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问题分析报告
是的。其实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危险。环境污染了,土地还在,还有可能修复。但有些致命的生态破坏是难以修复的,比如失去的物种无法“死而复生”,失去的土壤无法回到原来的位置,干涸的湿地无法重现生机。中国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生态系统的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包含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然而,不幸的是,中国的自然生态系统正在不同程度地退化。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从20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啮齿动物数量从8~10只增加到30只/ha;土地暴露率从不到10%上升到30%以上。中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且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从历史上最大的25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不足1.5万公顷。
快速土壤侵蚀
中国水蚀、风蚀、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654.38+0.74万平方公里,涉及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泥沙年入流量654.38+0.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水土流失24亿吨。伴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氮、磷、钾三种元素的总量约为4000万吨,超过了2003年全国对化肥的需求量(3990万吨)。
濒危物种增加
在《联合国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列的740种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了189。中国有4000~5000种濒危或濒危高等植物,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变化、栖息地破碎化和大型水利工程是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在1988~2000年期间,黑龙江省嫩江县天然林斑块数量从240个增加到343个,平均斑块面积从80公顷减少到68公顷。由于三峡工程的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很难找到白暨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经功能性灭绝。湿地消失了
自然湿地已经大量消失。
在北方,河北省的湿地在过去的50年里消失了90%,即使有幸保留下来的湿地,也有80%以上成为了污水排放地;陕西关中地区30多个县,近几十年来损失了数万个“涝塘”(池塘)。生态危机
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的水域面积从最大的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的情况更不乐观:由于内蒙古阿拉善盟上游黑河的过度开发,进入绿洲的水量从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亿立方米,导致东西居延海干涸,数百个湖泊消失。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肾的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旱涝灾害。
这个种植园只有一个树种。
几十年来,发展大量人工纯林的传统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以白杨为例,原来的“南有单家浜,北有杨家将”,现在发展成了“东、西、北、南全杨贾冰”。如今,白杨已经南下江南,逼近南岭。整个西北、华北平原甚至江南部分地区都以杨树为主。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家生态是有害的,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本质上是生物多样性极度下降的“绿色沙漠”。第六,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粮食安全基础。现代农业过分强调技术、土地利用,忽视土地耕种。“化学化”虽然带来了产量的快速增长,但是土地退化了,食品安全受到了冲击。大化肥、农药、除草剂、激素、添加剂、农膜,甚至反季节种植、转基因技术的滥用,造成了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增多、产量下降。以前需要一年才能长大的猪,现在四个多月就能养肥。一只有两个翅膀的鸡,在激素的作用下,可以长出3~6个翅膀。这样的食物进入食物链的生态后果可想而知。中国的生态危机还包括生物入侵、全球变暖和海洋生产力下降。政府应该像重视环境污染治理一样警惕生态危机带来的隐患,动员全社会解决这个问题,还中国一片真正的蓝天。只有生态退化得到遏制,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编辑本段中的保护措施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1,进一步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停止毁林,全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湿地,禁猎禁捕,控制工业污染,实现生活污水全处理,这些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国家、企业和全民都应该把它作为重中之重。毫不夸张地说,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深入人心,这是生态保护工作所必需的群众基础。要大力推进全民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让公众了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国情省情,让“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环保行为和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3.加强生态监测。在我国,水环境、气体环境、工业污染的简单监测已经成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生态环境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系统的监测技术和完整的监测网络。生态环境的相关数据仍然是通过各部门东拼西凑的方式获取,准确性和时效性较差,制约了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建立和实施有效、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
编辑本段的相关数据
生态危机的后果比战争更危险,更具毁灭性,包括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是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的,比如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从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只要我们看看现在的世界地图,就可以看到,世界上最荒凉、最贫穷、最贫困的地方,在古代曾经是最繁华、最繁华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最贫穷最困难的人,在古代,他们的祖先在一定时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由盛转衰,由富转贫?我们来看看世界文明史:从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希腊文化;来自古印度文化;来自中美洲的玛雅文化;我们去中国楼兰,研究这些文化的兴衰,都能看到一个相同的事实,那就是这些文化的兴衰与所在地区植被的数量、质量、分布有关。请再看看下面的事实!如果情况不严重,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政见的政府首脑如何坐在一起(巴西1992,约翰内斯堡2000)研究世界环境与发展?如果情况不严重,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政见的政府怎么会愿意参与、制定和实施这么多与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呢?世界上的事情已经让联合国头疼了。如果情况不严重,为什么联合国要在1973成立一个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样的常设机构来推动和协调地球上的各种环境问题?还是用一些数字来描述吧,因为数字的表达可以量化概念,往往比文字的表达更具体清晰。200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水——20亿人的生活”,表明地球上有20亿人没有适当的安全饮用水供应。在第三世界,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25000人死亡。每天有6000名儿童受到污水的危害,相当于20架大型客机失事时每天死亡的人数。缺水是世界性现象,有些国家已经靠买水生活了。德国从瑞士买水,美国从加拿大买水,阿联酋每年从日本进口雨水1984。日本只要花100吨水,就能换来1吨油。全国669个城市中,400个缺水,110严重缺水。由于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中国古代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每年断流长达227天。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相当于20次唐山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我国生物入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74亿!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严重的生态和环境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气象、海洋、地震等7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折算成1990价格)每年都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年均损失约480亿元;60年代570亿元;70年代为590亿元;80年代690亿元;90年代前五年约为119亿元;65438年至0996年,仅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200亿元;65438年至0998年中国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达3007亿元。根据世界银行1997的一份统计报告,中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3%-8%。这个数字不包括其他环境破坏和生态灾害造成的损失,也不包括1997之后中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造成的损失。这意味着到2002年实际损失会更大。2002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今年8%增长的实际数字是6543.8+亿,6543.8+亿!坦率地说,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如果中国的环境损失达到GDP的8%,那就意味着人民一年辛苦创造的财富被生态环境的破坏抵消了,白费了!这样下去,怎么富国强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今天,大多数人能够认识、理解、需要和接受生态化。因为20世纪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环境灾难,人类已经无法承受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以及人与土地、人与人、代与代之间各种极度紧张的关系。在我国,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能正确理解生态化的深刻含义,也许有些人还在利用生态化的号召力来达到牟利的目的。然而,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很担心。2002年,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相当严重”。全国人大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说:“局部环境的破坏可能导致整体环境问题,甚至威胁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自然保护司司长杨朝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国面临的生态压力仍然很大。在生态方面,如果一方用多种方式管理破坏,那就一边管理破坏,一边管理,管理赶不上破坏。”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提出了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大多数有识之士都深信,生态转型是生存、发展、健康、幸福的根本,是各行各业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唯一出路;这将是地球上每个人的唯一选择,并付诸实施。“生态”不仅是一个前瞻性、创新性、战略性、方向性的词语,更是一股不可回避的洪流,是人类社会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编辑这一段黄河流域的生态危机。
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干旱地区,水资源先天不足。据统计,黄河水资源只有580亿立方米。而且黄河水因为泥沙太多,每年至少需要200亿立方米的水才能冲走654.38+0.6亿吨的泥沙。可用水必须减少200亿立方米。这样,黄河每年实际可利用的水量为300亿立方米,供沿河九个省区和河北、天津两个省市使用。需求已经供不应求,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使得水资源形势越来越严峻。缺水已成为2008+0979黄河面临的一大问题。黄河流域有154个城市缺水。1988,缺水城市增加到300个,缺水总量54亿立方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缺水城市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城市扩张、流动人口剧增后,城市用水不得不从农业用水中挤出,或者城市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和地面沉降。地下水质量恶化等。由于缺水,北方粮仓河北省连年干旱,耕地保有量逐年减少。1986水田灌溉面积比1980少900万亩,粮食产量长期停滞。在宁夏和甘肃,由于严重缺水,大量人口生活在温饱线以下,无法摆脱贫困。黄河流域水资源先天不足。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特别是近20年来,下游断流频繁发生,不仅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也给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据黄河记载,1761黄河花园口最大流量为32000立方米,7月1958日为200立方米每秒。水文资料显示,黄河年均径流量560亿立方米,黄河入海水量占总径流量的比例,50年代为79%,60年代为60%,70年代为70%,80年代为80%。黄河第一次断流是在1972年,当年断流17天,1991—1995,平均每天断流620公里。1997年截流13次***226天,截流河段长683公里。黄河可能成为季节性内陆河。断流之处,黄河的帆影成了无水之舟。断流严重影响了黄河下游城市居民的生活。东营、滨州、濮阳等市对居民实行定时供水,家家户户储水备用,装满了锅碗瓢盆。黄河两岸,秧苗枯萎焦枯,长时间断流,五谷不收。停产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如年产30万吨尿素和合成氨的中原化肥厂,因黄河断流不得不停产。总之,黄河沿线地区停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以山东滨州为例:滨州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濒渤海,是黄河入海的必经之地。这个地区气候干燥,降雨少,地下是咸水,很难吃。因此,该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的生活主要依靠黄河水,这是其经济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