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土家族村落民居建筑?
据文物部门初步调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有古建筑遗迹200余处,可分为寺庙、祠堂、书院、教堂、古塔、官寨、民居等。其中,住宅建筑可以分为很多种,按规模和特点可分为四合院天井式(包括提梁式、穿斗式和井式)和半悬挂式干柱式建筑(即悬挂式高跷)。根据建筑材料和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可分为窑洞、石屋、木屋和混合屋。今天,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玉木寨,
鄂西民族村寨民居建筑类型及保存现状
据文物部门初步调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现有各类文物古建筑遗迹200余处,可分为寺庙、祠堂、书院、教堂、古塔、官寨、民居等。其中,住宅建筑可以分为很多种,按规模和特点可分为四合院天井式(包括提梁式、穿斗式和井式)和半悬挂式干柱式建筑(即悬挂式高跷)。根据建筑材料和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可分为窑洞、石屋、木屋和混合屋。在今天的土家族村落中,如利川市的玉木寨、宣恩县的彭家寨、湖北省恩施市的滚龙坝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类型至今仍保存完整。
1.玉木寨古寺。
玉木寨,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谋道乡大兴管理区,南距大兴集镇3.5公里,东南距利川市60公里,西北距重庆万州港50公里,村顶海拔1300米。318国道绕行翟路。从明朝洪武二年到清朝雍正十三年(公元1369-1735),一直是土司军事要塞,土家族世代居住于此。有9个村民小组,居住159户,610人。这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自然少数民族村庄。该村悬崖三叠,关卡雄伟,形如鼓。唯一的石板路从“鼓柄”进村。小路只有1米宽,地形十分险要。玉木寨因其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居建筑和丰富的文物,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田园彭家寨。
彭家寨,位于武陵山北麓,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沙道沟镇西南。全村45户250多人,都是土家族。村里有26栋居民楼。主要类型是土家吊脚楼。吊脚楼,原名“皋兰”、“格兰”,又称“格兰”、“马兰”,在中国被认为是一种“甘兰”式建筑,是由巢居(以树积木为基础的简易住宅)发展而来,结合了窑洞空间的概念和巢居的建造模式。是鄂西少数民族根据山区少田多坡少坝,阴雨潮湿的自然环境,依山傍坡而建的一种居室。它通过吊脚的高度来适应地形的变化,将建筑与平房融为一体。按照立体,有两层,“人住在上面,牛、羊、狗、海豚、牲畜在下面”;或者“楼下有两个房间,一个是磨房,农具杂物也存放在里面,一个是牲畜房,鸡、海豚、牛羊一家一只喂养”。或者,建在中下层,上层储物,中层用于日常生活(其中吊脚部分作为姑娘闺房或媳妇卧室),下层用于牲畜杂物。这种结构充分体现了山地农耕所需的生存空间。
村前有开阔的农田,长长的索桥,撑着伞杆的雨亭。在西河对岸,可以看到彭家寨的26间木屋沿山势呈三个主台面铺开,形成三位一体的水平面,前后立着9个以上的壁龛,飞檐上翘,屋脊用塑料装饰;主屋尽头还有十几个山龛,前面有“我”字形,后面有“︺”字形,大部分是“l”字形,既“勾心斗角”,又“绑在一起”。龛下部分空间用石板铺成,用作村落通道,使之密集而有间隔;吊脚楼下形成的通透空间也作为房前屋后的天然露台,使其通风、通透、美观、集中。这种广泛分布于鄂西南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半悬挂式高跷民居建筑,几乎存在于鄂西八县市的所有区镇,如利川市中鲁镇桂花村的全家坝民居,来凤县九思乡拉比寺村民居,咸丰县高乐山镇徐家坨村的刘佳媛民居,咸丰县梁婷街道,椒园镇青阳村等等。其中,宣恩的彭家寨和青阳村的梁婷街极具建筑规模和特色,2006年被恩施州政府列入20个“民族民间生态文化保护区”。
3.滚龙坝。
目前正在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的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小自然村,也是恩施州“国家级民俗生态文化保护区”之一。因地处丘陵地带,左有“黄龙”剑龙河,右有“青龙”洋鱼沟,如滚滚蛟龙,流入天坑,源源不断地保护着项家子孙。它以800年前特有的姓氏命名,发展了4栋房子,成为今天200多户800多人的小杂居民族村。有保护价值的明清古建筑和近代建筑13座,村内房屋200多间,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保存完好的占70%。主要类型是用木、砖、石混合建造的庭院式天井屋,四周用墙围成“回”字形;有的两座山用火山墙封住,墙帽上有装饰浮雕和彩色图案,屋顶有悬山和硬山两种形式。如茅侃山建筑群中的“四室地基”,前三室、后三室、四面四室的四合一天井砖木结构,保存了地基木的完整性,上坡墙高耸,雕石柱、门扇、窗扇古朴、繁复、精致。再如“长街檐屋”,砖木结构建筑,三扇石门,三个入口,九间前室,九间后室,八间侧室,一间持堂(亭屋),四个天井,一个后花园,两端十余间围屋。它是滚龙坝古建筑群中最大的房屋之一,因呈条状生长而被称为长街檐。除了右侧围挡,拆除了持堂,重建了前屋中门,其余保存完好。
住宅特征的相似性与建筑差异
土家族村落民居建筑的存在和延续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条件密不可分,都有其较为完整的* * *特征,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个性。
1.宗族思想“同居”。
无论是上面提到的那种居住结构,一般都是在民族杂居的地方形成村舍或村落。村舍大多依山而建,村落一般靠近大坝,一姓一村或全村。比如玉木寨,主要由土家族谭土司占据;彭家寨自然是土家族最流行的姓彭的家,与彭家寨同郡的宣恩张家寨九家都姓张;还有恩施的滚龙坝村,那里唯一的姓氏是向氏。他们的兄弟经常分居两地,这导致了钟平大规模住宅建筑的形成,如:三室十间,两井两天,五室十一间两天井,七室十五间五天井,六室两室十天井。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宗族思想和封建社会“四世同堂”、“天伦之乐”的大家庭观念。但随着族群内外关系的加强和扩大,这些相对独立的寨子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成为今天的多民族村落。村落的布局也是从“合住”的院落中分离出来,形成独门独院,同时保留了部分传统院落。
2.“人神共居”的宗教习俗。
土家族人尊敬祖先,有祭祀的传统习俗。土家人家大厅前墙上有神龛。甚至在玉木寨的窑洞岩屋里,人们也在主室凹凸不平的洞壁前竖起两根木桩,为“天地关系”立祠。因为土家族多是从湘西、江西、西南地区迁来的,所以每个村落祭祀的神都不一样。书香门第的家神多以“天、地、亲、师”封号,也有供奉“至圣大师”牌位的,这是项家独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所尊敬和信仰的神灵也发生了变化。走进现在村里修建的现代化居民楼,可以看到大厅前墙上还挂着毛主席的醒目画像,上面有神龛和烧香的痕迹。这表明村民们今天仍然崇拜毛主席,认为他是给他们带来幸福生活的神。这是住宅权威空间的展示。他们认为房屋内部不仅是后代居住的地方,也是祖先和神灵居住的地方。只有“念念不忘打水的打井人”服务好祖先和神灵,他们在天之灵才会保佑他们的后代。“人神共居”的另一个现象是,土家族的传统民居里有火坑。还有很多禁祭火坑。土家族有把新房搬到火上的仪式。火坑中的火象征着家族生计的永恒之火和绵延不绝的民族香火,是土家族宗教文化神化的心理体现。
3.“半人半兽”的建筑模式。
鄂西山区农耕生产力低下,人们过着自给自足、开放与亲近自然的生活。土家村落无论什么样的民居,基本都是人畜混居,即人居其所,畜养其所;生活在畜栏的上下,其空间形态的主次关系非常清晰。特别是会建吊脚楼,横屋大部分架空,多房房屋上部为绣楼(土家称女孩房);下部用作猪圈、牛棚、碾房,或存放农具、杂物。架空地板可以隔绝地面空气,使通风有利于驱走湿气,适合山区地理环境和潮湿的气候特点,方便养牛和猪圈,有利于晾晒农作物。但人畜混居不利于清洁卫生,也不方便安装现代化设备。近年来,随着农村现代化的整体推进,很多人将牛、猪圈搬到远离人居的地区,试图将人与动物分开,但仍有部分村民觉得不方便饲养,回归半混养模式。
4.“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
玉木寨人依山而居,选择风险;彭家寨人依山而建,竹林环绕;滚龙巴人是“龙口水”,自成一派。这种山和水,群居,山、水、桥、树都缺;人、屋、景相融的建筑风格是鄂西少数民族民居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居住特色。特别是吊脚楼,分阶段修建梯田,近岭吊脚,适水平地,顺坡而建,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又与周围环境达到了和谐统一,体现了“以天地为家”的形而上意识,是我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中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生态建筑。榆木寨、彭家寨、滚龙坝的民居建筑,作为土家族村落地域文化的载体和代表,展现了土家族建筑发展的足迹,凝聚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饱含了土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原始网站
也许你也喜欢阅读:
苗族民居与文化习俗——黔东南郎德苗寨民居的热适应性:恩施土家族吊脚楼造型风格的美学分析: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传统民居文化研究:浅谈中国民居室内设计模式的变迁:川西地域文化中客家民居的居住方式:里外、大与小、凹凸——城市形态与规划随想关于清代中国住宅形态发展的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及作者所有,出于学习研究目的,允许转载、复制、传播,但必须注明原文出处及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用格式)并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销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他商业用途。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引用和复制:网站QQ/MSN论文/作品HTML代码交流讨论我要贴网站首页建筑研究城乡规划房地产开发工程勘察工程监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材料与机械使用维护建筑经济建筑文化建筑信息建筑与环境请告诉我们您对本站的知识需求和意见建议。满意或不满意邮件:版权?2005-2011版权所有。最后更新:2014-01-04 08: 45: 49。
5.地域和文化造成的差异。
鄂西土家族民居以石、木、砖混合材料建造为主,在村落选址上都讲究“堪舆论”。但是,从地域上来说,同样的材料,由于不同地区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如玉木斋的工匠多为四川人,建筑设计受西南羌族民居文化影响,或牌坊飞掠,山势隐现,或塔崖雄伟,建筑节奏古朴,独具匠心。根据项的《宗元》记载,项家的祖先滚龙巴是明政府军的首领。崇祯七年(1635),与家人作战,起于河南,经楚,再由彭水经石州,赶到滚龙坝拔草定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最早的祖先其实不是土家族,而是汉族。只是在土家地区,他们和这里的土家孩子一起生活繁衍了近20代,才演变成土生土长的土家。因此,其建筑结构为具有楚汉文化特色的四合院式天井屋,或山墙高耸浮雕,或庭院环绕深宫,足不出户,区别于其他土家吊脚楼,是土家建筑艺术与外来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珍贵物件。
建筑保护与开发设计
1.封闭保护与生活观念的改变。
如今,土家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做建筑工人。他们不仅赚回了钱,还学到了一些新的施工技术,带回了一些新的居住理念。于是在这些古朴自然的村落里,会突然冒出新的瓦房或平顶楼,有的甚至时尚地装上卷闸门,但客厅里仍不可避免地堆放着农具和杂物,会破坏风景。尽管政府已经禁止在这个村子上建造新房子,但一户人家的新房子仍在悄悄地建造。因为这是财富的标志,是现代气息,是生活理念的创新。但这种无规划的建设无疑会影响整个保护区的建筑生态。因此,在一个类似玉木寨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笔者认为应该将整户搬迁到村子的另一端设计建立新村,将古建筑集中的区域进行封闭保护,开发利用为旅游参观考察项目。让那些无声的古建筑给村民带来活的经济效益,从而自觉强化保护意识。
2.开放保护与设计创新。
开放不是指乱拆乱放,任意创新,而是去掉其不合理的粗制滥造,取其精华,才是更恰当的。如吊脚楼是鄂西土家族村落的主要建筑形式,但其方式和环境不利于人们的生活,如人畜混杂、窗户狭小、一个火坑不能冒烟等,需要改进和创新。可以在建筑形式上保留其美观、多功能的造型风格,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入“变路、变水、变厨、变厕、变沼气池、变富园”的设计,改善内部设施,优化外部环境。其建筑材料也可设计为钢泥砖混材料,再对外观进行改造,使吊脚楼这一世界建筑文化得以保存、传承和发展,成为鄂西土家族村落独特的建筑文化和特色符号。
更多工程/服务/采购招标信息,提高中标率,可点击官网客服底部免费咨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