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有效问题打造高效课堂试卷
教师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时,您应该:
1.问题内容要明确具体,要为学生准确指出思考的方向。换句话说,老师的问题在语言表达上不要深奥,目标要非常明确,让学生明白老师想问什么,要往哪个方向想。而不是含糊不清,混淆视听,容易扰乱学生思维,甚至偏离教学主题,一发不可收拾。我记得,有个新老师教“不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在介绍了1/4+1/2之后,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发现这两个分数的分母是不同的,俗称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时,不能像分母相同的分数那样直接相加。但是问学生问题的语言是:同学们,“1/2和1/4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先是一愣,然后回答仙女散花:有的说:“都是真分数。”有的回答:“分子都是1。”有的回答“4是2的倍数”。由于这个问题语言不清晰,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老师提问的意图,不仅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新课思维,反而浪费了新知识的宝贵时间。这种问题显然是无效的。有效的问题应该是:“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我们称之为不同分母分数。同学们,两个不同分母分数可以像同分母分数一样直接相加吗?为什么?请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一组,互相谈谈自己的想法(老师直接在PPT上展示这个问题,方便学生讨论)。这种问题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切中要害,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一般分,无疑是有效的。
2.提问的时机要适时,要有害。提问的语言简单易懂,并不代表就是好问题或者有效问题。提问的有效性还应该包括“什么时候问,问什么”的问题。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点、理解的难点、思维的转折点、规律的探索上提问,这样可以让自己的提问更有效率。在知识的关键点提问,可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点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立和深化所学的新知识。地方以外的问题,就是浪费时间和“表达”的问题。比如第一届省数学竞赛课上,一位老师在讲授“圆的面积”时,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成近似的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组装的近似矩形的面积和原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为了及时提出这两个问题,老师让学生先操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和16份,并剪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老师提出:
(1)如果将圆平均分成32份和64份...这样拼出来的数字呢?
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
③那如何从矩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呢?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一条长的面积×一个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 (2π r/2) × r = π r .在规律的探索中提问,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习新知识,获得新规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学生要有效地向学生提问。
学生向学生提问,这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提问方式。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有效问题”,效果会比老师的问题更好,既能解决新的知识和重点,又能培养全班的思维,事半功倍。关于学生的提问,注意两点:
1.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不要乱提问。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说明是新的难点。既然一个同学不明白,那么两个,三个,四个同学大概也不明白。所以学生提问,可以引起老师或者学生的注意。
2.鼓励学生提出他们理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非常重要。也就是说,鼓励人们对已解决的问题提出类似“为什么”的问题,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到已解决的数学问题,在原有数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改变的或相关的数学问题。这种问题不是要解决“是什么”或“怎么样”,而是要解决“为什么”。比如四年级学生学完三角形内角和之后,老师的延伸题是计算六边形的内角和。目标是复习“三角形内容与180”的论文。结果学生画了一幅图,然后把六边形分解成三个三角形,内角之和为4×180=720。讲给全班听后,下面的同学提问:4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4而不是6?这叫问文重点,问一个数学规律。
第三,教师不断向学生提问,可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在学生犯错时帮助学生迷失方向,在学生理解的关键点上画龙点睛,在学生偏离主题时引起回响,在学生理解参差不齐时拨开云雾,在学生理解不全面时追求完美。
1.逻辑地问。比如在讲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提问:①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组合成什么图形?②原三角形的哪边是马赛克的底边?(3)原三角形的镶嵌图形的高度是多少?④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⑤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怎么表达?⑥为什么需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才能求三角形面积?这种质疑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分层次提问,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提问要深刻。如今,“满堂灌”的现象已经不多见,但“满堂问”的现象又有苗头,大量简单直白、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应用应该有助于改变这种现象。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新课标提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主动学习,但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不可避免地存在表面疏漏,这就需要教师的控制和引导,而提问是不可或缺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