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学生学好历史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可以培养我们的科研能力。那么,你理解过这篇论文吗?下面简单谈谈如何让学生学好历史试卷。欢迎阅读。我希望你会喜欢它们。
在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以达到教学目的。这堂课,老师的任务是针对课本知识的要点完成的,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真的掌握了历史知识的意蕴吗?他们真的了解历史的真谛,掌握历史,把握现在,甚至展望未来吗?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做到。如何最大化课堂生活的活力?如何实施更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业发展,让学生通过学习而不是“掌握”来了解历史?这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笔者有一点体会。下面说说我自己的教学感悟:
第一,善于利用风俗和地方历史
如果历史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只注重知识,不注重兴趣,不积极诱导,学生上课就不会兴奋,教学效果只能事半功倍。学生们熟悉他们家乡的风俗习惯。如果能在课堂上把历史和风俗习惯结合起来,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他们对风俗习惯的了解,还能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说到“春秋五霸”,可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寒食节”联系起来。“寒食节”,也被称为“无烟节”、“寒食节”和“十五节”,是在夏季至日后的第105天,清明节的前一两天。当初过节的时候,不准抽烟,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出现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蹴鞠等习俗。寒食节延续了2000多年,一度被称为最大的民间节日。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晋国为纪念春秋时期而提拔桀。当时,颉利和、被流放到其他国家,他们分肉给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不肯谋利,随母退隐绵山。文公为之烧山,不肯出山,死抱住树不放。文公将遗体葬于绵山,建祠建庙,并下令子推死的那一天禁火禁寒,以示悼念,后来成为风俗。
此外,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有着特别强烈的感情,所以在讲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及时插入一些与家乡有关的史实,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他们对家乡的无限热爱,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充分利用乡土历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看似枯燥的历史知识活起来,把历史有趣的、现实的、感性的、人文的一面展现给学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
二,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对象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优化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一定的情感色彩和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景,以唤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展其心理功能。情境教学创设的情境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并优化的有利于中学生发展的外部环境。在教师语言的控制下,这种优化的客观情境将中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既能影响他们的认知心理,又能促进他们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他们自身的自我运动。
情境教学的应用需要以“重在发展”的观点全面提出教学任务,进而优化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和教师自身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生活表明情况;设置疑点,创设情境;语言描述情况;表演体验情境;多媒体演示情况。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非常有益。“教学是有规律的,但教学没有固定的规律。得法贵。”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和教师自身素质选择合适的方式创设情境,及时把握情境设计的时机和切入点,达到情感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真正发挥地理情境的感染作用。还要注意,任何尝试都不能只注重形式,还要考虑学科特点,注重实效,多思考,少浮躁。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使教育改革朝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第三,让历史教学通俗有趣
通俗的课,有趣的演讲,当然能启发学生去追求和理解历史的真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容易接受流行语言。总的来说,教条式的知识教学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而充满激情的大众化教学则令人着迷。易中天老师以其丰富的知识和充满激情的通俗演讲,让很多人对三国产生了兴趣。如果在教学中也能普及历史教学,那么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因此,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需要讲授的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是找到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的情感切入点,是上好一堂历史课的重要一环。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能随意创造自己的历史,只能“在直接遭遇的条件下,从过去建立和继承的条件下”创造历史。这样,谁对历史的理解更深刻透彻,谁能让历史更现代,谁就更有可能成功。其实伟大的时代一定要有历史感,伟大的人也一定要有历史感。只有平庸的人才会把历史和时代割裂开来,只有那些平庸的人才会不屑于历史任务的研究。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连续剧,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有动作,有悬疑,有高潮,有戏剧性。怎么能不让人感兴趣呢?
总之,每一位历史老师都能引导学生创造出精彩的东西,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充满了生机。
扩展内容
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
在现代社会,学习已经成为生活的重要需求。从适应和发展两大任务出发,树立独立的学习观,自觉、主动、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知行合一”,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历史课本,学生大致能看懂。在历史领域,“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多与少、深与浅的区别。对于历史学习,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辞海、教师教学参考书、教辅书等)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那么,如何才能创造性地学习,提高获取新知识、选择信息和质疑疑难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呢?首先要把握一个根本点: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运用历史基础知识。其次,要把握两个观点:①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总结和梳理,构建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科学地认识历史,包括科学地评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具体的学习方法是根据人教版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各个组成部分依次讲解的。
一、关于教材《解释》的学习
1.利用“解释”明确教材的上下限,合理划分历史阶段。
2.利用《说明》明确教材体例和课时,根据教材体例构建知识体系,根据课时合理安排和调整学习时间。
3.用“讲解”来明确学习要求,如教材每章开头篮子里的引言和课文内容必须掌握;教材中标有星号的地图、图片、表格、文献必须掌握;习题是必修作业等。
第二,关于教材目录的学习
教材目录是教材的总纲,是教材知识体系的主干。教材目录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教材目录,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比如《世界近代史》第一卷,有五章。除了第五章以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为主外,其余四章都清晰地标出了近代世界历史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业作坊时期的世界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从小节题目来看,第一章包括两个方面: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及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第一、二、三、四节),早期殖民活动(第二节);第二章包括三个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到来(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节),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三节),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第六节);第三、四章包括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斗争。综合四章分析,世界近代史有四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和国际关系史。第一条线索是起主导作用、反映历史发展进程本质的主流。所以,世界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渐形成世界体系,转向帝国主义的历史。
(2)利用教材目录,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比如《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的题目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阔步前进》,高度概括了中国历史从1956年到1966年的阶段性特征,是探索性、蹒跚性和进步性的统一。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具体分析,一是进行了正确的探索: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制定八项正确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整风运动听取党外人士的批评和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国民经济等。二是探索中出现了失误和挫折: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在理论上产生了十大不良影响,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无视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并进一步发展;第三,探索的道路虽然曲折,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这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认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中国的具体实际,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反之,会造成错误或挫折;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跨章节阅读目录,利用教材目录把握历史题目的知识体系,研究历史题目的历史。以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专题为例,按照目录对知识进行分类,其知识体系如下: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世界近代史》第三章第三节);
2.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与列宁主义的诞生(第一卷第四章第四节);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918-1923)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二卷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
4.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第二卷第四章第二节);
5.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第二卷第五章第二节);
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第二卷第六章第一节)。
一旦按照目录的顺序进行归纳,这个题目的历史知识体系的内容和阶段划分就一目了然了。可见,利用教材目录研究历史题目是一种便捷的学习方法,不仅便于对题目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构建题目知识体系,而且便于明确题目历史发展的阶段,进而总结阶段的特点。
第三,关于绪论的学习
章节是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中的教学单元。每个部门的开头,盒子里都有介绍,内容各有侧重。目的是帮助我们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从宏观角度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绪论的内容一定要掌握,培养理清基本线索和把握阶段特征的能力。
(一)运用《中国古代史》导论,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如第二章绪论指出夏、商、西周分别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第三章绪论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这两章的引言,既指出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揭示了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以及封建主义形成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文化部分***6章。这六章的引言结构相同;他们总结了这一阶段文化发展的原因,指出了这一阶段文化发展的特点,总结了这一阶段文化发展的表现。以此为纲展开,就能系统完整地掌握教材的这部分内容。以18章“隋唐文化”介绍为例:
1.隋唐文化发展的原因:隋唐时期,中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2.特点:才华横溢。
3.性能:
(1)科学技术(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学、医学)在世界上领先;
(2)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辈出;
(3)宗教繁荣;
4文艺照耀千古;
⑤体育运动空前繁荣。
(2)利用《中国近代史概论》,把握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其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注意在当时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考察中国历史,明确世界历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第二卷第一章引言为例:第一段概括了当时的国内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国与国的对抗出现;第二段指出美日在中国竞争;第三段指出国际形势的变化(德国、日本法西斯势力的疯狂发展,国际生产者错误制定的“先发制人”战略)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3)《世界近代史概论》实际上是对本章内容的一个勾勒,通过它可以把握世界历史某一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线索。比如第二卷第五章的介绍,实际上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世界历史的四个方面: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第一节):
①50年代至70年代初相对稳定,高速发展;
②70年代末进入滞胀阶段;
③滞胀在80年代结束,进入低速发展期。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第二节):
①50年代中期以来,苏东改革失误较多,效果不明显;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
3.国际关系:
(1)美苏争霸导致国际动荡(第三节);
(2)两大阵营逐渐瓦解(苏联试图控制中国,中苏关系破裂;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美国霸权地位动摇。第3节和第1节第2项)。
4、民族运动的发展:
(1)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第四节);
②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亚洲的经济发展(第五节)。
实际上,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是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四条基本线索。如果将线索串联起来,可以有效地将历史知识系统化、组织化,有利于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