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与中国未来的战略选择

最近,以白宫5月20日发布的《美国对中国人民* * *和中国的战略方针》(简称《战略方针》)报告为代表,特朗普政府一直在不断试探程式化、系统化的对华战略。6月下旬,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举行了“美国战略调整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及中国的选择”系列讨论活动。现将与会专家的一些观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美国试图将制度和价值观之争驱动成为中国的关键博弈场。

傅莹(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前外交部副部长)

白宫发布的“战略方针”包含了根据形势变化而更新的政策思维,更明确地否定了美国历届政府奉行的对华接触政策,更激情地夸大了中国崛起给美国带来的“威胁”和“挑战”,更具体地描述了与中国竞争的路线,具有更强烈的意识形态对立的意味,因此可以认为美国对华竞争新战略又向成型迈进了一步。

蓬佩奥等美国政客的战略方针和近期一系列讲话将矛头指向中国的执政和执政党,将“价值挑战”列为中国对美国的三大挑战之一,并突出了内外政策的思想根源。似乎故意把中国包装成当年的苏联,意图把政治和安全因素推到美中竞争的优先位置,为胁迫企业和经济界接受“脱钩”提供依据。原因是美国的强硬派势力想抓住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不希望双方的合作需求缓和竞争,从而分散甚至打乱自己的“战略部署”。相反,他们试图抓住机会加强竞争。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西方思想界已经开始担心中国作为非西方式民主国家的成功会冲淡西方价值观的吸引力,这进一步证实了冷战后美国和西方在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上引领世界的不成功尝试。中国和美国在对抗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大相径庭,这让外界不得不承认中国模式在保障国民生命安全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方面是有效的。

在美国战略界看来,中国的崛起不仅是对美国现实利益和国际地位的挑战,也是对美国制度稳定和价值输出的威胁,这是更深刻的挑战。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美国一直没有放弃颠覆中国* * *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企图,现在又试图挑衅中国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中国必须坚决对抗。

纵观今天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我们不能低估一些政客为了各种利益故意误读误判中国,可能导致两国关系偏离正轨,但我们也不必高估他们改变历史潮流的能力。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美国不再拥有冷战末期影响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的绝对强势地位,也没有足够的理由和号召力掀起对中国全面战略围堵和意识形态围猎的世界浪潮。

中国坚决维护自身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安全,反对外部世界干涉中国内政、改变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的任何企图。同时,中国不以消灭其他制度为目的,也不会走美国和西方的老路向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

为了实现新时期大国关系的稳定,双方需要通过对话和谈判加深对彼此核心利益、制度尊严和价值体系的理解,按照优先顺序梳理好自己和* * *共同关切的清单,努力在行为边界上达成* *理解和必要的默契,逐步培养尊重对方关切、适当交换利益的习惯和能力。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双方在理念、目标、路径上都有差异。同时,他们有同样的责任来维护现有的体系以及和平与合作的大趋势。两国人民在世界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利益。

维护自我发展权是中国抗美斗争的主题。

张柏嘉(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在中美已经开始的博弈中,美国想保持自己的全球领导地位,中国想维护自己的发展权。这是当前中美矛盾的核心。这种矛盾只有在中美综合国力接近一定水平时才会出现。但客观来说,中美的目标并不在一个层面上。中国无意取代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事实上也不具备这个实力。这就给中美避免零和博弈留下了空间,双方在这场斗争中都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的确,现有的国际秩序和国际治理体系需要改进,但这种改革只能是渐进的,需要各国之间的协商与合作。

虽然当前中美关系处境艰难,但两国仍有机会避免大国争霸的老路,实现既竞争又合作,最终实现双赢。前提是美国认识到其全球影响力的下降是其自身内部原因和外交政策失误造成的,而不是中国的挑战;中国意识到维护自己的发展权是这场抗美斗争的主题,没有偏离这个主题。

零和游戏只会伤害双方。面对困境,中美双方都需要保持理性、克制和远见。保持耐心,保持沟通和谈判,避免紧张局势升级。如果没有,尽量避免陷入对抗。

无论双方关系如何,都要留有变化的空间。特别是,美国应该认识到,如果把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作为谈判筹码,将严重破坏两国关系的基础。

政治误判反映了改变中国体制的幻想

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奥布莱恩6月24日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反思”了过去几十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指责美国历届政府“误判”中国,以为美国市场对中国开放会导致中国“政治自由化”。这是观察和处理对华关系的美国人的代表性观点。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声称,过去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让美国“吃了大亏”,中国“占了大便宜”。这两种观点相互呼应,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说美国过去与中国接触合作的政策是“错误的方式”,他们主张美国应该全面向中国施压。

事实上,自1972中美关系缓和以来,美国对华政策始终坚持遏制、打压、互动、合作“两手”并举。在国际安全领域,中美在20世纪70年代的合作促进了中南半岛的和平,遏制了霸权扩张。本世纪初,两国的战略合作打击了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维护了朝鲜半岛和伊朗的无核化原则。上述合作,以及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许多合作,都是自愿的,对美国有利。在经贸领域,中美双向投资、双边贸易和金融合作都呈扩大趋势。美国资本向来有利可图。美国“单方面吃亏”的道理在哪里?在国际安全和经贸领域,两国关系中合作与摩擦并存。

至于美国在政治领域对中国的所谓“误判”,其实只是反映了一些美国观察家的幻想。中国的政治主流始终坚持* * *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从未动摇,也从未给美国人幻想的空间。美国的政治主流和舆论主流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不断攻击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而不是肯定。美国过去的“两手”政策一直有利于维护美国的长远利益,而现在转而采取全面压制战略,是短视的,有损美国的长远利益。

美国对华政策从软硬兼施转向全面施压,有中美实力日益接近的结构性原因,有美国对华政治看法日益负面的原因,也有美国国内政治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和种族冲突的背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特朗普政府在对华关系上不断“甩锅”,企图通过攻击上届政府的对华政策来达到国内政治目的。

指责中国的侵略性军事行动是不合理的。

姚云竹(清华大学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少将)

美国政府一直关注中国的军事增长,指责中国采取扩张性的战略姿态和侵略性的军事行动,破坏地区稳定,挑战国际规则和当前的安全秩序。事实上,中国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国防与国家发展大局相协调,不搞影响发展、损害民生的扩军。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广泛的海外利益,中国主要通过多边合作和维护现有国际秩序来维护这些利益。中国少量的海外军事存在,不仅是为了履行国际责任(如亚丁湾护航)、开展防务合作(如联合演习、舰艇互访),也是为了在危机时刻更好地保护中国海外侨民和资产的安全(如执行撤侨任务)。这与美国在全球部署军队、建立海外基地网络、组织军事联盟、随意发动战争的做法大相径庭。

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复杂而严峻。通过和平谈判,成功解决了与12邻国的陆地领土划界问题,正在努力以和平方式解决或管控与邻国的海洋领土权益争议。正是由于美国对中国实施的高强度海空侦察和“自由航行行动”,两国的舰艇和飞机才会频繁相遇。只要看看危险事件发生的地方——都在中国,不在美国周边海域,甚至不在浩瀚的海洋——就能明白到底是中国还是美国在进行咄咄逼人的挑衅!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最新发布的2020年年鉴,中国的核武器数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18(320:5800)。中国奉行“不首先使用”的核政策,保持“精干有效”的核武库,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然而,美国退出了《中程核力量条约》,不愿继续延长与俄罗斯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并威胁要重启核武器试验,正在从全球核秩序的建设者和维护者转变为破坏者。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指责中国拥有核武库,给中国贴上“破坏国际秩序”的标签,就更没有道理了。

白宫对中国的指责充满了谬误和不专业。

戴维(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美国政府可以自由批评中国,调整对华战略,但他们的指责充满谬误,不专业。举几个例子:

白宫宣称,美国过去的对华战略是基于对中国政治制度变化的预期。然而,美国许多长期研究中美关系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认为,美国过去没有这种预期,美国战略界至少对此没有统一意见。

再比如,白宫总说中国没有履行入世承诺。这里可以引用世界贸易组织(WTO)前总干事、中国加入WTO时的欧盟谈判代表拉米的话。他在2011说,中国在履行世贸组织承诺方面的成就可以得到“A+”。2018,他再次表示,“中国没有作弊,美国错了,中国遵守了当年签署的入世承诺。”。

白宫声称中国在国外传播反西方意识形态,似乎是在用观察苏联* * *产党的视角来观察中国* * *产党。中国确实重视海外传播,但目的是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意识形态包括哪些系统的内容?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在中国的宣传下完全照搬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白宫宣称,华为和中国的其他高科技公司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令人困惑的是,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