。第三,能够赢得群众的广泛支持。广大网民通过互联网积极提供线索、开展调查、跟踪事态发展、监督处理情况,形成了强大的群众性反腐力量,有利于遏制和查处腐败现象。要善于通过网络舆论监督了解民情、倾听民声、吸纳民智、依靠民力,扎实有效地做好反腐倡廉工作。
三要引导网络反腐有序进行。网络反腐的热潮恰恰反映了正常举报渠道的不畅,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相关部门工作的不力。如果引导不当,容易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削弱民众参与反腐工作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应该主动构建一个畅通、高效、有力的网络反腐渠道。一些部门和地方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07年成立的国家预防和控制腐败局专门设立了一个腐败举报网站。2008年5月14日,时任株洲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的杨平在湖南省政府网站实名注册,公布职务和反腐目的,一时间收到大量网络举报,引起社会强烈关注。此后,株洲市纪委出台了《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在湖南红网株洲论坛建立了向社会公开的“网络反腐中心”,开展了网上信访受理、调查结果反馈通报、环境优化和效能投诉受理、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等工作。这些有益的探索对有序引导网络反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来自新华网,简单改装后即可使用。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