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证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综述

毕业论文论证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综述

第二章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

2.1成本控制的意义和作用

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自身的成本控制主体根据事先确立的一段时间的成本管理目标,采取一系列预防和调整措施,控制生产过程前和生产过程中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以保证各项成本指标达到目标值,从而实现成本管理目标的管理行为[11]。

(1)成本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占用和消耗可以通过企业的成本来反映。如果企业对成本进行控制,就能更清楚地掌握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占用和消耗情况,从而通过成本控制来控制产品成本形成过程。

(2)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管理包括七个环节,即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检查。这七个环节密切相关,相互促进,而成本控制是这七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成本预测、决策和计划都需要通过成本控制来发挥作用,所以它是这七个步骤中最重要的。

(3)成本控制可以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企业生产一种产品,需要足够的投资和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需要良好的产品设计和过硬的技术水平,需要严密的生产计划和组织,需要合理的人员安排和物资管理。以上各项都可以通过产品成本来体现。通过对成本的监督和控制,可以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的浪费和管理中的问题,以便迅速制定补救措施。因此,成本控制应该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做好成本控制,可以为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同时提高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水平。

2.2成本控制方法

(1)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对关系企业生存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状况进行预测和控制的管理行为和制度安排。”全面预算管理是以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基础,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最终以货币形式表达公司的经营决策目标[12]。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纵向上可分为五个环节:构建预算组织、确定预算目标、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价预算。

①建立预算组织是整个预算体系的基础,是整个预算工作的前提。预算管理需要一个独立的、具有战略性和权威性的专门管理机构来全面负责企业预算工作的协调、监督、控制和评价。

(2)确定预算目标是整个预算管理的起点,是预算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管理者在制定预算时要符合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好的目标有利于预算管理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有利于日常工作的协调发展;相反,不好的目标会使日常工作无法有序进行,预算管理的效益和效率会大打折扣,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认为预算指标是利润指标,其实不然。一般来说,预算目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效益指数和规模指数。

(3)预算编制是整个预算管理体系的核心,包括三个部分:财务预算:是公司全面预算的重点。在一个预算期内,公司预计的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都反映在财务预算中。它是公司全面预算的总额,可以反映公司的各项业务经营和投资计划。预算编制全过程对各种全面预算项目进行了科学细致的分解和执行,涉及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存货成本、资金成本、利润等诸多方面,包括预计资产表预算、现金预算、现金流预算、利润表预算的编制,为企业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投资预算编制:公司在一个预算期内资本投资活动的预算,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权益资本投资预算、债券投资预算的编制[13]。投资预算具体记录了公司投资的金额、时间点、回收期、收入确认和现金流量。同时,固定资产投资预算也可以反映公司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扩建、改造和更新以及资本运营的可行性研究。

业务预算编制:通过编制销售预算、采购预算、业务预算、生产预算和其他预算,反映公司在一个预算期间内可能形成的现金收付预算。

(4)预算执行是整个预算体系的关键。再好的预算,如果不能有效执行,也是纸上谈兵。通过明确责任,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凭证传递和程序审批进行控制和监督,强有力的监督也是实现预算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⑤考核预算是整个预算管理体系的最后一环,有效的预算考核才能保证预算管理体系真正发挥效益。管理者应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将预算管理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对完成指标的部门进行奖励,对未完成指标的部门进行惩罚。这样,在下一阶段的执行中,预算执行部门就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实际与预算的差距,认真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更好地完成预算目标。

(2)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在预算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在衡量一项工作的成本时,不仅要考虑产品本身的成本,还要根据制造这一产品的过程,通过分析各工作环节所消耗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考虑一项工作的整体预算,从而更加合理地预测成本,实施有效的控制方法。

(1)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14]。在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公式中,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成本)应一视同仁,即应作为产品或服务的作业成本处理,这样计算的产品或服务成本就更准确、真实,因为成本的计算范围拓宽了,使得整个作业所消耗的成本都考虑在内。

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是作业[15],因此一项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是与该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所有作业的总和,也是企业所有资源实际消耗的终点。

②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程序如下:收集数据,列出相关要素的统计数据;统计汇总和整理;分类并准备ABC分析表;绘制ABC分析图;根据分类情况,确定分类管理模式,并组织实施。

2.3价值链理论

“每个企业都是其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过程中的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来表示。”企业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创造价值[16]。

企业创造价值的这些活动可以分为两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其中,生产、营销和服务是基本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是辅助活动。价值链是由所有这些不同但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价值创造的动态过程。

价值链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中,而且存在于企业各业务单元之间的关系中,也存在于上下游相关企业之间。一个产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企业本身的生产能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值链上的上游原料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也揭示了产品之间,甚至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实力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用波特的话来说:“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是由企业在物质和技术上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和利润构成的。你和其他企业竞争的时候,其实是内部很多活动的竞争,而不是一个活动的竞争。"

2.4成本动因理论

成本动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原因。给定作业的成本由多个成本动因的组合决定,这也是作业成本法的前提[17]。要想改善企业的价值活动,增强企业的成本控制,就需要明确每一项价值活动的成本状况,并据此找出这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及其形成和变化的原因。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类:

(1)执行成本动因分析。执行成本动因分析包括对每项生产经营活动的作业动因和资源动因的分析[18]。这两个驱动因素表现了生产经营活动的两个不同维度:活动驱动因素是指活动对最终产品做出贡献的方式和原因,即最终产品是如何完成的,比如发出的采购订单数量。资源动机是指各种操作消耗资源的方式和原因,即如何完成各种操作。比如采购运营的资源动机就是从事这项活动的员工数量。

(2)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大多数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很大一部分成本。以本文为例,电信公司的通信网络是在电信公司开始运营之前建设的。没有完整的全球互通网络,就不可能完成通信。这是结构性成本驱动因素。波特认为,影响企业价值活动的十大结构性成本动因是规模经济、学习、生产能力利用模式、联系、相互关系、整合、时机、独立政策、地理位置和制度因素[19]。企业的成本控制深受企业结构性成本动因的影响。结构性成本动因一旦确定,就决定了企业长期的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