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茶有什么特点?

玻璃茶具

到了近代,玻璃器皿有了很大的发展。玻璃是透明的,有光泽。塑料外观,形状各异,用途广泛,玻璃茶叶,茶汤色泽鲜艳,茶叶嫩滑,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上下运动,茶叶逐渐舒展等。,一目了然,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特别是我们冲泡的各种名茶,茶具晶莹剔透。杯内云雾缭绕,清翠欲滴,满芽满叶,苗条婀娜,赏心悦目,妙趣横生。而且玻璃价廉物美,很受消费者欢迎。

玻璃器皿的缺点是容易碎,而且比陶瓷热。

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耐用、图案清新、便于携带、耐腐蚀而闻名。它起源于古埃及,后来传入欧洲。但是现在使用的铸铁珐琅是在19世纪初开始于德国和奥地利。珐琅技术大约在元代传入中国。

在明朝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中国创造了珐琅镶嵌的景泰蓝茶具。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景泰蓝从宫廷流向民间,可以说是中国珐琅业的开端。

中国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是在本世纪初,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众多珐琅茶具中,仿瓷茶杯洁白、细腻、光亮,可与瓷器媲美;用网或彩色网装饰的网眩茶杯,层次分明,艺术感强;轻巧独特的鼓杯和蝴蝶杯;保温茶杯,既能起到保温的作用,又便于携带,放置茶壶、茶杯的彩釉茶盘,受到很多饮茶者的欢迎。但是搪瓷茶具传热快,容易烫伤手。如果放在茶几上,会烧到桌面。另外,“价值”低。所以用途有限,一般不用于家里招待客人。

陶土茶具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一项重要发明。起初是粗糙的土陶,后来逐渐演变成比较坚实的硬陶,再发展到表面上釉的釉陶。宜兴的古代制陶相当发达。商周时期,出现了几何印花硬陶。秦汉时期,已经烧制出釉陶。

陶器之首的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年就已兴起,成为一种独特而优秀的茶具,在明代非常流行。与普通陶器不同,紫砂壶内外不上釉,采用当地紫泥、红泥、团山泥烧制而成。由于烧制温度高,烧结致密,胎质细腻,不渗漏,看不见气孔,可长期使用,还能吸收茶汁,含有茶味;而且传热不快,以至于不热;热天喝茶的话,不容易酸;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断;如果有必要,甚至要求直接在炉子上煨。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古朴方正、色调古朴的特点,造型似竹节、莲藕、散节、仿商周古青铜器。《桃溪客家话》说“洋县(即宜兴)瓷壶自季初盛,顶相当金玉。”可见其珍贵。明珍享《长物志》记载:“壶为沙,盖不香不熟。”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先后出现了两位杰出的紫砂工艺大师——宫纯(宫纯)和他的徒弟石大彬。龚庙以前是尼姑庵,小时候武夷山的一个书生。他才华横溢,渴望学习。他在宜兴金沙寺陪师傅,经常帮寺里的老和尚做锅。传说寺内有银杏树,盘根错节,长满树瘤。他日夜看着它。它模仿树瘤,做了一个树瘤锅,独特而生动。老和尚见了大为惊异,便把自己毕生的制壶技艺传授给对方,成了有名的制壶大师。春祭产品称为“春祭壶”,造型新颖精致,质地薄实,被誉为“春祭壶,胜于玉”。“栗子是深色的,像古代的石头;顿胖聚精会神,怎么叫神仙。”石大彬的作品突破了师傅传授的模式,做了更多的小壶,点缀在精舍的几个案上,更符合喝茶的口味。所以当时有一句推崇备至的诗:“信手有多种”,“龚仲彦说是大锅饭。”到了清代,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发展。其中,清初的陈鸣远和嘉庆年间的杨彭年制造的茶壶在世界上尤为著名。陈鸣远制造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上有行书“明元”的印章,至今视为珍宝。杨彭年的产品优雅精致,全手工制作,无模具,完美无瑕,因此被称为“当代杰作”。当时的江苏溧阳知县陈满生酷爱紫砂壶,擅长诗词书法篆刻,专门到宜兴和杨彭年制壶。陈曼生设计,制作,陈雕刻。他的作品被誉为“满盛壶”。一直为鉴赏家所珍藏。清代,宜兴紫砂壶因其造型和装饰多样,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当时闽南、潮州等地用来冲泡工夫茶的茶壶,几乎都是宜兴紫陶器皿。17世纪,中国的茶叶和茶壶同时由海船传到西方,西方人称之为“红瓷”。早在15世纪,日本人就来到中国学习制壶技术,他们仿制的壶至今仍被日本人民视为珍宝。

名家手工制作的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一件艺术品,过去说一两件紫砂茶具,价值一二十金,可使土与金抗衡。明代张岱《陶庵梦》曰:公淳为宜兴坛子之顶,为沙坛子,直于商、夷、之间而不耻。珍贵可想而知。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比如一种专门为日本消费者设计的艺术茶具,叫做“横柄壶”。根据日本人的爱好,壶面上写有书法精美的佛经,成为日本消费者品茶的好工具。目前紫砂茶具的品种已经从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比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一款深受群众欢迎的新产品。由于紫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透气性好,烧制的双层保温杯用来泡茶,具有色、香、夏天不易变酸的特点。这种杯子的容量是250毫升。由于双层结构,沸水入杯不烫手,传热慢,保温时间长。形状多样,有瓜轮型、蝴蝶纹型、梅花型、鹅蛋型、流线型等。艺术家运用传统篆刻技法,将正字、草书、隶书、笼、篆刻等绘画和装饰技法运用到紫砂陶器上,使之成为观赏性和实用性巧妙结合的产品。

茶壶的创造者据说是明朝宜兴金沙寺的一位不知名的和尚。他选用上等紫泥捏成圆形坯体,加上口、柄、盖,放入窑中烧制。有一个破盖的树胆壶,造型辉煌。它存在于北京历史博物馆,是春春唯一的传世品,但有人怀疑它是假货。自明代龚春因模仿老银杏树胆制壶开春而成名以来,明万历年间先后出现了韩东、赵亮、温昶、师鹏四位制壶名家,后有史大彬、李重方、徐友泉,清代则有陈鸣远、杨彭年、杨凤年、邵大衡等。近代有顾景舟、朱可心、江戎等。顾景舟最近做了提比锅和韩云锅,作为出国礼物。青年艺术家也是有才华的人。

紫砂茶具的款式很多,所谓“方不式,圆不一样”。在紫砂壶上雕刻各种风格的花鸟、山水、书法始于明末,兴盛于清代嘉庆以后,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装饰。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艺术家曾经在茶壶上写诗和刻字。《沙壶考辨》曾记载,郑板桥自己做了一个壶,他亲笔写了一首诗:“你只有快嘴大肚,耳根高,才得意。量小容不下大事,两三寸水兴波。”

评价一套茶具,首先要考虑它的实用价值。一套茶具只有体积和重量的比例合适,壶柄便于提起,壶盖周边有缝,壶嘴出水流畅,色彩和花纹精致和谐,整套茶具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和谐结合,才算一套完美的茶具。宜兴茶具有这些特点。

紫砂茶具不仅为国人所喜爱,也为海外一些国家的人们所珍爱。早在公元15世纪,日本、葡萄牙、荷兰、德国和英国的陶瓷工人就先后仿制了中国的茶壶作为标本。18世纪初,德国人泰格尔不仅制作了紫砂陶器,还在1908年写了一篇题为《朱砂瓷器》的论文。本世纪初,紫砂陶器在巴拿马、伦敦和巴黎博览会展出,并在1932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奖,为中国陶瓷史增添了光彩。

金属茶具

金属器具是指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成的器具。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日用器皿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1500年,青铜器就已经被广泛使用。祖先用青铜器来做盘子,盛水,做杯子,盛酒,这些青铜器自然可以用来盛茶。

从秦汉到六朝,茶作为饮品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茶具也逐渐从其他饮用器具中分离出来。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具在内的金属器具。到了隋唐时期,金属器皿的生产达到了顶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一套唐僖宗供奉的镀金茶具,是金属茶具中的稀世珍品。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元代以后,特别是明代以来,随着茶叶的革新、饮茶方式的改变和陶瓷茶具的兴起,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被认为是用水泡茶,以至于很少有人使用。但金属材质的储茶器皿,如锡瓶、锡罐等也不少见。这是因为金属储茶器皿比纸、竹、木、瓷、陶等密封性能更好。,并具有更好的防潮、防旋转光学性能,更有利于散茶的保存。因此,用锡制成的储茶器皿仍在世界上流行。

精致的茶具装饰空间

对于很多人来说,茶和咖啡不仅仅是简单的解渴饮品,更是生活中美好的连接。注重居室生活品质的人,咖啡杯和各种茶具的收藏是装饰空间的另一种方式。一般来说,杯子可以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款式。比如意大利的特制咖啡杯更小更窄,以保留浓浓的咖啡味道。红茶杯的杯缘更宽,让茶叶有舒展的空间,同时也能享受到茶叶的美感。一般的咖啡杯容量在200-230 ml左右,而欧美早餐用的咖啡、牛奶杯形状像马克杯,容量更大。咖啡杯内壁最好选择简单的浅色系,这样杯子可以衬托出咖啡的颜色。杯子的材质可以分为陶器和瓷器,两者的保温效果差不多。市面上的骨瓷杯含有动物骨灰,保温效果极佳,但普通家庭很少使用。用杯子装饰客厅,不仅可以把杯子放在餐桌、茶几上,还可以成套地放在透明的柜子里,或者把几组不同的杯子组合起来,用不同的颜色、质地搭配新鲜的水果、精致的花朵、华丽的桌布,让你有一个喝茶喝咖啡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