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曼的童年戏感
整套童年场景由十三首小曲组成,每首都有副标题。从每一个小标题中,我们都能看到既有关于孩子生活的有趣故事,也有孩子内心的活动。每个首都反映了孩子们生活的一个侧面,小曲的标题对理解音乐很有帮助。
1.异国的国家和异国的人
作为整个套曲的第一首歌,学者们还没有搞清楚这个标题的真正出处,把它放在整个套曲的开头。也许作者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站在异国的街头,感受一个陌生的世界,有点新鲜,有点茫然,有点不安。这首歌是G大调三声部曲式,2/4拍。在功能低音和三连音的和声背景下,高音部分的旋律梦呓般的唱出,稳健的四分音符夹杂着躁动的节奏,平静中蕴含着些许的躁动和焦虑。B段从第九小节开始,是A段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其中右手的高音和左手的低音是两条旋律线,所以演奏时要注意高低音旋律线的清晰。这首小曲的关键是中间声部的三连音。因为三连音的第三个音多是用右手大拇指弹奏,所以很容易弹得重而不均匀,三连音要弹得轻柔而从容。在速度和音色上避免拖沓和沉闷,用流畅的音乐和更明亮的音色来表现。
2.奇怪的故事
歌名意在带我们去感受孩子跳跃的思维,聆听父母的奇谈怪论,幻想世界。有时候很激动,有时候又有点小悲伤。这段音乐是一个带有再现的两声部形式,D大调,3/4拍。A段由两个八小节的重复乐句组成,以主导音结尾。音乐通过连接线和休止符的运用,改变翻拍的节奏组合,产生类似马祖卡舞曲风格的节奏模式,使音乐看起来夸张活泼。因为声部是柱和弦,所以在快奏时要注意肌肉的调整,全身状态放松,力量集中在指尖,和弦要整齐果断,装饰音要弹得清楚,第三拍要注意重音。同时注意两句话的对比。B段是比较非方两句结构(4+8),重复一次。第二句是再现句,旋律在乐句结尾略有变化,以D大调结尾。在练习这首歌的时候,首先要注意整个音乐的情感对比。其次,整首歌没有标注跳音,所以音值要饱满,也要体现音乐三拍的特点。B段最后一句要清晰表达柔和的线条,体现对比。
3.捉迷藏
回忆起童年,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怀念那种紧张而愉快的儿童游戏。捉迷藏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项目。舒曼的《捉迷藏》是一首充满动感的快速小曲。音乐是B小调两声部形式,2/4拍。十六分音符跳音贯穿整首乐曲,以每分钟120拍的速度在乐曲的两个声部之间灵活移动,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的追逐嬉戏。段落是4+4的平行结构,短语向上。B段从第九小节开始,8+4结构。最后一句是扩展乐句,调性转向从属方向(从G到C)。最后,主旋律的第七和弦出现,准备重现。演奏这首小曲时,不仅要注意乐曲中跳跃的颗粒度,还要注意整体的旋律线条。练习的时候要先慢慢练,保证快速弹跳绳的准确性。
4.孩子的要求
孩子在一遍又一遍的诉说自己的要求,等待大人的回应,希望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这是一首再现了两声部形式的抒情小曲。句子之间的关系是a+b+c+a,音乐从D大调开始,第三句转到A大调,再现时又回到D大调。每个乐句都是一个两小节节日的重复。这首小曲的旋律委婉细腻,固定音调的不断重复,就像一个孩子无休止地向父母乞讨。从和声的角度来看,低音声部的作用非常明确,第二句使用了主持续音,但高音使用了大量的变音和变和弦,冲淡了明亮的大调色彩。所以演奏时要仔细聆听,通过触键的控制来体现这种和声引起的音色变化。在音乐的结尾,停留在七和弦上并没有解决,给人的感觉是悬而未决,或许孩子的要求还会继续。平日练习时,要注意三个声部的层次。每一个连接都要弹出孩子恳求的语气。
5.“无比的幸福”
请求终于得到了满足,孩子感到无比幸福。这首小曲和上一首紧密相关,是它的拓展和延续。但不同的音乐情感,让后者演变成欢快的进行曲。这首歌是一种音乐形式,由三个基本上平行的乐句组成。d大调,2/4拍。这首歌在唱段上和上一首有些相似。上一首歌的请求在这首歌里有了结果,上一首歌属于七和弦,在这首歌里已经解决了。欢快的旋律模式在高低声部交替出现,固定的切分音节奏和内在声部的充分和声,巧妙地刻画了孩子们在得到自己所期待的东西后开心满足的心理。演奏时要注意音乐中仿复调的运用,处理好左右旋律的相互呼应以及与和声的关系。
6.重要事件
当我成年后,想起童年时想的重要的事情,看到一张充满童稚精神的小脸上严肃的表情,透露出一丝幽默和风趣。这首歌是a大调三声部曲式。一段是8小节(4+4),第二句是第一句的低八度重复;B段是比较段的8小节(4+4),转到D大调。旋律在低音部分,都是八度,和弦与之搭配,铿锵有力。整首歌和声音织体饱满,都是柱和弦。夸张简单的语气,沉闷的节奏,表现出一副孩子的严肃面孔。整段音乐的力度基本都很强。弹的时候要用上臂的力量来弹,尤其是标有停顿的和弦,要像小孩子一样认真的弹,同时要突出右手的旋律音,也就是小指的力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点状音符都要弹清楚,中间左手的八度要坚定有力。第三段要从F-MF-P的强度水平控制好,不要到最后就淡了,要坚定。
7.《梦之歌》
这是整首组曲中最引人入胜、最受欢迎的一首,而且经常是一个人演奏。乐曲节奏缓慢平稳,旋律起伏均匀,细腻动人。在饱满轻柔的和弦衬托下,弥漫着如梦般宁静甜美的诗意,将人带入梦乡。这首歌是由单一主题的发展组成的三部曲,每一段都是4+4的正方形结构。A段以F大调开始,最后以C大调结束。B段是调性扩展(F-g- B-d),再现部分回到F大调。整首歌的主题动机总是出现八次,每次出现都是主题的升华,所以演奏时要注意区别。处理好每个乐句的旋律方向和乐句之间的衔接,在突出主题旋律的同时平衡其他声部。另外,踏板的运用在这首歌中非常突出,既体现了清晰的旋律线,又有一点朦胧感。简而言之,整段音乐都是P的,要呈现一个平和宁静的梦境世界。中段转调是全曲的中心,要注意和声色彩的变化,通过对音色和声音的控制来表现梦幻的意境。
8.炉边
题目传达的是一幅孩子们围坐在火堆旁,家庭幸福和谐温馨的家庭画面。歌曲分三个阶段,F大调,2/4拍。旋律的动机来源于上一首歌,甚至第一小节的和声也和上一首一样。一节8条(4+4);音乐段B有8小节(4+4),是比较的中间段,与再现段紧密相连。整段以主音为主,但高音从G小调到A小调。复制第8段,b段与a段一起重复。结语8 (4+4)。歌曲的主题柔和递进,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演奏时要注意旋律,内心声音中的和声要尽量轻,尤其要控制好大拇指的力度。第十六节的主题在低八度重现,声音更加饱满。十八段主题回到高八度,音色要纯净柔和,体现主题在不同音程的对比。最后慢下来。
9.竹马游戏
砰砰的声音萦绕心头,让人想起来回摇摆的竹马和骑在上面欢快的小骑士。这是一段短小活泼、特色鲜明的音乐。是三声部形式,c大调,3/4拍。整首歌的节奏很有特色。右手从切分音开始,左手与第一拍、第二拍错开。这种节奏安排听起来像是竹马来回摆动,重音有意放在第三拍上,给人一种重力不平衡的感觉,巧妙地刻画了竹马的来回。演奏时要特别注意节奏的准确性。
10.太严肃了
这首小曲主要表现了孩子的内心活动。孩子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问题,他们常常会很认真地思考一件事,一个又一个问号。这首歌是一段四句话的段落,主题单一(8+8+5+4),2/8拍。重复之后,加入尾声,结束整首歌。整首歌的调性布局(# g-b-# f-# d-# g-b)。这是一首四声部的小曲,整首歌有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高音抒情而富有歌唱气息,节奏采用跨小节的连续分段形式。第二声部从头到尾都是装饰性和声,低音也是固定和声。连续分段的节奏贯穿整首歌,每一个乐句从句首到句尾都变慢,结尾音拉长,造成停顿感,就像一道题。然后继续思考,然后新的问题就出来了,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句话最后在G小调下去。问题终于想通了,整首歌结束。演奏时要注意四个部分关系的处理。左右手的节奏要始终贯穿整首歌,机械统一的节奏就像单纯孩子的认真态度。练习时,段落中的句子要有布局和排列,音乐的播放要有逻辑性和说服力。
11.害怕的
这首小曲也是对儿童心理活动的描绘。平静的主题与紧张的半音之弦交织在一起,描绘了孩子们受到惊吓后的恐惧和好奇。这首小曲是一首回旋曲,具有复杂三部曲的特点。全曲结构阿巴卡巴,G大调(E小调),2/4拍。演奏这部作品时,要注意节奏和速度的对比变化,反映孩子矛盾的内心世界,既平静又紧张。
12.睡眠
玩了一天的孩子们终于疲倦地睡着了,一天的生活结束了。摇曳的节奏和卡农手法的运用,形成了催眠曲般温柔恬静的氛围,中间的调制为音乐增添了梦幻的色彩。最后,平静舒缓的音乐表明孩子已经熟睡。这首歌的织体很精细。演奏时要处理好左右手的旋律关系,既要跳跃,又要保持声音的流畅。音乐中的和弦具有背景的性质,不宜弹奏过强。注意控制,整首歌都是弱音表演。虽然过程中强度有变化,但也在整体弱音中波动。
13.诗人的话
这是整个组曲的最后一首歌。诗人感叹童年无法逆转,留下的只有淡淡的回忆和无尽的惆怅。这首小曲采用四个和声的合唱织体,调性回归G大调(与第一首曲子合拍),4/4拍,是段落的延伸和重复。一开始有两个四小节乐句,好像是诗人的警句。后一句是前一句的范本,以从属A小调结尾。接下来是这段的展开,以开始部分为模型,在内声部加入断和弦,最后停在E小调的负七和弦上,然后是一长串的小音符。最后,段落再次重复,回归主旋律,伴随着诗人无限的惆怅,逐渐减弱,放缓,结束整首歌。演奏时要注意高音旋律的演唱,旋律与和声的关系,触键的深浅,句子的呼吸,旋律的流畅性。整首歌《童年场景》其实就是“诗人的话”。舒曼曾在一封信中说,他希望将这一童年场景视为“一个成年人对童年的仓促回顾”。这部杰作展示了一个诗人的梦想和记忆中的童年。在音乐《诗人的话》中,道出了这种记忆再现的真谛。(作者:贾瑞娜,张瑞荣单位: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