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的发展历史
1960——电和光纤的发明。
1960-玻璃纤维传输损耗大于1000dB/km,其他材料有口径波导、气体透镜波导、空心金属波导。
65438年6月至0966年7月,英中两国学者高锟博士在《PIE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具有光频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从理论上证明了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实现光通信的可能性,并预言了制造通信用超低损耗光纤的可能性。
1970-美国康宁公司的三位研究人员Caplong和Keck通过改进的化学气相沉积法(MCVD)成功研制出传输损耗仅为20dB/km的低损耗应时光纤。
1970-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室温下连续波工作的GaAs-铝半导体激光器。
1972-传输损耗降至4dB/km。
1973-中国邮电部武汉邮电学院开始研究光纤通信。
1974-美国贝尔研究所发明了一种低损耗光纤制造方法——CVD法(气相沉积法),将光纤的传输损耗降低到1.1dB/km。
1976——亚特兰大贝尔实验室地下管道开通世界首条光纤通信系统试验线。
采用144光纤的光缆,以44.736Mbps的速率传输信号,中继距离为10 km。
采用多模光纤,光源采用波长为0.85微米的红外光。
1976-传输损耗降至0.5dB/km。
1977-贝尔研究所和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几乎同时成功研制出寿命为100万小时(实践中约为10年)的半导体激光器。
1977——世界上第一个光纤通信系统在美国芝加哥投入商用,速度达到45 MB/s。
1977-电话光纤网络首次实际安装。
1978-FORT在法国首次安装了光纤电力。
1979——赵子森绘制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根实用光纤,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1979-传输损耗降至0.2dB/km。
1980-多模光纤通信系统商用(140Mb/s),单模光纤通信系统现场测试开始。
1982--中国邮电部重点科研项目. 82工程在武汉开通。
1990-单模光纤通信系统已进入商用阶段(565Mb/s),开展了零色散位移光纤、波分复用、相干通信的外场试验,数字同步系统(SDH)技术标准相继制定。
1990-传输损耗降低到0.14dB/km,接近应时光纤理论衰减极限0.1dB/km。
1990-用于局域网和其他短距离传输应用的光纤。
1992-贝尔实验室和日本合作伙伴成功测试了一种可以传输9000公里而不出错的光放大器。它的初始速度是5Gbps,之后提高到10Gbps。
1993-SDH产品开始商用(622Mb/s以下)。
1995-2.5Gb/s的SDH产品已经进入商用阶段。
1996-10Gb/s的SDH产品已经进入商用阶段。
1997——采用波分复用(WDM)的20Gb/s和40Gb/s SDH产品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1999-青岛至大连率先开通国产8×2.5Gb/sWDM系统,沈阳至大连开通32×2.5Gb/sWDM光纤通信系统。
2000年-光纤到户= >光纤到桌面。
2005年-上海至杭州开通3.2Tbps超大容量光纤通信系统。
2005年FTTH(光纤到户)光纤直接到户。
2012年,我国光纤产能已达120万芯公里,预计到2013年将达到180万芯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