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生活的第三部分——研究生生活
第一阶段:研究一类
研究生有三年,每一年都是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研究一的重点是上课,打基础。还记得背着书包走过长长的校路去第一教学楼上课,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因为校园比较大,每次都要提前很多时间出门,避免迟到。我记得我上的是经济管理学院的管理研究方法论和公共管理学院的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这两门都属于方法论课程。对于之前是理科生的我来说,选修这两门课让我对社会研究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开阔了我的思路。另外,每周参加一次研讨会,由师兄师姐参加。每个人都会讨论某个话题,各抒己见。研究生一的课程和研讨课更多的是以打基础为目的,几乎每门课程都需要PPT和写课程论文。我的PPT制作能力在那个时候提高的比较多,虽然现在的PPT水平还是比较差的。写课程论文可以说是一种实践,可以让我们接触到选择某个课题进行详细研究和写作的过程。那时候,我会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篇课程论文,哪怕要费很多脑筋。高一有些课程还是挺难的,比如高级运筹学。我记得我当时是用爬行的姿势应付过去的,这是我应付困难的常用方式。我没有野心,只是处于一种弱流的状态,感觉自己带着微弱的气息慢慢爬过去。我也不喜欢课程系统论。我不喜欢学习那些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矩阵值。但是我没办法。这两门课是必修的,我必须学。人总是要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第二阶段:研究2——写论文
暑假结束后,算是进入了第二阶段。我开始规划硕士论文的方向和题目,从选题、文献综述的撰写、研究方法、研究设计、问卷的设计与发放、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小论文的写作、大论文的写作,导师全程指导。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我经历了做研究的过程。我是那种严格按照计划好的步骤一步一步来的学生,每一步都主动找导师。当时我努力争取导师更多的关注,让导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我,因为我想在学术研究上有更大的突破。这些作品贯穿了我研究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其中第二年的研究最为集中。当时压力也挺大的,因为学校对研究生有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要求,否则不能毕业。我和舍友都很担心,发不出论文就毕业不了。至于硕士论文的选题,我选择了实证研究的方法,这对我是一个挑战。毕竟我没做过实证研究。当时担心自己会遇到获取问卷数据的困难,因为自己不是一个外向的人,也不是一个和人打交道太多的人,担心自己能力有限得不到足够的数据,或者得到的数据因为信度和效度达不到要求而无法使用。然后需要重新设计问卷,重新发放问卷来收集数据,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工作需要重做,很有可能时间来不及了。正是因为这种担心,我们每一步都小心翼翼,避免失误和返工。后来发现,做学术研究就是需要这么严谨的态度。
关于燕儿的学习,可以说燕儿是最专心做研究的,因为没有课。那时候我也是花时间帮导师做一个项目的期末报告。做那个项目的结题报告也是一个折腾的过程,整理材料,写报告,打印,装订,送审,报销,跑学校行政楼,跑校外评估机构,多次返工。我仍然定期参加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我与我的导师、我的姐姐和我的妹妹讨论论文,并研究生活方法和金塔的原理。导师让我们学习金塔原理,是为了写论文时更有逻辑地思考和表达。遗憾的是,我们至今还没有真正理解和应用金塔原理的精髓。
第二年的研究还有一件值得记录的事情,就是多次被拒绝的经历,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小论文,两个月后被拒绝的消息,看到离发论文还有一段距离,那种心情是折磨人的。回头看看我的体重,发现我的体重在第二年的学习中是最重的。我当时大概是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写论文上了,没有意识到自己要去运动,迫于发表论文的压力,导致体重一度上升。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那种聪明的学生,缺乏创新。感觉自己不适合做学术研究。如果真的需要研究成果,真的需要花很多时间。但是我心里想做学术研究。
虽然学完第一年就不用上课了,时间也很自由。不过周一到周五还是留在学校写论文,严格学习。周末会一个人出去逛景点或者去广州逛街,在宿舍看个电影。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我本可以更努力一点,但是第二年就这样度过了。
第三阶段:研究三——写论文和练习。
读研第二年结束前,我在网上投了简历找实习。还好我通过了面试,所以整个研究生三年级都是在打工和写硕士论文中度过的。相比于读研的第二年,读研的第三年没有那么多空闲时间,但更充实。反过来,我的工作内容给我带来写论文的思路或者让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更深刻的认识。在研究的第三年,我还是会定期主动找导师,请导师帮我检查大论文,提出修改的指导意见,然后根据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那时候一周至少上课三天,有时候四五天,其余时间都在学校写论文。
研究的第三年是毕业季,可以说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一进入研究生三年级,周围的同学就开始去招聘会或者网上投简历面试,或者准备考公务员。不断听到有同学面试被拒或者拿到offer,同学们互相交流招聘单位怎么样,打算去哪里找,打算找什么样的工作。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忙碌。那时候我正忙着实习。我写论文不用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去关注,也没有参加什么招聘会。当时我的目标很明确——我想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的专业和自己喜欢的工作相匹配,其他的暂时不考虑。
与导师的交流
每个阶段都和导师有生活上的接触,也就是导师在指导完每篇论文的思路后,会真正询问学生的生活和感受,并提出建议。他强调先做人再做事,还记得导师给了我们很多人生的哲学指导。比如,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是社会性的,与他人和地球融为一体。当你拼命追求自己的成功时,很痛苦,障碍很多,很多人会成为你的绊脚石;心里有了别人,人际关系就好了,好运就来了;当你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时候,你越关心别人,你周围的一切都会好起来,你会找到另一半的。
他非常关心自己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那种关心的提问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导师除了研究和指导论文写作,兴趣也很广泛。他学中医,参加义务工作,比如原点。
?但是,我对导师的感情是纠结矛盾的。在我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我和他都有问题。我感觉他没有把精力花在学术研究上,而是花了那么多时间去做别的事情,对他很叛逆,很不满。因为我读研究生的一个深层次的想法就是跟着一个热衷于做学术研究的导师去提高自己做学术研究的能力。其实换个角度,你之所以对一个人有感情,是因为你在乎他,因为他和你有联系,对他有复杂的感情。这种感觉变成了今天一个老师的感觉。研究生生涯在与导师的碰撞中逐渐成长。老师会允许学生犯错,会容忍我的情绪。他的宽容、原谅等心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有时候我觉得他对我的影响比我父亲还大。父亲只生了我,却没有教会我人生的方向、选择、意义和价值观。我的导师就像我的另一个“父亲”。他给我的思考和为人处事的指导比我父亲多得多,我能感受到他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也许我是一个人,如果别人对我表现出一点点关心,我就会心存感激。至今,我依然感激在人生旅途中遇到这样的导师。
毕业两年多的一次聚餐上,导师跟我们说:“研究生很难考”。那时候我才知道,导师花了很多心血培养我们。
研究生学习的目的
导师有一次在指导他的学生论文后,提到了读研究生的目的。我是边听边用纸笔记录的,可能记录有疏漏。研究生有三个目的,浅中高,循序渐进的重要。
?第一,在专业领域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在研究的小领域,你可以把你的毕业论文讲上至少30分钟,成为专家。-浅层
?第二,与人交往的能力总体上有所提高,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应该涉猎更广。他们要向真理、同学、领域内的专家教授学习,学习他们对待科研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这其实是人文素质方面的。比如XXX教授,谦虚、认真、灵活,以他的性格和影响力,理解与他发生冲突的老师。你不喜欢别人,别人不喜欢你,100%是你自己的问题。一切痛苦的源头都是为了改变别人。你必须足够谦虚和耐心。你是成年人,别人是孩子。每个人都会有矛盾,如果你把矛盾放在自己身上,问题就很好解决了。-中层
?第三,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如何看待世界,与世界融合,处理好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