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大屋——广州传统民居建筑

广州西关大屋,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清末由广州西部西关角(今荔湾区)富商所建,称为“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通常占地面积较大,具有西关特色,建筑风格多为中式。其基本结构包括砖木结构,三进三坡,外立面三开间,门前有青圬工脚、坡道、石门。西关大屋也有七个进深,包括一个客厅、一个小厅、一个书店和一个花园,主要由买办和商人建造。

西关大屋的平面布局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正厅形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其典型平面为三室两廊;左右对称,正殿居中。中轴线从前到后,从南到北依次是玄关、门厅(门官厅)、轿子厅(茶厅)、正厅(厅或祠厅)、头厅(长老厅)、天井、二厅(饭厅)、二厅(尾厅)。每个厅是一个入口,一般大屋是两三个入口,形成很多中轴线。两侧前部左侧是书房和院子,右侧是大堂和客房。客房顶部是一个乘凉、赏月、拜访西关拜月(七妹)的平台。大堂和客房后面是卧室、厨房等。园内种植花草树木,并建有假山鱼池,颇为雅致幽静。

西关大屋的玄关装饰有三门,即低吊门(也叫脚门)、绊门、硬木门。栏杆是可移动的围栏,由13或15的硬木(一般是红木或硬木)组成,所以叫栏杆。脚门和走道具有通风和安全的功能,是为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西关大屋的大门采用红木或樟木等高档木材,厚度约8厘米。门用铜环扣紧,门脚藏在石臼里。门是用门后的水平插销锁上的,以防小偷。门厅(门厅)里有天宫和土地神,后面是四扇中门,平时不开,只有客人坐着轿子来参观时才开,以示隆重欢迎。只留左右门进出,让路人看不到里面的情景。汽车大厅是客人和车主进出汽车的地方。

大厅是大屋的主体建筑,面积最大,屋顶最高。整个大厅的红色建筑(涂成红色的主梁)宽敞宏伟,黑色的栲木(木角涂成黑色)和白色的瓷砖(衬瓦涂成白色)。为了让大厅更明亮,屋顶铺上瓷砖,也就是玻璃砖。正殿后面是头房(或长老房),长老住的地方,明瓦高窗采光。第一个房间后面是第二个大厅(餐厅)和第二个房间(供已婚夫妇居住)。第二个房间,也被称为潍坊,是中轴线上的最后一个房间。厅与厅之间隔着一个小天井,天井上盖着棚子,高侧窗通风。中轴线两侧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楼梯间,一般左右对称布置。厅堂右侧一般有一个小庭院,种植名贵花木,并布置石山、石景、鱼油或荷塘,供主人或游人欣赏。大屋两边各有一条青云巷,意为“升至顶峰”。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妻子或仆人的进出)、通风、采光、排水、晒太阳、种花、清除粪便和垃圾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的室内装饰典雅,堪称工艺美术杰作。木石砖雕、陶灰雕、壁画石景、玻璃铁漏、满清窗、雕花图案、红木家具、木雕、窗台,都富有岭南韵味和风格。

民国初年,西关商人的大量房屋被拆除。全盛时期,西关大屋有800多间。据统计有100多套,有保存价值的有10多套。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是位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紫正地”,位于多宝路的邓公宝地和位于包华路中段的中佳花园。可惜这些名园名宅大多早已不复存在,仅存的名宅就是小画舫斋。

小花房寨位于荔枝湾畔,建于1902年(清光绪年间)。是环形花园式的西关大屋,四周是楼房,中间是花园。建筑精致典雅,花木繁茂,整体结构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韵味。正门在三联直街,南;后门在丰源街,向北。清末书法家苏若虎所写的“小画坊斋”四个字。小花房斋的整个建筑,白色花岗岩脚,水磨“东莞青砖”打磨的墙面,光滑明亮。

正门是一个由木雕和石雕、红花和玻璃组成的大屏风。屏风后面是大厅,前面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走廊。走廊里建有一座半亭,名为“诗亭”。西面是“舟厅”,呈舟形,小画方斋因此得名。还有阮元题写的“白塘李鸿潘塘西”木刻条幅。面对荔湾涌的一面是蚀刻的蓝色玻璃满窗。北面有一座供奉黄氏家族祖先的“家庙”(祖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