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论文

人格心理学论文

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每个人都尝试过写论文。通过写论文,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总是没有办法写论文?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人格的心理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自从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掀起了生物学的巨大变革,促进了对物种起源的研究。然而,这些变化侧重于生理机制的讨论,而未能重视对个体心理的研究。进化心理学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自诞生之日起就为许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它综合了现有的进化生物学理论,拓宽了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思路。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进化心理学的人格观做一个简要介绍。

关键词:进化心理学;性格;形式;影响因素

近三十年来,进化心理学已经成为心理学领域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它融合了进化生物学的理论和心理学的研究规律,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个性和个体差异是个性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金华心理学家运用进化论对其进行了探索。他们把心理机制和应对策略作为人格研究的重点,认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选择和适应促进了人格的形成。

第一,人格的生成

各派人格理论的构建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探讨,因为这是人格理论的核心。比如,弗洛伊德强调人的性本能,马斯洛强调人的自我实现,阿德勒强调追求优越感,霍根、麦克亚当斯、麦克莱兰、威金斯等人认为,人的重点是追求地位、权力、声望和亲密关系。但以上所有观点都只是说明了人性是什么,却忽略了它的起源和过程[1]。进化心理学家有了一个飞跃。他们不仅阐述了自己对人性起源的看法,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在他们看来,人性是所有个体的属性,是我们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组成部分是各种心理机制。

(一)人格的出现是适应和进化的结果。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两种挑战:生存和繁衍。在进化过程中,它们将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人格的形成?进化心理学家认为,选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它涵盖了两个方面:性选择和相似选择。物种在寻找配偶和养育后代的过程中会竞争,这就是性选择,目的是获得优势资源,更好地传递基因;相似选择更类似于利他行为,但行为的对象仅限于自己的亲属,因为亲属比其他人有更高的基因相似性,所以通过互惠行为为亲属创造* * *享受资源也是一种适应,其目的仍然是保证自己的基因能够更好地延续。在我们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代代相传的大多数性状都有利于我们的生存和繁衍,达到了适应的效果。也就是说,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个体在一般环境下都能发展出既* * *又个性的适应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三种产品:适应及其副产品和噪音。人性就是由这三者构成的。

(二)基本需要产生基本人格的基本制度

进化心理学家经过功能分析,对人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划分,指出个体心理机制的形成绝非偶然。指出人格系统形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是个体适应性。麦克唐纳认为,从哺乳动物到灵长类动物,再到人类,存在着连续性。为了满足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物种的需求,相应地产生了五个系统:行为的接近系统、养育-爱系统、行为抑制和责任系统、开放体验系统,每个系统都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策略[2]。

二、人格的影响因素

在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人格和个体差异一直是两大关注点。也许不同时代的人格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关注点,其中在人格上得到了很多见解,但在个体差异上还是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1)遗传

有研究者认为,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三种产物:适应、噪音和适应的副产品。这三者中,我们拥有的普遍心理机制是适应的最终结果,而噪音和副产品带来的是个体间的差异,并不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Toby和cosmi用反应性遗传的概念来解释心理机制是如何进化的。在他们看来,遗传是将输入信息传递给个体的最重要机制,个体最终会给出选择性的解决方案。换句话说,在进化过程中,不仅要适应环境中的问题,还要与自身已有的资源相协调。随后的研究表明,适应过程还操纵人格激活和形成的机制,并影响遗传,造成个体适应过程的各种差异[1]。比如,所有个体天生都有攻击倾向,是否被激活会与环境保持同步。攻击性在人格特质中很常见,遗传度为零。但是,攻击性激活会受到个体人格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很强的遗传性。由此看来,通过遗传获得更强体质的人的攻击机制更容易被成功激活。人类的自我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遗传性,影响攻击心理机制的激活。

(2)环境

在人格影响因素这一点上,许多进化心理学家反对遗传理论。他们认为个体在适应过程中的差异不是噪音或垃圾,相反,这些差异对个体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们心理机制和环境的相互影响下,人格开始出现个体差异,这也是对个体的适应性。早期经历在人格塑造中的重要性印证了这一点。

研究表明,早期经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个体会因为早期环境事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心理策略。每个人天生都有各种可选的心理策略。其中,早期经验会影响策略的选择,进而决定保留哪些。研究表明,一个女孩的父亲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否在她前七年的一个关键事件中出现,会对她以后的人生的性选择策略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天生或过早缺乏父爱,这些女孩会倾向于认为父母的资源不稳定,多疑的配偶关系难以维持,异性难以相信,因此会在短期的性关系中获得最利己的资源。而他们那些充分感受到父爱的同伴,长期的性策略会被激活,他们会主动寻求一种安全持久的成人依恋关系,并将感受到的爱进一步投入到下一代身上。其实每个女生一开始都有这两种应对机制,只是早期经历的差异导致了她们激活机制的差异最终变成了个体差异[3]。环境重要性的体现说明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塑造的。

三。估价

进化心理学的人格观拓宽了人格研究的视野。自人格心理学研究以来,对人性的讨论大多触及人性的本质,而忽略了人性的产生。某种程度上,进化心理学的人格观做了新的尝试,试图将进化理论与人格心理学相融合,将繁衍和适应作为个体差异的重要来源,进而解决一些其他观点无法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我们对人格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特别是在异性吸引、竞争和婚姻关系的建立和终止上,进化心理学所展示的观点也对心理学的其他学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然,进化心理学在人格的体系构建上也有不足之处。首先,进化论观点的人格心理学只侧重于对人格起源的解释。其次,这个学派构建的人格观多是推理性的,我们无法通过时光倒流的发生来解释,因为缺乏详实的信息很可能导致推理的谬误。最后,进化心理学过分强调选择和适应等自然条件的作用,缺乏对复杂人类社会中经济和文化因素影响的分析。

人类本身就是如此复杂,人格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每种理论只能很好地解释人格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也是如此。然而,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人格,无疑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格系统。

参考资料:

沃尔夫,M. & amp魏辛,F.J.(2012)。生态和进化的后果。生态学与生态学趋势。进化,27(8),452—461。

[2]刘征&;赵青。(2010).进化心理学在人格领域的应用导论。南昌教育学院学报(5),121。

[3]王,,&;郭本禹。(2011).当代人格研究的新方向:进化心理学。南京晓庄学院学报(1),75-78。

人格心理学论文3 I .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在美国心理学界,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Csikzentmihalyi创立。塞利格曼在研究抑郁、焦虑、偏见等负面情绪的过程中注意到,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伤害、缺陷和伤害,还要研究人的优秀品质。塞利格曼从65438年到0997年成为APA的主席,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个术语。2002年,由斯奈德和洛佩兹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的出版,正式宣告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独立。此后,许多心理学家逐渐涉足积极心理学领域,并逐渐形成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实际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特曼对天才和婚姻幸福的研究,以及荣格对生命意义的研究。

马斯洛和罗杰斯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潮也对现代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人格特征、积极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在主观层次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快乐与满足、希望与乐观、快乐与幸福流,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和获得途径;在个人层面,研究积极的个人特征,包括恋爱能力、工作能力、勇气、人际交往能力、对美的敏感度、毅力、宽容、创造力、对未来的关注、灵性、才华和智慧;在群体层面,公民美德和社会组织的研究中有许多因素使个人成为负责任、利他、礼貌、宽容和专业的公民,包括健康的家庭、联系良好的社区、有效的学校、对社会负责的媒体等。,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很强的相关性。其中,在个体层面上对积极人格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提高心理学的应用水平,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

第二,积极心理学中“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积极的情绪体验,对改善人的精神状态有积极的作用。而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的自我管理、自我引导和适应整体为前提的,所以积极的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建立的基础。2001年,Sheldon等人将“因果感觉轨迹”应用于自发个人目标的研究,通过测量“因果感觉轨迹”,提供了一种揭示积极动机和一些难以理解的积极心理学概念的量化途径。积极心理学专门研究24种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乐观、爱心、沟通能力、美德、工作能力、感性、创造力、天赋、灵性、宽容、毅力、勇气、防御机制、智慧、对未来的关心、自我决定等。这些特征在早期已经有很多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相关研究蓬勃发展。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积极特征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人能力实现的。当激发和强化某种实践能力或潜在能力成为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的人格特质就形成了。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自决、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和智慧,其中自决(self-determination)和乐观更受关注。Ryand和Deci研究了自我决定的特征,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人格特征的形成:学习、创造和好奇的先天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而这些先天本性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和外部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求的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他们从人性的角度研究了自我决定的理论。本文从个体的内在动机出发,探讨了三种相关的人类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和自我需要。他们认为,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就会乐观起来。在这种条件下,个人内部受到激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积极寻求更大的挑战。瑞安和德西认为,阻碍需求的满足会导致负面的心理结果。

在积极的人格特征中,乐观更受关注,因为乐观使人看到更多美好的事物,有时会出现“乐观偏见”,即判断自己的风险小于判断他人的风险,是盲目乐观,不切实际。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主义会让我们主观上感觉更好。如何在现实和乐观之间达到某种平衡?施耐德(2001)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主义”,认为“现实的乐观主义”和现实并不矛盾,所以原则上不会对环境或事件有不切实际的评价,不自欺欺人就能乐观。这个“现实乐观主义”的研究,很好的诠释了积极心理学:让生活更有意义。在对成熟防御机制的研究中,心理学家Vailliant提出,要描述积极的心理过程,必须对其进行终生研究。因为一个真正积极的心理适应机制是要在一生中养成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研究了三个大型成人样本数十年。在已有结果的基础上,Vailliant总结了利他、升华、抑郁、幽默、期待等成熟防御机制在成功幸福生活中的作用。

关于智慧的研究,美国心理学会第一任主席霍尔曾努力想出一个智慧随年龄变化的模型,但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然而,近年来,对智慧的研究又有所回升。Baltes和Stawdinger报道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建立了一个复杂的模型,将智慧视为认知和动机的启发性应用,以组织知识,追求个人和集体的卓越。他们对智慧的定义是关于生存基础的实用而精致的知识体系。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区分了积极人格特征和消极人格特征,认为积极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积极的利己特征;(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前者是指接纳自己,有个人生活目标或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感到独立,感到成功或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挑战;后者是指在你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别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能够帮助别人,重视与别人的关系,对与别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境。应对压力的策略可以简单地分为接近策略(如解决问题或寻求社会支持)和回避策略(如逃避或否认),在应对压力时,接近策略比回避策略更有效。一些研究者用“大五”人格来研究人格因素与应对策略的关系。结果表明,尽责性、宜人性和开放性维度与应对策略显著相关,神经质维度与回避策略相关,而神经质维度的对立面情绪稳定性与应对策略相关。

三、研究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肯农姆。谢尔登和劳拉克在《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中指出:“不幸的是,心理学家对如何促进人类的繁荣和发展知之甚少。一方面是他们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带着有色眼镜,阻碍了对这个问题价值的认识。其实关注人性的积极面,更有利于对人性的深入理解。”积极心理学提倡探索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恩、智慧、控制和乐观。心理学的许多传统分支,如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都可以在积极心理学的范式下将注意力转向对人性积极方面的研究。强调人性的积极方面,可以使心理学研究的各个分支更加注重培养和调动人性的内在力量,从而使治疗、咨询、训练和健康心理学。当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还不成熟,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不成系统。与传统主流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大量的实践研究。虽然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理论还存在缺陷,但这并不妨碍“积极”这个概念被更多人接受。塞利格曼和Csik2szentmihalyi在他们的《关于回答积极心理学导论的评论》中承认积极心理学的命题存在一些不足,但他们以更乐观的态度预言了积极心理学的美好未来。西方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提出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心理学家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心理学家去探索。

比如,积极心理学强调快乐、满足等积极情绪,认为应该重视和强调这些积极情绪和人性的积极因素。但中国古人曾云说:“天将降大任,所以人也是人,要先苦其筋骨,苦其心志……”而一些常识似乎表明,很多成功人士在成功的过程中,往往不得不强迫自己去做一些非常繁琐和困难的事情,这是非常痛苦的。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快乐的成功者?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可以转换吗?如何转换?如何塑造完美健全的人格?等等,如果这些现实问题能够得到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解决,必将推动积极心理学乃至心理学本身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