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魅力议论文400字
(一)人际交往中个人形象的优化
人际交往中个人形象的优化主要是指个人道德品质的优化。其内容不仅包括遵守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还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宽容。良好的个人形象不仅可以增强个人自信,还可以获得他人的信任,稳定人际关系。
1.接纳自己,克服自卑
想要协调人际关系,让别人接受你,喜欢你,首先要接受自己。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指出,“只有学会喜欢自己的人,才能对别人慷慨友好。”“一个人一旦开始喜欢自己,那么人可能会更愿意去对待别人。一旦他克服了对自己痛苦的抱怨,他就不会那么挑剔别人,也更容易包容别人。”俗话说:不爱自己,怎么去爱别人?如果你不尊重自己,你怎么能尊重别人呢?
一个人的自卑和不自信,往往与他没有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密切相关。我们在和别人进行社会比较时,第一,要注意比较的标准,不能因为自己的缺点而比别人长,这样必然会产生比较误差。第二,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客观,千万不能认为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
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只有客观合理的认识和评价自己,才能增强自信,只有强大的自信,才能克服不必要的自卑。如果不符合实际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夸大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会在别人面前失去自信,增强自卑感。在交往中,要对交往的成功有信心,不要总被人际交往会失败的心理所困扰。只有多与人交流,才能增加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的机会,也有助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增强自信,克服自卑感。
人际交往是一个双方都主动的过程,一方主动而另一方被动,必然导致正常交往的困难。主动大胆的与人交流有利于消除胆怯害羞带来的交流障碍,因为主动大胆的与人交流可以锻炼你的勇气。只有大胆尝试,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才会不怕见陌生人,羞怯感才会逐渐消除。
2.真诚待人,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在认识和交往中真诚待人时,需要澄清一些错误认识,分清真诚、正直、坦率、公正之间的关系。真诚是指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而不是虚伪。正直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是对一个人稳定一致的品质的判断和评价。“对”就是公平正义,“直”就是正直。一个正直的人,就是一个人主持正义,主持公道,为人正直,办事诚实,光明磊落,不谋私利。有的同学把率真、坦诚视为正直、真诚,认为诚实、正直至少意味着说真话,也就是思想上要直爽;最不愉快时的忠告有益于行动,苦味时的良药利于疾病。说得好听点,就是虚伪不真诚。其实忠告不一定不好听,良药不一定苦。真诚不等于坦诚,正直不等于说真话。人与人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是表达不满时,要考虑沟通对象的接受程度,这样工作才能优化人际关系,减少人与人之间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
总的来说,在表达不满的时候,我们认为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第一,要以物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当你对某件事不满的时候,只是表达你对事件本身的不同看法,不要攻击对方的人格。第二,善待自己而不是他人。对自己不满意的时候,要直接表达内心的感受,不要轻易对对方的行为下结论。一般来说,大学生的理解力是很强的。一个人委婉的表达自己的不满后,会有所感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研究了人的需求后,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类,并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一理论已被东西方许多心理学家广泛接受。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可以看出,最底层的需求是人的生物需求;中层的需求属于人类的社交和性需求;最高层次的需求是人的精神需求。要求尊重是人的五大基本需求之一,也是人的高级精神需求。自尊是渴望拥有成就和名誉,渴望获得他人的常识、信任和关注。前者是基于自我评价的尊严,后者是基于社会评价的尊严。
要尊重别人,必须做到:首先要学会微笑。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笑的确是善良的象征,是快乐的源泉,是通向他人的桥梁。有了笑声,人类的感情就会沟通。”微笑是真诚的友善,是接纳、认同、理解、包容、尊重他人,而不是虚伪;严肃传达给人的是封闭、冷漠、拒绝、敌意、仇恨等信息。所以,要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就要学会微笑。第二,认真听。另一种表达尊重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倾听。如何认真听讲?就是真诚地、耐心地、认真地去听,用四只“耳朵”——两只耳朵、眼睛和头脑去听。用眼睛观察对方说话的表情,用大脑分析对方说话的意图,以示对交流对象的尊重。即使对方的发言不是很有趣,你也要让别人说完。
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中的“绿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期望在各种场合得到尊重。尊重可以引发他人的信任、坦诚等感情,缩短沟通的心理距离。
一般来说,大学生自尊心很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人,不损害自己的名誉和人格,承认或肯定自己的能力和成绩的原则。否则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和冲突。坚持尊重原则,一定要注意在态度和性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注意语言文明礼貌,不搞恶作剧,不乱给同学起外号,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3.平等待人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平等本身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交往中的平等主要是指精神和人格上的平等,主要是指精神和人格上的平等。在现实生活中,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上很难完全平等。每个人的外貌和才华也不同,但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应该是平等的。
人际交往应该遵循一个相互尊重的原则,或者说对等原则。马克思说,“搬运工和哲学家的原始差别比家犬和猎狗的差别要小得多,他们之间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体力、技能、成熟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但这是社会分工造成的,并不代表人生来就有高低贵贱。《世界人权宣言》明确指出:“人人生而平等。因此,平等对待他人的原则意味着尊重一个人的基本人权。同时,平等待人的原则也意味着一个人基本人格的独立,意味着否认人与人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真正平等地交流。比如地位较高的人往往会鄙视地位较低的人,往往有居高临下的心态;地位较低的人容易自卑,不敢爬或不愿意爬,容易造成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一方面要平等待人,平等待人;不要以貌取人,以潜力取人,以才能取人,以事取人,以家庭取人,以学业取人。另一方面,要平等对待自己,克服自卑心理,不要自卑。
4.大方真诚体现了大学生的良好品格。
大学生自尊心很强,不允许别人轻易得罪自己也无可厚非,但有时候也要学会忍耐。有的同学日常生活根本不吃饭,一按按钮就跳,点一把火。本来他们是想维护自己的自尊,但往往事与愿违。
苏轼在《论候》一文中说:“人受风辱,拔剑而立,非勇者也。世界上有伟大勇敢的人,但他们死了也不惊讶,无缘无故被加进来也不生气。这是一个伟大的人质,他们的野心很远。”即勇者不能没有远大志向,有了远大志向,才能忍辱负重,不被触发于死角。小疏忽可能酿成大祸。有些人之所以忍无可忍,为了一两句话,为了一件小事,就吵个没完,互不让步,甚至动拳头,这是每个男人的勇气。像韩信这样的将军,甘愿被双腿羞辱,不是因为他不勇敢,也不是不想要他的尊严,而是因为他有大智慧和勇气。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比古人有更远大的志向和更宽广的胸怀,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宽容他人,在与人交往中应该学会忍耐、妥协和原谅他人,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更高层次的人格。
大学生性格的多样化和他们的“过敏”,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要谦虚、大方、克制、耐心,不要在意对方的态度,不要在意对方的言语,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只要你心胸宽广,生气的人肯定会觉得烦。宽容和克制不是软弱和懦弱的表现。相反,它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5.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和语言艺术。
沟通方式是否恰当,确实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质量。在人际交往中,语言是土壤,非语言技能是雨衣阳光。
将言语和非言语交际技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在实际交际中最大限度地运用,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1)沟通时注意运用语言的艺术;
善用语言艺术可以优化人际交往。相反,如果不注重语言艺术,往往会在无意中伤人,导致或激化矛盾。掌握人际交往语言艺术的方法有:
第一,标题合适。称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联系程度。恰当的称呼能使人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使对方感到亲切,有良好的心理氛围进行交流;不恰当的称呼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厌恶,从而阻碍或中断交流。所以在交往过程中,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交往的场合,双方的距离来决定对方的称呼。尊重长辈,对同龄人亲切友好,对亲近的人直呼其名,对不熟的人用恭敬的话。
第二,说话要有礼貌。正确使用语言,表达清晰、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逻辑性强,少用俚语、方言,避免平淡无奇、滥用词语、含糊其辞;语音、语调、语速要适当,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场合,采用相应的语音、语调和语速;讲笑话要注意对象、场合和分寸,避免讲笑话不恰当,伤害他人自尊心。
第三,适度赞美对方。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赞美自己的优点。如果我们能发掘对方的优点并加以赞美,他们会非常愿意和你多交流。但赞美要适度,有具体内容,切不可阿谀奉承。真诚的赞美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避免争论。年轻的大学生喜欢争论,但争论往往以互不相让、脸红心跳、不愉快甚至直接人身攻击或严重敌意告终。这对人际关系的有害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大学生要尽量避免纠纷,通过讨论协商解决分歧。最终“求同存异”的方式既体现了必要的原则,又不伤害彼此的友谊,不强加于人,有保留的余地。
如果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可以吸引和抓住对方,激发对方的激情和兴趣,从内容到形式适应对方的心理需求、知识经验、双边关系和交际场合,使交际关系密切。
(2)非语言交际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技能。
沟通技巧是指除语言交流以外的各种人际交往,包括肢体语言(眼神、表情、手势、动作)、空间距离、着装等,所以也叫肢体语言交流。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言语交流只占7%,高达93%的交流是非言语的。其中55%是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手势传递的,38%是通过声调传递的。可见,拥有良好的非语言沟通技巧对于每一个想要成功的个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罗夫一样?沃尔多。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一样会说话,不用字典就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这就是它的优点。”因此,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与外界的交流中,身体语言的把握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在社会中的成长。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会像嘴巴一样说话”。面部表情是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都可以表达人的态度和情绪。如果你快乐,你就会生气。在交流中,人体动作也可以用来表达思想。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场合,正确、巧妙地运用非语言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时可以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但非语言艺术要运用得当,不能过于频繁和夸张,以免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
大学生也要学会有效倾听。人际学者认为,“倾听”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有效法宝,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听他说话”的人。所以大学生要学会倾听,有效地倾听。沟通时,作为倾听者,要少说多听,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而且最好不要打断,等别人说完再发表意见;尽量表现出倾听的兴趣和适当的肯定与表扬。
在听别人说话时,你要正视他们,避免小动作,以免他们认为你不耐烦;试着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对对方表示关心、理解和同情;不要轻易与对方争论或评论。
此外,人们在交流时选择合适的距离是非常重要的。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弹性,这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情等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交流距离。这种差距是人们对“自我”的不同理解造成的。社会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间距离也不同。同时,人对自我空间的需求也会随着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知道了人在交往中需要的自我空间和合适的交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最佳的距离与人交往。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可以很好的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好的与人交流。
合理利用我们与他人的空间,会达到意想不到的交流效果。有鉴于此,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学会在与人交往时把握适当的距离并有效运用,是当代大学生良好的交往技能。
(二)正确处理人际矛盾
由于缺乏社会交往、沟通以及处于竞争激烈的学校或社会环境中,同学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一般来说,同学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嫉妒、幕后讨论和误解。处理不当会对同学的人际关系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是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环节。
1.调整心态对待同学的嫉妒和背后的讨论。
嫉妒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产生于面对他人的一些优势。因为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改变现状而以背后议论的方式表达对对方的不满。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同学取得优异成绩或荣誉,或者被委以重任(比如当班干部),即使他聪明、灵活、有魅力,嫉妒也可能伴随着他。
与嫉妒的人分享快乐和荣誉,有助于消除危害人际关系的空气。这一成就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当你获得成就和荣誉时,你应该注意不要忽视他人,更不要邀功。让所有人,包括嫉妒,分享这份喜悦和荣誉。
面对不公平的争论,要以平常心对待。害怕在别人背后议论,本质上是一种恐惧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的原因大多是自尊心受挫,一时没有办法摆脱这种挫伤。被人议论其实是家常便饭。我们应该虚心听取正确的论点,忽略不正确的论点。
走自己的路,不要被别人的冷嘲热讽分心。当你在一两次考试中超过别人,别人可能会认为是偶然,你只是嫉妒自己的“运气”;但是,当你的成绩稳定在比别人高的水平时,别人会由衷地佩服你是名副其实的高材生。此时,你将不再是他们嫉妒的对象。
2.及时消除同学之间的误会。
同学之间经常发生各种误会。有些误会是小事,时间久了就会忘记。但有些误解,如果不解释,会让人牢记在心,如鲠在喉。我们应该努力消除这种误解。否则,不仅会影响学生之间的团结,还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同学之间产生误会的原因很多。比如有时候就是因为我们把别人的一些无意义的行为当成了有意义的行为,导致了误解。有时候是传统偏见造成的误解;有时候是别人的偏见造成的;有时候是因为一些同学说闲话引起的...诸如此类。
俗话说“一生不做错事,半夜敲门也不会吃惊。”误会必须消除,最终决定对错只是时间问题。所以,误会发生后,就要冷静下来,也就是进行所谓的“冷处理”。另一方面,如果你觉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委屈,急急忙忙地去为自己辩护,可能得不到同情,反而会尴尬。我们应该冷静分析误解的根源,找到症结所在。如果责任在自己一方,不妨“有则改之”;如果没有,也不用担心。有句谚语说:“时间是消除误解的明矾”。
不要对错怪自己的人怀恨在心。因为关系紧张,针锋相对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起并发症,造成更大的误会。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情况下,误解的发生,总是意味着被误解的人和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只是这种差距没有被你注意到,在一定条件下,往往是表面的。这时候就需要做一些“修复工作”。历史上著名的“和而不同”的故事可以在这方面给我们以启示。唐代诗人许浑说:“湘潭云出暮,巴蜀雪消春。”只要我们能像蔺相如那样正确对待廉颇的误会,误会就有可能成为“云消时”和“雪消时”的转折点。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对误解情绪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误解很可能成为我们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导火索。
09-12-08 |添加评论
YGfghf
面向新世纪,从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和中国大学生的特点来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我国高校在加强专业知识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培养。
第一,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在学术界并不一致。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角色素质和健康素质。这五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 *决定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体现了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等一系列道德要素的有机结合;智力素质反映的是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广度。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格所特有的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以及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人格倾向。角色素质是角色标准化、角色认同、角色适应和角色整合的素质;健康素质是指体力、精力、耐力、毅力等生命指标,还与其他四个因素密切相关。
人格魅力表达了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吸引力量。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人的思想、道德、情感、知识和素质的内在结构和行为。它是指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的总和,也指个人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道德品质和能力的资格。魅力对人来说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力量,不同于一般的能力和勇气。能力和勇气是魅力的雏形和“毛坯”,魅力是他们的“艺术品”。当今社会,一个能被别人欢迎和包容的人,其实是有一定人格魅力的。
二、综合素质培养和人格魅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感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不再是只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而是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基础扎实、有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以应对新的挑战。
(一)职业发展的趋势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社会职业变化更显著。专业对口完全的工作越来越少,转行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行业特点也不像过去那样鲜明。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新更快,复杂程度提高。这些特点会让用户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要求前所未有。
(2)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市场规范,强化服务客户的理念,重视产品的科技和人文内涵。这些都使用人单位注重理想、信念、境界、人际关系、特长、爱好、心理素质、工作经验等综合素质。
(三)知识经济的创新趋势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当今最重要的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的成败和实力在于它的知识占有和创新能力,取决于它是否善于知识管理和积极推动知识创新。谁拥有更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谁就能获得最高的经济回报和收益;谁能不断创新知识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谁就掌握了竞争优势,赢得了发展进步;因此,用人单位需要综合素质好、人格魅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大学生具备丰富的中国、外国乃至全球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对中国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了更好的了解;对国际交往的礼仪和各国的风俗习惯有了更好的了解。
(4)人才市场的竞争趋势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据悉,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复合型、双能型、创新型、外向型、经验型、技能型、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要成为这几类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