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师要这篇论文的报告。
一、如何选择问题
我的导师蓝雪教授在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反复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的困惑是什么?”我回答过多少次“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不起来?”薛先生的提问,只是带着他特有的积蓄的一个微笑。我心里又烦又郁闷: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答案,怎么了?!
秘诀在于提问的“层次”。与政策研究报告不同,学术文章汇聚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提和术语构成的逻辑系统。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发展。很少有硕士和博士论文创造新的理论,这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很难。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的,所以在提问的时候,要用“专家”能理解的术语和清晰的逻辑来表达。看我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不起来?”,这只是对现象的探究,而不是有待验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的产业政策过程是精英主导的知识过程吗?”在这一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和“追求知识”这三个术语勾勒出了研究的理论范围和视角。
其次,选择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发现理论问题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新手也不必气馁。一般来说,他们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明确一个“兴趣范围”,比如半导体行业、信息行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系统等。,并广泛浏览相关媒体报道、政府文件和学术文章,找出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研究者普遍分析“症结”或“热点”的理论视角以及所使用的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调查问题的可行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可行性。比如西方理论不能解释中国的问题吗?还是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还是理论本身的前提和逻辑推导有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了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是否有可能在一到两年的指定时间内完成我们的研究。数据采集是否可行?等一下。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本质上,陈述问题就是凝练核心思想的过程。观点应该来自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立一个理论而“削足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了活力和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和准确的逻辑表达出来?雄心勃勃的初学者往往会提出宏大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从而理清对象的记忆逻辑,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标准化的学习。
手术纸。比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很模糊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缩小题目:(1)时间:从1980到2000年;(2)目标:政府的叛逆者和决策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3)视角:政治与政府理论中的精英研究;(4)案例:908工程、909工程、13号文件和电子振兴,是1980-2000年期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一个清晰的定义,我们将重点放在“政策过程”、“精英”、“* * *知识”等几个明显的概念上,问题就水落石出了。同时,问题明确,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有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可以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文献综述”和“背景描述”。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时,需要了解问题的背景和脉络,比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外国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注重实际问题,严格来说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批判性的(综述就是“评论”),所以要用作者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对文献进行总结和评论,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根据问题来展开,即其他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其他学者已经完美解决了你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重复研究了。
明确了文献综述的意义,现在谈谈如何做文献综述。虽然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一种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没有标准,很容易把人引入文献的泥潭。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讨论等。,是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大众媒体上的大部分相关报道或评论,虽然多少有些价值,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可以简化。如何找出这个领域的主流?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文章后要“循迹而行”,注意参考文献。高质量的学术文章通常不会忽视该领域的主流和经典文献。第二,利用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学校图书馆外文过刊阅览室,可以找到一些早期的经典文献。第三,国家图书馆。一些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书籍,学校图书馆往往不收藏,但有相当多的国家地图(国内出版的所有书籍都要上交国家图书馆)。此外,国家地图还包含许多关于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这些书籍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找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比如对文档进行分类,记录文档信息和收藏地点。写博士论文需要很长时间。有些文件当时可能用不上,但事后找不到了,所以有时候需要记录。仆人罗积累了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进程的书单,专门记录了图书分类号和收藏地。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件,不妨做个读书笔记,摘抄重要的观点和论述。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当我真正开始写论文的时候,我积累了很多随时可以欣赏的“干货”。
技巧三:根据问题整理文献综述。看了一些文献,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要把看到的一切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看来我必须向读者证明,我已经很努力了。我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现只有几千字是真正有意义的。文学评论就像在文学的丛林中开辟一条道路。这条路意在指向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方便。不过一路上风景很多,迷恋风景的人往往会绕过蜿蜒的丛林。另一方面,“繁花渐迷”“曲径通幽”却无处可寻。所以在做文献综述的时候,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想解决什么问题,别人怎么解决,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三、开题报告怎么写
问题明确了,文献综述也做了,开题报告也就准备好了。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明确的问题往往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不足之处的评论也基本暗示了改进的方向。开篇报告就是要清晰地展示这些隐含结论和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想请老师和专家帮助我们判断这个问题是否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是否可能行得通,这个论证逻辑是否有明显的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应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很多人往往在文献综述上花费大量笔墨,但涉及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也只是说几句,一带而过。这种情况下,评审老师怎么判断你的研究前景?如何对自己的研究方法给出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建议?
不同课题的研究方法有很大差异。一项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有严谨规范的方法支撑。在博士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的老师致力于教授研究方法;其他人强调方法问题。这些都有利于我们每个人提高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和运用,并在自己的论文工作中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