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写意

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兼笔三种形式。工笔是用一支笔工整细致,一层一层地涂色渲染,细节清晰细致,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体,故称“工笔”。还有写意?与工笔相比,雄浑简练的笔法是用来描绘物体的形态和精神,表达作者的感情。要有很高的概括能力,事半功倍的含蓄意境,写得准,写得巧,写得得心应手。兼职写作的形式是工笔和写意的综合运用。

中国画的一般特征

用几句话简洁地回答以上问题并不容易。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适应中国的文化土壤而生根开花,在立意、构图、技法、程式化表现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点正是目前中国画论者正在讨论和总结的。这里有几个例子。

一、重在立意,有答案——中国画的立意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立意是第一位的,很多绘画理论家首先强调这一点,无论是画山水、人物还是花鸟。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笔记》中写了一段关于“六法”的话:“丈夫的形象要塑造,塑造要有骨气。”骨干也差不多。一切源于大意,取决于笔端。“他相信意图就是目的。只有在绘画中,才会有变态和奇异的意义。

华光,宋代著名的画梅花的和尚,被称为钟仁。作为华光作品流传下来的《画梅指》中,有一段“画梅全”,开头是“画梅全,生意第一”。清代放勋写了《静山论画》。在这里,他还强调了构思与绘画的关系。他说:“作画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意为奇,意为高,意为远,意为深,意为古。”他认为平庸的画才会平庸,庸俗的画才会庸俗,因为画缺少了画家最珍贵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也有类似的经历。他曾经说过,“一个画家应该描绘两个最重要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和意图。”这与我国晋代人物画家顾孝之提出的“妙而密”的思想非常一致。

“意义”从何而来?一是画家对现实生活的丰富观察和充分积累的创作经验;还有一点就是画家的自身修养,这样在创作之前,画什么,怎么画都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成熟的想法。

宋代画家文被别人称赞为“胸有成竹”,即他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就有了竹子的形象,准备动笔了。“‘有计划’已经成为我国称赞的善于计划和安排事情的成语。

在张彦远提出“立意”这个概念之前,南方生产时代的谢赫就有了“创意”和“立意明确”的理论。创意画不落俗套,立意精准,借景而居,笔画少但寓意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个画家,不仅要在平时注重练笔,磨砺个人的表现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加强练意的技巧。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画家往往只注重练笔而忽视练意。

二、用线造型来表现精神——中国画的造型法则

中国画是以线的形式,通过线来画出轮廓、肌理和体量。德国诗人歌德说,艺术用光来表现其生动的表情,可见光是西方绘画中的造型手段之一。而中国画以线条造型为主,在造型手段上明确区分了中西绘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绘画完全拒绝线条的使用,而是光线可以作为绘画的主要语言。法国罗丹曾强调“一条规定的线贯穿宇宙”,指的是造型艺术是如何脱离宇宙的,并没有把它作为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而国画,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线型,巧妙地刻画出各种形象,无论是山川的断纹,还是衣服的线条。

“以形写神”是晋代画家顾恺之的一句名言,奠定了中国艺术神优于形的审美观。它与欧洲现代的审美观有很大的不同,欧洲的审美观是纯抽象的,即画人不仅是形似,更是神似,画人的精神面貌,不止步于形的模拟,不拘泥于自然的真实。这一理论是艺术家在建立艺术时应该努力达到的高度,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历代出现了许多刻画生动的优秀作品,成为指导绘画的重要标准。

三、多点透视计白为黑——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中国画既用焦点透视,又用散点透视,既严格坚持实景空间和布白,又根据构图的需要打破实景空间和布白,使物体出现在画面中时,能根据画面上物体的艺术需要改变形象,改变位置。低于视地平线的牡丹花也可以放在朱平线以上,以达到最佳的透视效果。

中国画特别注重对留白的管理,往往借用书法的手法,以白为黑,即没有画的部分要像有画的部分一样仔细推敲和处理。

四、色彩与阶级的和谐——中国画的色彩法则

中国画的色彩不受光源冷暖色调的限制,更注重物体本身固有的色彩,而不是强调特殊光线下的条件色。在给一个物体作画时,赋予它基本的色彩,达到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与色的和谐。

五、情景生动传神——中国画的意境

中国画要求笔墨、情感、景物的结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场景,画家有很强的形象感染力。有了这种感觉,画家激起了描写这些场景的激情,于是作品以场景的复制品的形式再现,将场景融合在一起。

至于气韵生动,即画家所创造的艺术精神,不同于一般的素描绘画,应该是生机勃勃,清新活泼,具有诗情画意,使观者神往。如果没有表现出如此生动丰富的内涵,当然无法给人这些感受,也达不到中国画那种令人神往的意境。

六、诗歌、书法和绘画、印刷纸和笔——中国画的独特形式

可以说,只有中国画才能有题字盖章的做法。不仅文人画可以在诗词书画中展现自己的绝活,就连普通的画也总是需要题字盖章,才能有浓郁的传统艺术气息。

题跋和诗词可以提高或补充观者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可以丰富结构的变化,起到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点缀和平衡构图的多种作用。

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的表现也决定了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用绢和纸作画,尤其是生宣纸的出现,充分发挥了笔趣和墨色。宣纸的通透性和毛笔的尖锥使笔尖变化无穷,产生奇妙的效果。同时也形成了各种模仿和描写,绘画和笔法。

从素描到写意

国画之初,以临摹为入门手段,逐渐勾勒出物象。然后转向写意,不仅是写意,还有工笔细致的工笔画,工笔画也有它的写意元素。因为中国画在描绘物象时,无论是对于工笔还是写意,其处理手法都是写意的,不是简单的复制一遍,而是力求取其精华而忘其粗糙,化繁为简,对物象有高度的提炼和加工,重在内在的理解而不是光和色的逼真表象。

根据董其昌的记载,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都以真实的山水为题材创作作品,如“李思训写海外山,马援夏贵写钱塘山,赵武星写薛莹山,黄子久写于海山”。后人看这些画,觉得既是写生,又是写意;向自然学习,不被自然现象所困。以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为例。作者以富春山为背景,不是富春山的环境地理图,而是黄子九的理想化境界。

由此可见古代画家是如何认识和表现自然界的各种意象,将实物变成艺术形象,并逐渐使之规律化、程式化的,同时也可见其丰富的表现手法。

对比《芥菜籽中国画传》和其他绘画作品,对比历代画家对这一方案的运用,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画从自然生态向艺术形式转变的过程,如何加工和总结。由此也可以了解从写生到写意的处理手法,从技法上掌握中国画的造型特点。

突出主题

明代王克玉在《珊瑚纲》中说:“古人画的画,寓意深刻,落笔都有自己的主人。”“主人”也是主题。突出主题是艺术创作的一个特点。一个主题思想一旦形成,你就可以决定用什么主题来表达,然后决定材料的选择,甚至决定作品的标题,采取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这一切都取决于主题表达的是什么。像唐代颜的名作《萧艺挣兰亭记》(传),这个故事有很多曲折,但颜在画中选择了意图“有意、诡诈、骗人”和口才“无意、善良、被骗”两个典型情节来突出主题。主题突出在“赚”字上,其他细节都有所简略或概括,完全符合《法书》对这一事实的描述。

在国画创作中,找到一个好的题材,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突出主题。如果只求人物描写生动,或求画面变化丰富,或直接描写,都不能算是突出主题。作者只从中国画艺术特有的规律和表现手法中考虑应该突出什么,善于根据中国画的形式概括主题,确定主题,利用人物的刻画和细节的组织来烘托主题,使观者不用从画面中解释就能明白画家的意图。那么郭认为呢?quot画画的时候,命题是上品,没有题目就没有画。"

在主题明确的情况下,我们也要给作品起一个最合适的标题,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在屏幕上。标题要简洁有意义,也可以直接揭示主题或暗示主题的意思,做到画龙点睛。

积累材料

文艺工作者在生活中需要积累大量的素材。作家用文字,画家有时也用文字,但主要还是用画笔素描。画家在接触自然景物、花草、人物时,要时刻以素描为记录,随时用画笔收集观察到的对象。像画家齐白石,对于各种小生。生理结构已经观察了解的很仔细了。坚持下去,也锻炼了艺术家观察生活和造型的能力。

鲁迅先生提到,“作者必须每天在室外或室内练习速写,才有进步。在外面写生最有利。”

从生活中记录下来的原始素材,和开采出来的矿石一样,也是活水的源头,无限生动丰富。比起拍照、抄画报得到的素材,亲切而深刻。在深入探索自然景物和人物的实践中,积累大量素材,同时构思新的绘画题材,会引起无休止的交流。

主题类型

主题不同于材料,材料是冶炼出来的矿石,主题是从大量的材料中最适合表达某个主题的材料。如果选材不精,所要表达的内容就会失去显著性和典型性。

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解释流派,就像根据不同的体型来剪裁不同的风格。比如用小画册流派做大型壁画就不合适。再比如前面提到的《萧艺挣兰亭》,用人物画的体裁比较好,而《万里长江图》当然用山水画的长卷形式更好。而各种咏梅的诗画,用花来惊嘴再合适不过了。

在人物、山水、花卉等形式和流派上,有工笔、写意、重彩、水墨画等不同。确定了画的主题后,作者要从内容入手,再考虑要用的体裁。如长或短,是用大场景还是特写笔。

两项基本技能

1.在中国画的形成过程中,有许多传统的表现手法。要掌握这些方法,一个常用的方法是:陵寝以前的作品和老师的图纸。七尺画师王实谷临摹宋元大家,都有相当的造诣。经过几十年的临摹和历练,他觉得自己对青山绿水已经有了充分的把握,这一点在临摹一章会有详细的论述。

二、生活中丰富的环境是画家最生动的绘本,画家要在生活中不断磨练自己。中国画一直强调以自然为师。只有从这个丰富的宝藏中,我们才能开发艺术宝藏,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并收集广泛的材料。

两种基本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们只是抄袭前人的手稿。时间长了,他们就失去了独立创作的能力。如果只靠写生,往往会失去传统的笔法。

画家有了很好的临摹国画的基础后,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清代画家石涛说“笔不是没有精神的生命”,在一个房间里苦苦思索是不好的。缺点是没有自己收集的形象,对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一无所知,这个形象就会概念化。相反,当你画出生活中最熟悉的人物时,一旦闭上眼睛,人的精神气质、声音、面容、笑容都会生动得多。

以画家为例。工人和农民虽然都是劳动者,但性格气质不同,需要生活中的默默打磨才能脱颖而出。画山水、花鸟也离不开实地考察、写生和体验。当然,作为一个艺术家,除了笔墨和生活基础之外,人品道德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过去人们习惯说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也就是一个画家的品格和修养,往往在笔下自然流露。

清代王兴在《东庄画论》一书中写道“学画者,先作其品贵”。清代沈宗淳在《周琦薛华辨》中说:“文风如人品高”,“心画形,人之恶分”。足以说明,书画评论家除了对画家的艺术水平,还要对画家的人品、品德进行综合分析。只有艺术素质高的画家才值得人们学习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