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西方哲学的论文

近百年来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不仅对中国的学术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西方哲学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和发展景观。以下是我关于西方哲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范文I:柏拉图式的爱情&;mdash& ampmdash看看柏拉图的哲学

爱,只有亲情,才能让人敢于为所爱的人付出生命;这不仅男性可以做到,女性也可以做到。

& ampmdash& ampmdash柏拉图

哲学,一门很深奥的学科,常常让我们望而却步,但哲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最普通事物的抽象,是对最现实理论的总结。学了哲学,我更加了解生活,懂得了在生活中寻找真理,也学会了一种思考,一种总结和体验的能力,学会了在生活中寻找哲学,升华生活。这门课是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几千年来,东西方一直在交流思想和哲学。但是西方哲学有一种独特的神秘感,很多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和理论也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哲学观反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认真去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柏拉图,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为了更好的接触他,首先要了解他的生平简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时俱进造英雄。柏拉图一定有他超乎常人的非凡,这造就了他非凡的一生。

我们都听说过并向往这个浪漫的词——柏拉图式的爱情。在我们心中,它是最完美爱情的象征,是超越世俗的爱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柏拉图式爱情,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让我们带着这个美丽的词走进西方伟大哲学家柏拉图的世界,听听柏拉图是如何为我们描述这种美好的爱情的。理解柏拉图的爱情观,需要我们理解他的思想,解读他的世界观,探究他的哲学理念。我相信每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非凡的思想成就。让我们倾听他们的内心,欣赏哲学家的伟大。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公元前347),也是整个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欧洲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他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出生于雅典,年轻时师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周游世界,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自己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他逃回雅典,在一座名为阿加尔德学院的体育馆附近建立了一所学院,并在那里任教40年,直至去世。

柏拉图没有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他的教学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在教学中,柏拉图非常重视对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理解,尤其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和真理是纯粹思维的产物。同时,他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观念世界在现象世界中的影子来回忆观念世界,并承认感觉在认知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了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孩子在童年时期接触到的东西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来唤起学生的记忆。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的。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置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他们分成几个年龄阶段,给他们不同的教学科目。至此,柏拉图较为完整的金字塔形教学体系已经形成。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共和与法律》中。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他的教学思想影响很大。柏拉图认为世界由“观念的世界”和“现象的世界”组成。观念世界是真实的、永恒的,人类感官接触到的现实世界只是观念世界的一个淡淡的影子,是由现象组成的,每个现象都因时间、空间等因素而呈现出暂时的变化。柏拉图的《理想国》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柏拉图认为国家应该由哲学家来统治。他的乌托邦要求每个人都有他在社会中的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但是在这个国家,女人和男人拥有同样的权利,男女完全平等。柏拉图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法律》中进一步发展了他关于法律作用的思想。他强调,法律是人类一切智慧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从理想上说,他推崇哲学之王的统治,“没有任何法律或法规比知识更有力量”;他从实际出发,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像最野蛮的野兽一样。

了解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他的爱情观。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抛弃肉体,向往真理的时候,那么思想就是最好的。”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人追求真理的欲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对肉欲没有强烈需求的时候,心情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也是每一个生物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性强于动物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所以,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一种异性之间的精神恋爱,追求精神交流,拒绝肉欲。柏拉图的爱是一种理想的爱情观,是一种极其浪漫却又不可能的爱情观,是我们现代社会所缺乏的纯粹的精神而非肉体的爱。柏拉图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对你来说,她(他)是完美的,而且只对你。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他的完美对象,而且只有一个。这是一种完美的男女爱情观,是一种很难达到的状态。虽然我们可以一直坚持这个信念,在爱情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但现实并不总是如人所愿。我们在努力寻找那个在世界某个角落等着我们的人。但是,这个过程有时是那么漫长而痛苦,所以柏拉图的爱情是理想的。

有一个关于柏拉图式爱情起源的哲学故事: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

苏格拉底笑着说:“你去麦田里,摘下最大最好的麦穗。过程中只允许你摘一次,只能往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照苏格拉底说的做了,很久都没回来。

苏格拉底问他是不是他挑的?

柏拉图摇摇头说:“起初我以为出去很容易,很有信心,结果却空手而归!”"

苏格拉底继续问:“原因是什么?”

柏拉图叹了口气说:“好的很难看到,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好的,因为我只能挑一个,所以我别无选择,只能放弃;于是,我继续往前走,想看看有没有更好的,但是越往前走,越发现没有之前看到的好,就没摘;到了最后才知道最大最饱满的麦穗已经错过了,只好空手而归!"

这时,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是&;lsquo爱& amp;lsquo;。"

之后就产生了柏拉图式的爱情。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一种精神上的爱情,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和理解。这种超越肉欲的爱也与柏拉图的哲学和教学哲学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他的唯心主义理论。他主张政治平等和自由,强调因材施教和因时制宜。从柏拉图的思想来看,他的所有理论都体现了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这也与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关。他年轻时热衷于政治,希望能参与政治事务,公正地治理城邦,但实践经验告诉他,包括雅典在内的所有城邦都做不到这一点。最后,他认为只有在正确的哲学指导下,正义与非正义才能被区分,只有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者政治家成为真正的哲学家,城邦治理才能真正公平。

学习了西方哲学,才知道哲学并没有那么深奥,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而且,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像我们身边的爱情一样。我们渴望柏拉图式的爱情。虽然我们无法达到如此纯粹的精神上的爱,但我们可以以此为目标。哲学和生活是我们学习的最佳途径。我们可以对哲学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人生的真谛有更细致的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多地运用哲学,并与实践相结合。

西方哲学范文2: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哲学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西方古典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因为他的出现,哲学变得和过去很不一样。

一.生活

苏格拉底出生在希腊雅典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雕塑家,母亲是助产士。他外表平凡,语言朴实,却有着神圣的思想。少年时,苏格拉底从父亲那里学会了雕刻技巧。后来,他熟悉了荷马史诗和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自学成才。他以传授知识为生,三十多岁就成了不拿工资、不办图书馆的社会公德教师。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上帝给雅典人的礼物和使者。他的任务是整天与各地的人交谈,讨论问题,探索对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度过,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和街道等公共场所与各行各业的人交谈。比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哪些知识和技能?你是政治家吗?如果是,你对治理有什么了解?你是老师吗?在教育无知者之前,如何征服自己的无知?等一下。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是引导人们认识到,人们在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是非常无知的,所以人们需要通过批判性的讨论来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良,从而达到改造灵魂、拯救城邦的目的。作为公民,他三次参军,当过重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出顽强和勇气,在战斗中不止一次营救受伤士兵。此外,他还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陪审官。40岁左右,他成为雅典的知名人物,参加了一个500人的会议。在雅典,他与当时许多智者就哲学问题展开辩论,主要是关于伦理和教育以及政治,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但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受到指控,被判死刑,罪名是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蚀青年、反对民主。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求他求饶和外出逃亡的建议,喝下毒酒自杀,终年70岁。

二。主要哲学思想

1.认识论

古希腊人苏格拉底提出了从个体到普遍的通过相互对话来寻求真理的方法。基本内容分为三步。(1)的出发点是“知其无知”,不事先提出任何武断的原则。反驳自然哲学家在重要问题上提出的论点互不相同,其思辨超出人类知识的极限,批评智者派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放弃求知的原则。(2)爱知识(Elos)和互相交谈,很难寻求到真正的知识,也促进了提问者和提问者之间的友谊。(3)目的是形成概念,获得真知。集中各种对立的例子,用归纳法从个别具体的例子中寻求普遍的概念或永恒的本质。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一定的辩证因素;另一方面,强调“知其无知”和“知己知彼”,从自知中求真。苏格拉底的认识论把知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概念的。概念是普遍的、不变的,是抛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的。因此,知识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的。他“知其无知”,认为人们一般所说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们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的价值;但是他们仍然认为他们有知识。苏格拉底认为他没有达到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真实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一命题包含着宝贵的思想,即不应该停留在个体和具体,而应该上升到普遍。这个观点是人类认知史上的一个进步。苏格拉底认为,人不可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外部世界。因为他认为自然是上帝创造、支配和管理的,人类的理性不可能知道上帝创造了什么。只有放弃自己的自然知识,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明智的。可见,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是反对人们从客观自然中获取知识的。

2.目的论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从关注自然本身转向关注社会伦理和人。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只能得出相对论结论。直到苏格拉底,这种情况才得到根本改变。苏格拉底在反对自然哲学中对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即目的论。在苏格拉底看来,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一种支配性的力量,让一切都变成这样,是最好的。这种主导力量就是“善”(“善”)。善是他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事物之所以“为什么”的原因。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善或目的具有相同的意义。他认为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追求一个完整的原则,整个世界的一切都有这样的目的。这样,苏格拉底就把目的论作为了他的世界观。用目的论解释世界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古希腊哲学始于苏格拉底,自然哲学中的决定论世界观被目的论世界观所取代。目的论的提出是为了对世界的统一性、事物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以及自然界的和谐现象做出哲学解释。这种解释试图克服自然哲学中的机械决定论,宇宙运动的循环论,以及所有精神和意识现象都归结于物质构成方式不同的片面观点。同时力图克服智者不注重研究,把一切都看成是相对的、主观的、值得怀疑的错误观点的原因,在认识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3.美德理论

“德性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他的著名论题“德性即知识”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人素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德性即知识”作为苏格拉底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表明德性的本质是知识,人的理性本质和道德本质是一致的。苏格拉底追求的是一种关心人类灵魂的普世道德真理。这个命题离不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和“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认识你自己”是关心你的灵魂,也就是追求关于美德的知识;追求善,把“善”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才是高尚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而且他认为人性本善,不可能自愿从恶,这是人性使然。有些人作恶是因为他们对美德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的理性只要追求知识,就不会犯错。

4.方法学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问题,越努力进步,问题越多,进步越大。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没有知识,他想教给别人知识。他是这样解决这个矛盾的:这些知识不是他灌输给人们的,而是人们已经有的;人心里有个“胎儿”,只是自己还不知道而已。苏格拉底就像一个“助产士”,帮助他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为“反诘问”的形式,他经常用反诘问的方式来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和理论中的矛盾,以此来动摇对方论点的基础,指出对方的无知;在质证中,苏格拉底本人并没有对苏与接生婆的自我比较给予正面肯定的回答,而是从谈话中用剥茧缫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明白自己的无知,发现自己的错误,树立正确的知识观。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以问答的方式摸清对方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发现真相。只是在交谈中,苏的重点在于提问,而他并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的问题。他以谦卑的态度提问,对方在回答中引出其他问题的信息,直到最后由于不断追问,青年承认了自己的无知。在提问的过程中,苏给了学生最高的智慧,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的修辞方法。

三。意义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在他之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专注于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对生命关注甚少。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入了对人类心灵的关注。他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结构和规律,探索外在事物的本质,不能说没有意义,但对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石、星更有价值的问题,是精神问题,是道德问题,是知识问题。这些问题都与人息息相关。他引用刻在特尔斐阿波罗神庙的神谕向世人呼吁:“认识你自己”旨在希望人们能够通过思考和关爱自己的心灵来追求美德。可以说,苏格拉底拓展了哲学的领域,对后来西方哲学和宗教以及社会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_ _ _ _的欧化奠定了人文基础。几百年后的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从天而降召唤出哲学,使哲学在各处生根,进入每个家庭,并迫使它审视人生、伦理和善恶。

与西方哲学相关的论文:

1.哲学论文

2.中国哲学论文

3.大学选修哲学论文

4.高二政治哲学论文。

5.论中国哲学精神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