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组阅读中实现“阅读”与“表达”的融合

在小组阅读中,人们用手指来表达已经越来越普遍了。2011版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告诉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学会表达。随着群读的更深入推广,也有很多声音呼吁表达。台湾省的赵镜中先生在考虑小组写作的题目时提出要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和“读写结合的操作”。

小组阅读指的是表达,换句话说,就是小组课文的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或者说是小组阅读和写作。分组阅读和写作,结构化的文本是土壤,给学生开阔的视野,具体的语言是根本,让学生反复咀嚼和品味...

在小组阅读和写作的练习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步骤:

首先,看文本,直击语言核心

读写群文,首先要注意“读”。一组选读的课文,多为四五篇,让学生在40分钟内充分分析深度挖掘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要懂得选择,善于选择,从文本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这里的“关键信息”至少应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具体而强烈地体现了这篇文章的表达特征或表达方式,二是对整组文本的主题建构有显著的支撑作用。教师对关键信息的提取需要有明确的预设,在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

分组阅读《魔咒》,是结合四年级上册《语言的魅力》第一单元的相关课文。学生完成《语言的魅力》和《一句难忘的话》两篇课文的教学后,推荐阅读《大作家的小老师》、《一句神奇的话》、《螳螂捕蝉》。通过阅读、检查、思考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体验。推荐两篇文章,《有温度的词汇》和《弇兹氏初》,用学习记录单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每个小组将专注于交换小组最感兴趣的文章。学生们勾掉妙言的俏皮话,交流理解什么是精彩,填写阅读清单。

最后老师结合板书自然总结:当对方咄咄逼人时,智能语言可以避其锋芒,另辟蹊径;当对方一意孤行的时候,智慧的话语可以温和的劝说;?当对方取笑攻击时,智慧之言可以顺水推舟,找个空隙反击。老师巧妙地创设三种情境,激发表达的欲望:作为顾客,你在啤酒里发现苍蝇;如果在公共汽车上有人踩了你的脚,你会说什么?结合学校读书日,你的好朋友想借你喜欢的书,你最担心什么?你想给他什么样的提醒比较合适?上台表演。学生的妙言妙语击掌、渗透、联系生活,学生对“智慧的语言”和“语言的魅力”的感受自然达到了丰富和充实。最后,我推荐妙言对世界的巧妙理解。课外阅读会像种子一样悄悄蔓延。

第二,品味语言内容,感受表达功能

中学生在小组阅读中的思维活动都是以特定的语言为基础的。对语言和文字的理解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真正理解。想从群发课文中学习表情,就要让学生基本了解表情的作用。在《借物喻人》一组文章的阅读中,如果同学们能够深入挖掘梅花在咏梅寒冷的战斗雪地中傲然挺立的生长,挖掘出竹子在竹石中植根于碎石中的独特生长,细细品味,再与具象的人物搭桥,就能感受到作者如此用心地描绘事物,其作用就是描绘人物的精神之美。从这个角度来说,品味文本中精妙的语言,体会其表达功能,其实只是群读中的“点”。正是这个“点”让学生逐渐积累了表达的作用,实际上影响了学生的认知,为后期的集体建构搭建了桥梁。

在讲授送别诗小组朗读时,采用“解诗-读诗-解诗-解诗情”的学习方法,分组探究《送别王伦》、《送别孟浩然扬州途中》等古诗。以“送别”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阅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别孟浩然赴扬州》和《送别两位安西大使》。《致王伦》用歌送别,《别做大男孩》用词送别,用酒送别见送别。学生填写阅读记录卡,课堂交流。在这种迁移拓展中,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也加强了语文实践。自读是考试基础,讨论是重点,发现是亮点,读写结合自然和谐。

第三,对比语言结构,构建表达特征。

小组阅读需要整合。什么是整合?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看起来不同,但有联系的概念、事物或现象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通过阅读理解和探究,在学习大量课文、习得表达、理解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把所探究的语言看作一个整体,并对这个整体进行分析和比较。

在《英雄》的小组作文教学中,我预设并整合了课文《金钩》、《丰碑》、《照明》等几篇文章,通过小组作文,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通过快速初读,让学生学会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抓住重要信息;通过重点阅读、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引导“求同”阅读,让学生找到该组文章的相似之处,感受“英雄”形象;通过比较阅读,引导“求异”阅读,发现群体文章的差异,感受“英雄”的本质;最后,结合当前对英雄的认识,总结讨论当今的英雄,并借机引导学生写“英雄”。在教学中,通过方法选择、反复阅读、求同存异、读写结合等策略,基本实现了获取方法、增进理解、形成素养的目的。

第四,利用语言习得实现表达

小组阅读和写作的立足点是“写作”。只有这样的写作才是基于阅读和学习一定表达方式的应用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网络小组阅读课《重复结构的童话》中的设计是这样的:“今天我们读了几个重复结构的故事,了解了这类故事的特点。你想成为一个小作家,创作一个童话吗?”在“对议论文的表述”中,是这样设计的:“这组文章我们都看了,你也可以把这些具体的事实积累起来,化为己用。还是同桌说吧。你打算用什么例子来证明“好事多磨”的观点?其中“故事的特点”是对创作的明确要求,“用实例来证明”的观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为了真正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可见,利用语言习得实现表达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一个练习,而是让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个表达,实现技能的迁移和体验。当然,小组阅读和写作的课时间比较紧,对练习题的要求不需要很完美,只要能体现小组旨在渗透的表达策略即可。因为,只有长时间的使用表达,才能真正内化,才能得心应手,得心应手。

基于上述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语言是实现小组阅读和写作的关键载体。在小组写作的课堂上,从语言中猜测和获取表达,从语言中思考和积累表达,从语言中运用和巩固表达,才是学生真正的成长过程。

语文教学平凡,“群读”平凡,坚持平凡,总有一天,你会“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