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写一篇关于政治和经济生活的短文。

论学生的消费特征

(一)青少年消费的特点

青少年消费冲动,争强好胜,盲目。冲动消费与实际消费相反。当你看到一个产品,感觉到它,发现它不错,你就买了,属于冲动消费;买一件自己想要很久却没有得到的产品,是实际消费。大多数青少年的消费活动都是冲动的。攀比是指青少年出于虚荣心购买。这种消费通常是不合适的或无用的,由此产生的对某种产品的需求也是无弹性的。盲目是指青少年容易被表象迷惑,盲目行动。这种困惑包括华丽的包装、精致的外观、世俗的流行和名牌效应。出价高的质量好,出价低的质量差,这就是盲目消费群体的心理。这些完全忽略或部分忽略性价比的消费模式,就是青少年的消费是水分满满的,实际需求远大于真实需求。因此,学校成了学习用品、礼品和食品等小商品的市场。

(二)学校管理对消费习惯的影响

很多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学生只有在周末才能出去参加学校活动。这类学校往往会安排一个食堂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我们来讨论一下这种管理方式对学生消费的影响。

以庐山国际实验学校为例。影响学生消费的障碍有三个。学生用校园卡进食堂,首先要说的就是校园卡。校园卡每张10元。没有卡的学生不允许去购物。卡用完后要充值,每次充值金额不得低于10元。这是第一个障碍,抑制了一部分学生的需求(这个障碍也是有限的,后面会讲到),甚至完全抑制了一部分学生。第二个障碍是价格。学校只有一个食堂,导致小商品垄断(消费者出于习惯、方便或其他原因,总是去某一家店)。经过我的调查,发现食堂的一些商品价格比外面的商店要高,从2到5毛钱到1元不等。这种差异当然会引起一部分同学的注意,如果被注意到,会有影响。这是第二个障碍。第三个障碍是纪律:学校不允许学生把物品带出食堂。这三个障碍也抑制了消费。

(三)隐性需求

什么是隐性需求?这一定与(1)和(2)中提到的抑制有关。因为(1)青少年的需求是巨大的,也因为(2)青少年在学校表现出来的需求是有限的。这里面有一个缺口,是一个没有表达出来的需求,我们称之为隐性需求。

关于隐性需求,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由于在校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当周日到来,学校开门的时候,学生们总会出去进行一次大型的购物活动(就像我见过的,学生们每周放学回来都带着一大包东西)。

(四)学生周期性消费的原因和影响

显性需求

上面介绍了隐性需求(b),下面介绍隐性需求的结果:消费随周期变化。这个循环很好理解:周一到周五,学生需求被抑制,周六或周日,学生需求被释放。这种需求变化是每周一次的变化。

首先,从周一开始,抑制开始出现,人的需求会降到最低点。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抑制开始慢慢减少,外显需求慢慢攀升。然后,在接近周末的时候,人们更能容忍一种积极的需求,抑制效应开始增加,显性需求下降。到了周末,抑制消失,外显需求达到了实际需求的水平,甚至超过了实际需求。

你可以算出一周的总需求。总需求是曲线和时间轴之间的区域。显性需求(取为a)一般低于实际需求,所以抑制的最终效果是减少一周的总需求。

特殊情况是周末显性需求超过实际需求,因为很多同学计划在周末购买一周内要消费的商品:零食、笔芯、笔记本。虽然显性需求超过实际需求(c),有填补隐性需求的趋势,但这种趋势会被抑制。这是一个公共规律:每个人在购物时可能会购买足够的商品,但商品的数量是有限制的,人们很难一次性购买超过这个限制的商品。这种规律的原因包括:一次很难拿太多东西,人们的节约意识,以及已经买够的错觉。因此,当显性需求超过实际需求时,隐性需求就很难填补。用数字表示为:Z=A+B

实际总需求为:z ` = a+c。

周末显性需求——实际需求小于隐性需求;

C & ltB

你可以推导出:z

实际总需求小于原来的总需求,换句话说,总需求被抑制了。

(五)这一理论的局限性

这种周期性变化有些不明显。因为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有时候影响不大。三大障碍的压制有时很难奏效。首先,因为现在学生的零花钱比较多,家庭条件比较好,10元的校园卡阻挡不了学生的需求,在盲目消费和需求不灵活的情况下,细微的价格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前两个障碍对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作用很大)。其次,由于学校管理的缺失,很多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把购买的东西带出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时三个障碍都被挑战,曲线变得平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