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材料成分
确定材料作文的中心,不仅要抓住材料中隐含的一些关键句子,还要从整体上把握,猜测作者的态度是褒是贬,弄清作者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整体把握,要研究材料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揣摩好对象,玩好文字,把握作者隐含的倾向。对于那些隐含的材料,要找出与材料的类比点,这样才能准确。清远活泼流要理清源与流的关系,然后找一个类比:国家建设、学术、人际关系等。都有源与流的关系。同样,《回声的启示》讲的是自然现象,但隐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以他人、社会、自然为中心,就会准确把握素材。将生活和学习中的现象与材料中的事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可以比较的“点”,从而确定中心。类比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物质到理性,这里的推理过程仍然离不开对整体物质的把握和控制。
素材构成有时候是一个有很多素材的题目。材料多,涉及面广。在提炼中心的时候,一定要把每个材料里的“* * *”都考虑进去,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如何找到“* * *”?可以先分析每一份材料中所包含的道理,然后通过比较,求同存异,或求同存异,由表及里,深入知识,提炼出每一份材料的中心* * *,如以下三份材料:
1.正当夜莺快乐地歌唱的时候,一只秃鹰俯冲下来说:“一只歌唱得这么甜美的鸟一定很好吃。”
2.听说某地有个大和尚和朋友一起上楼看江景。朋友问:“河上有几只船?”和尚闭着眼睛回答说:“只有两个,一个为了名,一个为了利。”
3.一些年轻人在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后变得心灰意冷,消极抱怨;出了问题,他就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说:“我看透了。”
乍一看,三个素材是独立的,没有什么共同点。很难用一个中心控制三种材料。但仔细想想,差异中也有相似之处:秃鹫的猜测是主观的,和尚是名利的盲从而得出武断的结论,有些年轻人是片面的。所以三材的“* * *”性质是片面的。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往往很容易找到“* * *”的本质,因为哲学是最概括的。
有些材料表面上是对立的,但都统一在一个* * *题目里。找到了统一点,就找到了汇聚点,讨论的中心就能建立起来。例如:
1,靠近朱者赤,靠近墨西哥是黑色的。
2、出淤泥而不染,清而不妖。
材料“1”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环境对人的影响;材料“2”表明,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两个材料虽然对立,但都统一在“人与环境”的主题上,“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两个材料的中心。
对于很多材料来说,关键是要找出它们的最佳结合点,也就是“* * *”的东西,这样才能符合命题者的意图。但最好的结合点不一定是意图,可以结合题目的现实意义来考虑讨论角度,这样写出来的文章针对性强,有时代感,有一定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