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即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间接反映。),而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是按照思维的一般规律来理解的。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既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的概念、规律、公式、数量关系只有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和应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学习方法的缺失,学习目标的确定不当,以及遇到问题时形成的思维惯性,严重制约了我们学生的有效思维,阻碍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调动学生固有的数学思维能力

1.设定正确恰当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习目标的设定要符合新课程标准,适应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教学应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数量关系,掌握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比如在教“圆的面积的计算”的时候,我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矩形的面积的计算”的知识作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思考圆能否变成正方形。通过所掌握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将圆分割成一个近似的矩形,让学生分析出这个矩形的长度是圆周长的一半,然后通过推理和计算总结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生动和谐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学会科学思考。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轻松、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维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层次性和方向性,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又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能积极指向学习的中心目标。比如我在教“除数和倍数”的时候,设计了以下程序:

(1)下面哪个公式能整除被除数?

22÷6=3…48÷5=1…315÷5=3

38÷2=19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数可以被另一个数整除?

(3)为什么除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4)24的约数是多少?2的倍数是多少?

(5)一个数有多少个约数?一个数有多少个倍数?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定向破解,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除数和倍数的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思维训练效果。

当然,除了定向思维训练,我更注重加强学生的逆向、横向、纵向、多向思维训练。应用题教学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比如在中低年级讲授“根据条件提问”,培养学生“提出与条件直接相关的问题”;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根据条件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学生分步答题,分栏综合公式答题,一法对多法,都体现了思维训练的渐进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渐学会科学思考,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3.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展示个性,闪现灵动思维的火花,放飞理想的翅膀,激发思维潜能。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逐步教会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比如在教“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提供等底等高、不等底和不等底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让学生分组探究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发现了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而且深刻理解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体积关系。当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学习内容综合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更不能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机械操作。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根据师生互动中的反馈信息,把握学习过程,明智地调整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4.设计灵活的作业练习,巩固和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作业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思维,但学生的头脑通过有组织、有层次、有强度的课堂学习已经疲惫不堪,所以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注意缓解学生思维的紧张。要尽可能设计游戏、冒险、寻宝等好玩的活动,增加口语训练,减少书面训练,加强实际操作。合作练习代替学生的个别默想,可以实现问题的多样化、灵活性、适用性和趣味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数学思维,发展智力。同时,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创造性。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学生进行培训,达到“同一起点不同层次达标”的目标。

第二,要教会学生数学思维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如其分地解释了学与思的关系。为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思考,有必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要善于思考,学生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数学思维能力无法提高。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画规律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和掌握规律。掌握规律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克服干扰,提高学生的认知,从而达到思维的新境界。要把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作为例题课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做,是什么促使他们这么做,这么想。这个形成过程可以通过老师指导学生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老师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来完成。

比如学习“商的不变性”。首先,通过准备问题,让学生明确“一个数乘以几倍可以说是一个数乘以几倍,一个数乘以几倍就是一个数的乘法”;把一个数除以几可以说是把一个数减少几倍,把一个数减少几倍就是除以几。其次,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商的不变性。第一步:观察下面一组公式,先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再求商,看有什么变化。

①12÷3=②24÷6=③120÷30= ④240÷60=

(1)比较公式2344和公式①,问:有什么变化?什么没变?

(2)②③④中,被除数和除数如何变化,才能保持商不变?让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分频器除数

放大2倍,放大2倍。

放大10倍,放大10倍。

扩大20倍,扩大20倍

(3)能不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看到商不变,加强了“同时”和“相同”。

(4)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观察,可以发现哪些规律?基于以上原因,这里取得了以下成果。学生们成功地总结出,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展开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5)通过公式123和公式4的对比总结: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减少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第二步:尝试强化上面总结的两条定律。第三步:总结性质。问: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得出了两个恒商定律。谁能把这两个规律总结在一起说说?通过前面的定律和探索过程,学生可以总结出商的不变性。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仔细观察。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有挖掘隐藏条件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反分析方法。对于一个数学问题,首先要判断它属于哪个区间,涉及到哪些概念、规律或计算公式。尝试在解题过程中学习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的使用。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在数学上,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指导、解惑,使学生变学习为思考。当然,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一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