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大事的人,应该是泰山崩于前而不改其面目的源头

出自:苏洵【宋】《心性》:“欲教真理,先治心性。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眨,而后能控其利而治其敌。

解读: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麋鹿舞于身旁,他也不看。然后就可以杀敌制胜了。

《心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写的一篇议论文,是《权术》之一。本文分段论述用兵之法,分为八个方面:治心、尊义、修士、智愚、预见敌情、审时度势、奇诡、守势。以治心为核心,每一节都有自己的段落,每一节都有自己的中心、内在联系和严密的逻辑。

文章涉及战争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并以其朴素的辩证思想的光辉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扩展数据:

作品欣赏

“头脑”这个词有着复杂的含义。《管子》有一章“心”,讲的是以虚之论养心治国之道。苏洵《心术》讲的是将军的心理修养,对待敌人的方式,思维和机动力的技巧。

文章首先论述“将军”:“欲教将军,先治其心”。治心是心理修养。在作者看来,将军最重要的心理素质有两点:一是超人的冷静,在重大事件面前不乱。

“泰山崩于前,色不变”;二、极度的安静可以有效排除一切干扰,“麋鹿在左边茁壮成长,不眨眼。”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把握得失,抵御敌人。孙子对将领的修养包括“智、信、仁、勇、严”(《孙子兵法》),苏洵也讲智、严,属于智力和道德修养,但他认为沉稳、宁静的心理素质更重要。这就是“大将风度”。

其次,论“兵”:“凡兵皆义”。尚义就是主张正义,“非正义不动”,把正义作为军事行动的准则。如果你不是正义的,你将“为胜利而取一些东西,为失败而避免一些东西”(吉翔)。重义之论是有自性的,但苏洵不是在重复广化之论。他是义利统一论者,认为“义利并用,天下在掌中”(《受益者义和论》)。

他从利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尊义的原则,因为背信弃义、唯利是图的战争只能获得一时的利益,最终会走到“无所适从”的地步,这是很大的劣势。如果你按照正义行事,你可以做得最好。因为“唯义能怒兵”,所以要以“义”激励兵,“十能以义怒”,正义之帅,天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