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礼记》
一.性质和起源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学的载体。但要读完所有的经典并不容易,所以往往需要辅助读物。为此,《易经》有十翼,《春秋》有三传。
六经中的“礼”,后称“礼”,主要记载了周代的冠、婚、丧、祭之“礼”,限于体例,几乎不涉及礼背后的“礼”。不懂礼仪,仪式就成了无价值的仪式。因此,七十后在实践礼仪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解释经典含义的论文,统称为“纪”,属于仪礼的附庸。
秦火后,仍有不少用先秦古文写的“笔记”为西汉人所见,包括《汉授艺术史》、《文学史》中的“131篇”。《隋书经籍志》说,这些文献是河间人王献从民间搜集来的,刘向考经时得了几十篇,其中有《尹明堂杨集》、《孔子三朝集》、《汪诗诗集》、《乐记》,总数增至214篇。由于记载数量较多,且有细、粗两种版本之分,到了东汉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本。一个是大德85本,叫大戴李记;二是其侄儿戴胜的四十九篇书,史称《小戴礼记》。
《代代李记》流传不广,北周《鲁编》对此作了注释,但仍处于衰落状态。到了唐朝,大部分已经失传,只剩下39篇,连隋书、唐书、宋书都没有记载。《小戴礼记》因郑玄的精注和无限风光,被后人冠以“礼记”之名。
唐朝贞观年间,孔以圣旨撰写《五经正义》,其中《礼记》取代了《礼记》。由此,《礼记》跻身于“经典”之列,“诸侯成大国”,与《礼记》的地位颠倒,成为三礼中最突出的经典。
二、分类和作者
《礼记》紧紧围绕儒家的政治理想、治国方略、天人关系、法规文物,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礼乐文明的内涵,阐述其理论和规律。它内容广泛,主题丰富。其中有大量孔子语录,大部分在《论语》中找不到,对研究儒家思想弥足珍贵。
《礼记》有四十九篇,古人分类琐碎,差异甚多。根据“经与纪”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对应“李逸”;二是与伊利有间接对应关系;第三,那些脱离了《仪礼》经文的人,比如李云、知望,或者记录孔子的言行,或者讨论人间的处事之道,都与《仪礼》无关。
《汉授艺术礼记·文学》一般认为是七十年代以后的学者所作,但大多数作者并不了解。只提到几篇文章。例如,《隋书音乐志》引用乐的话说,伊伊、、骠骥、都是紫子思人。遗憾的是,《子·子思》一书大约死于隋唐时期,沈约的说法无法考证。自宋代以来,许多学者怀疑《礼记》是汉儒假借七十子而作。没想到,1995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了一批以儒家文献为主要内容的楚简,其中有完整的一章《易》,文字与传世书《李记易》几乎一模一样!此外,《性佯出》一文的句子和思想也非常接近《中庸》。《刘德》、《尊德重义》等与《礼记》相同或相近的句子时有出现,专家认为是《子》的佚文。此后,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一批楚简,其中,论性情与郭店竹简相同,衣服与郭店竹简相同,吴王简牍与吴王简牍相同。此外,人们的父母、羔羊、鲁邦大旱、颜元问孔子等著述与《礼记》非常相似。可见,沈约说《仪礼》和《中庸》出自《子子思》绝非空穴来风。新竹简证明,最迟在战国初期,《礼记》中的一些单篇文章已经流传到江汉谷。由此可以推断,《礼记》四十九篇的主体部分应该是写于先秦时期,作者确实是“七十后之士”。
第三,郑著和孔舒
《礼记》是用先秦词汇写的,时代变了。到了汉代,人们看不懂了,就有人起来为它做注释,其中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做得最好。郑玄早年博览群书,学习儒家经典。后入西关,师从著名学者马融。生活在古文中的郑玄,择善而从。《后汉书》称赞他“盖大礼,陷众家,删伪无数,改刊犯错,自然是读书人所知。”郑玄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修养著称于世,他关注了世界各地的许多经典,其中以《三礼注》成就最高。郑玄注经,一反当时的繁冗之风,不令人生厌,简洁明快,不在意义明确的地方作注释,而是着眼于经文的隐晦含义,所以很多文章的注释字数比经文少,如《乐记》6459字,5533字;祭祀法7182字5409字。郑珠几百代一意孤行,绝非偶然。
六朝时期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被称为“易书”。当时为《礼记》作《易》书的人很多,如南方的何逊、何易、魏昱、崔林根、沈重、黄侃等。北方有徐尊明、熊安生。到了唐代贞观年间,孔受托修订《五经正义》时,只剩下黄侃和熊安生的《正义》。总的来说,皇帝略胜一筹。孔疏《礼记》,即以王族为主,熊氏为辅。“须详从文献、证据,细察义理,去繁就简,捏其秘密”(《礼记正义序》),故能南学北学。之后,孔氏与朱子社、李、贾等相与商议,考虑决定,再与周宣达、赵君赞更详细地审阅,产生了《礼记正义》七十卷。孔舒对经典的精心发掘和注释,典雅广博,文字丰富,尤其是翔实的引文和丰富的史料,使人感到铸铜于山,烹海为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注》和《孔疏》简、繁、精、密,在经学史上被称为“二宝”。
继郑、孔之后,宋代诗人所著《礼记》共一百六十卷,其言“采之最丰,取之最细”。元代陈卓所著《云庄礼记》言简意赅。元仁宗在延祐年间恢复科举,并规定《礼记》采用陈卓的集论。明代胡光秀写了《五经全书》,《礼记》主要是陈卓写的。朱轼的《礼记》,朱彬的《礼记》,孙希丹的《礼记》,都远不如孔恕成功。最新的《礼记》研究著作有黄一舟的《礼记》、曹的《礼记》和沈的《文存》。
第四,价值和特点
《礼记》是儒家思想的源头之一,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价值如下:
首先,《礼记》中的许多篇章是中国文化史上永恒的典范。比如《大学》,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之门”,朱说是“古代大学教人之法”。在《中庸》中,程子说这是孔子教导的著作,朱子评论说:“前圣人之书,经历选,故提纲维,言外之意。没有一个人是清楚而详尽的。”自宋代被选入四书以来,成为流传最广的文献。再如《李云》,记载了孔子关于实现其政治理想——天下为公的天下——的最权威论述。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薛稷》提出了互学互鉴、因时施教、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等一系列教学原则。《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乐论著作,其声、音、乐三分、乐与政相似、移风易俗、不擅音乐等音乐思想堪比古希腊。《月令》记载了天象、物候、农事以及逐月要做的事,堪称史上最早的人生指南。《儒教》记载了儒家的十五德。章太炎说“一般来说,人都是勤劳大方的”,“为了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尊重,提倡儒家思想是必要的”,这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礼记》中的许多篇章高举仁爱、正义、爱国、反对不公正政治的进步思想,影响深远。如孔子的《泰山之侧》,在听到人们宁死也不愿暴虐的悲惨故事后,孔子感叹“暴虐猛于虎”,成为中国人民反抗暴虐的思想武器。《郎之战》讲的是鲁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在祖国危难之际,为保家卫国而战的故事。《陈子康止殉》讲述了陈子康坚决阻止弟弟试图与一个活人殉身:“与人殉身,有失体统!”等等,不胜枚举。书中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官德的内容,比如《曲礼下》中说:“朝廷不谈女人。”“生意不是私人的。”"在官方演讲中,在政府中,在图书馆中,在朝鲜."“朝言不如犬马。”要求官员严守公务,不讲声色犬马,都有利于弘扬正气。
再次,书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古代文化历史的知识,包括称谓、修辞、服饰、家教、尊老、丧葬礼仪、启蒙、风俗习惯等。,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了解古籍、传承中华文明不可多得的文化宝库。
《礼记》的主要特点是文笔优美,琅琅上口,可读性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许多谚语、警句、炼字都出自这本书,如屈李尚:“傲(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大。”“没有金钱上的收获。困难面前没有豁免。”“修身、练字,这叫行善。仪式的质量也是演讲的质量。”“知书达理,甘之如饴,行善无险,是君子。”学记:“在学习方面,严师进退两难。要严格,然后要尊重。尊道,则民知尊学。”《大学》:“富屋,贤身。”中庸:“学近知,行近仁,知耻近勇。”《衣服》:“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杂记》:“一弛,文武之道。”《祭祀制度》:“待人之道在哪里,不要急于客套。”不胜枚举,读之尤有利于修身养性,道德进步。
动词 (verb的缩写)版本和读者
现今学界常用的《礼记正义》一书,是清代阮元所刊刻。阮刻本是以扬州文轩楼藏南宋十行本为基础,参考其他刻本而成。不用说,连阮元自己事后也承认,十行本不是好抄。南宋黄汤编撰、邵熙在越州(今绍兴)初刻的《礼记正义八行》是一部难得的典籍。惠东曾经在我们学校用它来临摹金毛的《明代古亭》,居然纠正了上千处错误,所以有“稀世珍宝”的美誉。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吕友仁先生主编的《礼记正义》,该书以八行本为基础,吸收了阮本和阮校的成果。它是传统的、垂直的,有经、有注、有疏,特别适合研究者。
普通读者学习《礼记》,可以选择王门鸥译《礼记》(台北商务印书馆,1990),杨天宇译《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王文锦译《礼记》(中华书局,20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