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大旱怎么办?
反思和大作为的对策(1)加大水源工程建设力度,缓解水源矛盾。1,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根据1999年12月15日第10号文件精神。省政府[2001]76号,三年内必须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并按照事权划分,10%的大型水库、50%的重点中型水库和一般中小型水库由市财政拨款。出险后可减少水资源浪费4000万立方米。2.加快灌区基本水源工程建设进程。首先要抓住堰塘目前无水的时机,疏浚现有堰塘,特别是党家堰塘,恢复设计效益。其次,要适量建设“小水库大堰”工程,增加200万立方米水源。提高灌区蓄水能力。决定发展“小水库大堰”工程要综合考虑几个因素:一是区域规划,计算水源账和经济账;二是考虑供水条件和用水需求。3.狠抓水利死角地区水利条件的改善。要找到“因水而种”和“因水而种”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农业调整和水源布局的总原则。我们提倡“塘蓄、抽水、集井”相结合,地面灌溉与微灌互补的方法和各种开源节流的措施,用现代科技突破水利死角。4.推动小型集雨工程建设。一方面,修建井、水窑、水池等小型集雨工程,可以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另一方面可以为山区经济作物配备灌溉设施;也有可能给一些大田作物供水不足。其投资小,适用范围广,值得推广。(二)加大节水灌溉力度,减少水资源浪费。1.加强灌区节水改造,继续配套工程建设。我市黑化飞、绥中两大灌区治理面积分别为32.62万亩、62.06万亩,占全市农业面积的52%。两大灌区规划报告已通过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审查,投资分别为2654.38+0亿元和3.8亿元。根据规划结果,到2015年,两个灌区的水利用系数可分别由0.4提高到0.65和0.68,年节水分别为0.73亿立方米和1.39亿立方米。如果城市中的中小型灌区也同时进行节水改造,效果会更加显著。2.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目前我市有248.43万人。按粮食自给和人均300公斤/年计算,年粮食需求37.3万吨,按亩产600公斤计算,只需要种植62万亩水稻。即使在今年的干旱年份,我市也种植了654.38+0.37万亩水稻,这意味着水稻种植面积还有很大的调减空间。根据水量平衡计算,全市种植654.38+0万亩水稻,基本可以保证一般干旱年份的水量平衡。根据市政府关于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安排,计划调减水稻种植面积30万亩,改种旱作物;同时,旱地耐旱作物种植面积减少20万亩,改种耐旱经济作物。水量计算表明,年节水654.38+0.5亿立方米以上。3.推广水稻节水技术。改变传统的串灌、漫灌方式,推广“薄、浅、湿、阳”的灌溉模式。目前,武汉大学水利电力学院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一种水稻间歇技术,结合排灌施肥综合技术,在我市曾都区凤江口水库灌区示范654.38+万亩。结果表明,年亩水平可节水150~200立方米,增产75~100公斤,农民易于掌握,便于大面积推广。如果在全市推广,每年可节水6543.8+0.5亿立方米以上。4.推进节水灌溉和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把一些高科技节水灌溉项目和高效农业联系起来,共同发展,才能体现更高的效益,提高人们的投资积极性。如田间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技术,一般可减少水分损失80%以上,节约灌溉30%以上。我市曾都区北郊节水增效农业示范园的成功探索了这方面的发展经验,需要大力推广。5.推广旱作作物地面灌溉节水技术。我市旱作物灌溉以地面灌溉为主,这种灌溉方式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占主导地位。做好旱田地面灌溉节水技术推广工作,首先要做好平地整地的田间工程改造,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推广波涌灌溉、责任穷灌、膜灌等改良技术。这种灌溉方式投资不高,一般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30%~50%。(3)加大水利改革力度,根除水管弊端。1,深化水费水价改革。一是研究库区运行管理、工程维护、扶贫等资金比例和补偿方式,争取按照供水成本和合理利润核定水费。二是要实行供水配额制,80%平行水,20%中价水和高价水超配额;第三,在水费征收方面,要逐步从行政管理走向社会管理,组建农村合作组织“用水户协会”,管理支渠及以下的水渠,不仅负责水费征收,还负责协会内部的排水调度和管理范围。2.深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全市各基层水管单位分类排队,分批改革。对于事业单位,全部推向市场;综合水管单位,公益部分和业务部分分开核算,分灶吃饭:公益管理部分岗位竞争;优化经营部位组合,积极开展综合经营,增加收入,实现稳定。3.深化农村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采取拍卖、租赁或股份制改革等方式,实现节约用水的良性循环。对新建小型水利设施坚持“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全面推向市场,用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加快小型水利建设步伐。4.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变多管水为一龙管水,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4)依法加强治水,改变水环境。1,研究制定配套水利法律法规的地方实施办法。目前省级以上有关水利的法律法规和文件出台的重要管理或实施办法有23个,这是我们讲依法治水的基础。但有些法律法规的概括性很强,对随州的针对性不够,可操作性不强。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配套的地方实施办法。2.加强水利宣传。在加强水法律法规宣传的同时,还要大力宣传资源水利建设,宣传水利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宣传水是商品,让全社会都理解和支持水利的产业行为。3.加强政策保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水资源保护,重点是水污染防治;二是生态保护,必须督促大中型项目依法进行水土保持管理,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两费”的征收;三是加强水利工程保护,坚决打击破坏水利设施的违法行为。第三,经过反思,每一个对策都有积极的影响。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根深蒂固的,不触及本质,就只能谈对策的表象,最终一事无成。(一)抗旱的艰巨性和抗旱工作的预见性。去年,国家防汛总局副局长赵广发视察旱情时,提出了研究抗旱的新思路,其中之一就是制定抗旱预案。市水利局副局长、防汛办副主任沈永和在反思去年旱情的论文中也明确提出了靠水种植、水源分配等问题。思路的清晰,提高了抗旱工作的预见性。但是,靠水播种和分配水源的问题是一个顽疾,更新的实施并没有说的那么简单。大众意识和领导力是关键。1,农业结构的调整,靠水种植的同时,也靠人。也就是说,水稻种植会养活多少人?控制多大面积?其他的要因地制宜调整多少?调整什么?在这个阶段,行政指令能或如何动员所有人?2.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水资源的配置必须重新优化。在考虑水稻种植面积的水源保障时,必须考虑高效农业的水源优先,但历史上形成的灌溉习惯当然不容易改变,所以农业结构的调整也必须解决水源配置问题。如何保证这个问题,会不会造成不稳定因素,都是值得仔细考虑的。(二)农业结构调整的计划与市场。当然,农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仅是为了抗旱,其经济效益才是最终目的,这样才能保证这项工作长期深入群众。但目前各地仍存在“一窝蜂”,“大蒜之乡”、“豌豆之乡”层出不穷,许多农民因此失去了利益。原因是“有产无销”,缺乏市场观念。1,追求规模化生产可以促进规模化经营,并可能创造市场,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所谓市场经济,最终体现在“销售”二字上。现阶段,政府应该或者应该如何培育供销服务机构?如果不能保证“销量”,还应该提倡“产量”吗?2,哪怕是生产,也要升级。现在各地有竞争市场的产品很多都是科技产品,这就提出了技术服务的问题。随州也有拳头产品。曾都的大枣,广水的大蒜,全国闻名。农民积极性高,但发展潜力不够。原因很多,值得分析。生产和销售是市场经济的主线,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包装可能还存在问题。当然,总的原则是有市场,质量高,深加工,包装精,都是一个目标。政府是否应该在产供销上做文章?现阶段分散生产要体现规模化经营,还必须以销售为主,那么政府应该参与还是引导呢?(3)水利建设管理及其运行机制。建设需要投入,管理促进运营。目前水利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投资问题和管理问题。1,水利方面的投资一直是国家优先考虑的,但是现在国家的投资已经转向大项目了。而小型水利工程呢?水价改革,经过多年讨论,只能满足工程运行成本,根本满足不了工程建设和维护。各市区每年在小型水利工程上的支出只有1.2万元(广水曾经1.2万元和20万元,还有部分职工工资)。即使是大型水利工程也要在局部地区修建。没有合适的渠道,水管部门只能重建“半成品”工程。2、水利工程的运营管理,现阶段也是捉襟见肘。小型水库工程,“国家管不了,集体管不好,个人管不了”,不管它,就连大中型水利工程也是年久失修,负担沉重,难以为继。这种情况发人深省。片面关注水利的社会效益,但各级领导是否应该关注水利行业的自身效益,尤其是其良性运行机制的形成?(四)在水费水价改革中加强领导,去行政化。众所周知,“水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水费就不再是费用,而应该体现水商品的价格,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1.水费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应该摆脱目前由乡镇代收的局面,从水库到灌区直接收取。据调查,灌区农民缴纳水费非常积极,水费流失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参与的中间环节。市场经济要求很多方向要从行政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但一些行政领导什么时候才能放弃长期以来对“水是唐僧肉”的执着?2.水价改革是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结合。所谓市场行为就是水价的杠杆,所谓政府行为就是水价改革必须依靠政府的批准。比如物价部门的采纳。但这绝不是简单的行为。鉴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农村经济的制约,各级行政领导如何下决心?(五)农业和水利产业化对技术经济人才的需求。推动工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工业化的建立不是过去的旧体制、旧面孔能创造的局面。只有技术、经济人才充足,才能担当此重任。当然,部门行为可能更简单,但行政行为绝不简单。1,发展高效农业,生产加工需要技术,市场需要经济人才的把控。现阶段分散经营可能需要政府行为来集中,那么各级行政领导是否有必要让经济人才充裕起来?或者说政府如何将丰富的经济人才提拔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机构?2.水利经济也是经济发展的边缘科学。水利是基础产业。水利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其良性运行不是过去工程师能完全决定的。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对其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善行业的人才结构势在必行。以上五个方面都提到了领导的问题,那么领导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哪些应该直接管理,哪些应该组织起来;能督促社会管理的;哪些需要技术干部来管理,哪些需要经济领导来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规范。决不能简单地实行责任制,签了责任状就不管了。要认真研究和判断农村带头人与农业水利产业化的关系,正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确定我市农村经济和水利发展方向,促进无公害农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