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要学什么?
第一,关于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的学习内容很多,包括议论文、记叙文、诗词歌赋、小说(“4学分”为说明文);从作品时代来说,有古代、现代、当代之分;还有“6学分”的外国文学作品。对于业余时间学习的考生来说,量是很大的。学习是成功的关键。正确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当然,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我觉得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重点。怎么专注呢?不同风格的作品侧重点不同,精读和泛读也是如此。一般来说,每篇课文主要围绕作者、作品(课文出处)、人物、词、句、章展开。
作者主要关注的是时代和民族。主要代表作品、艺术风格及生平事迹。如战国楚人屈原,以《离骚》为代表,其艺术风格“立意独特,想象力丰富,文风华丽,充满积极的浪漫主义”,其核心就是“积极的浪漫主义”。其他内容大致可以理解。再比如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作家郁达夫。曾组织创造社,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的小说主要采用“自传式传记”和第一人称写作。他的代表作品有《沉沦》、《波点》、《奔跑吧》、《春风之夜》、《她是个弱女子》等。再比如俄罗斯革命作家、前苏联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代表作品有小说《母亲》和自传三部曲(《童年》、《在地球上》、《我的大学》)等。
作品如《纪与蜻蜓点水》,出自《论语纪》(文注1说明出处,每篇必读)。《论语》是一部记录散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弟子,是研究儒学的主要著作。《暴风雨》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再如选自《世说新语》的《石崇与换郝》;《炉中之煤》出自郭沫若《女神》等。相比较而言,“4学分”的要求在这方面并不高。
词,不仅指文言文、诗词歌赋中的难词,还包括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当然,“有为神农”的“非我”、“行为”等词都在命题范围之内,现代文学中的“远走”、“闲着”等词也可能被考,所以不能不注意。当然主要是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有很多单音节词,如“父亲、母亲、儿子、妻子、盯着你走”,而“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的概念,不能只解释为“妻子”。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例如,一般把“之”字解释为助词“的”,但《送别孟浩然扬州行》中的“之”字被解释为“去”,《史记》中分别用作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三个“过”字,有
文言文中灵活运用实词的现象很多。动词使役用法:来了就安全了,有吃的就有穿的,其中“来了”、“安全了”、“穿上了”是使役。确信用法,如“子万民”、“伴鱼虾、友糜鹿”,其中“子”、“夫妇”、“朋友”均为意动。名词作状语,如“一女夜啼,乱者当应”,“边学边学”中的“夜”、“四”、“时”等都作状语,翻译为“夜”、“从四面八方”、“常常”,等等。也有名词做动词的,如“随波逐流”、“匍匐前为徒”、“前”翻译为“向东”、“前进”等等。在解释这些词的时候,要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即词在句中要有意义,否则就是错的。
句子,文言文的句式比较特殊,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在判断句中,一般不用动词“是”,而用“xx,xx”来表达判断。比如“李将军心胸宽广,也是陇西人”。被动句常用“于”、“见”、“为”引出主动,如“劳者治其人”、“我长笑豪族”、“国亡而笑天下”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倒装句有几种。一种是动词倒装句,常用在感叹句中,如“咿呀,马玲是个自鸣得意的老师。”二是介词宾语。第一,在否定句中,如果出现否定副词“不”、“莫”、“为”,那么句中宾语可以提到动词前面,如“不要做自己”、“一无所有”、“不要做我”;其次,在疑问句中,一般可以在动词或介词前提及疑问代词,如“无非是路过?”“为什么要剪?”宾语“儿”和“他”都是介词。三、定语后置,如“谁家的书生和女儿问及桃叶渡和雨花台”,定语是“问及桃叶渡和雨花台”,翻译时应放在中心词“书生和女儿”之前。简而言之,句子的翻译应遵循句子不脱离文本的原则,即句子应与全文中的语境融为一体。
篇章是指一篇文章的文本结构,包括思想性和艺术性。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学习的难点,也是考试的重点。
对思想内容的掌握,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提示进行分段,对段落的意思进行概括。很明显一段话有几个层次。比如《逐客书》的论证部分,分为三个自然段,即以古论今、以物论人、以事实论今。第一层列举了穆公、萧公、汪卉和王召四个例子。仔细划分层次,很容易掌握内容。在概括段落意思的基础上,再概括全文的主题或中心。
艺术性主要从立意、写法、修辞等几个方面来把握。如《千赤壁赋》立意中,以清风明月流水为线索来架构文章;写作方法是把叙述、景物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用主客体对话来讲道理;语言表达讲究骈文结合,穿插歌词和对话,生动活泼。
为了理解文章的结构,你应该学会分析它。既要抓住几个筋和概念,又要举例说明,有血有肉。如《风波》中的齐晋和赵形象,既要了解他们是典型的愚昧落后的农民和善于隐藏自己立场的皇权残余,又要把握他们的具体特征,所以赵辫子和竹袍的变化和作用不容忽视。把握艺术性也是如此,如《张中丞传序》中的叙述、场景描写,都必须分析理解。
这些都不好做,也没有捷径可走。还好课本上有提示。考生要认真参考“提示”,深入学习教材。掌握了基本方法后,他们就可以举一反三,化繁为简了。
其次,用巧妙的方法帮助记忆。比较法,比如历史散文,《左传》是编年体,《战国策》是国体,《史记》是传记体。再比如培根、莫泊桑、契诃夫、奥亨利的国籍是英、法、俄、美,那么几位外国作家就不会混淆了。综合法,比如现代作家大多参加过文学社团,郭沫若、郁达夫在日本组织过创作社团,茅盾、朱自清、冰心等都参加过文学研究会。巴金没有加入创造社或文学研究会。再比如,教材里,北宋的作家是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柳永,南宋的作家是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是横跨北宋、南宋的作家。钱学森、竺可桢、茅以升和华都是自然科学家,他们分别是核物理学家、地理学家、桥梁专家和数学家。这个比较好记。个别助记符,比如老舍的满语,沈从文的苗语,【越调】是各种宫殿的名称,《世说新语》是笔记小说集,等等。
再次,掌握一些文学常识,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生活中也经常用到。比如古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律诗和绝句的区别,诗、词、歌、赋的形式特征,诸子百家的杂文和历史杂文的特点等等。感兴趣的考生可以将散文和韵文分开线程,或者浏览“附录”中的“中国文学史概述”,对各种文体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线索。
最后,背一些著名的诗词和句子。中国文学历史悠久,许多著名的诗歌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理解他们。教材中选的诗词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优秀作品。读书背诵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关于作文
作文是对考生思想素养、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在试卷中占40分。是一种“查控”型题型,也是考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6学分”试卷作文考试有三类命题:一是命题作文,二是材料作文,只考过一次(一段关于“罗成被害”的材料),三是材料加命题。从近几年命题的情况来看,在命题作文和材料中加入命题是可能的。材料加命题是两种命题形式的综合。这种作文不仅受命题限制,而且与材料关系密切,操作难度大,考核全面。相比较而言,这种形式最难写,但考试可能性最大。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基础,练习写几篇作文,请老师指正,指出自己的不足,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那么,怎么练呢?
很多考生希望猜测考题,这可以理解,但实际上并不可取。而是要掌握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建议大家做几道往年考过的作文题,具体步骤如下:
审题。把试卷提供的材料和命题认真看三遍,每个字都要集中注意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考错了,你就写一千字,离题万里,后果不堪设想。
一审材料,看材料给我们提供什么信息,有什么要求?材料和题目有什么关系?
二审的文体一般是议论文,但一定要看清楚,以防意外,应以试卷题目要求为准。
第三,检查主题,看看它与材料的关系。抓住题目的关键词。
四审字数一般是600到1000。
第五审的其他要求,比如联系实际,联系亲身经历,不点名,等等。
一、根据材料和题目确定中心论点,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二是确定分论点,这是重要的一步,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般来说,围绕中心论点分为两到三个分论点。每个参数可以是它自己的一个段落。三是选择论证论点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分为历史事实和包括数据在内的当前事实。一般可以用两个事实论据来安排一个历史案例和一个当前案例。一个正面案例,一个反面案例。这样更有说服力。写作时可以用详细和粗略的方法。理论论据可以是科学原理、定理、公理、定律、名言、谚语、俗语。理论基础可以让文章有深度,提高文章质量。在选择论据时,要注意典型性、精准性,以一当十,事半功倍。当然,你不仅要考虑写什么,还要考虑不写什么。对于与中心论点无关的东西,你不能写一个字。
策划好一篇文章,选好素材后,就可以考虑文章的结构布局和素材的安排了。由于考试时间有限,没有时间起草,通常采用提纲的方法。如果可能的话,轮廓越细越好。一篇短议论文一般分为三段。第一段提出论点,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总是极其旗帜鲜明的。比如《谏逐客书》、《五代世灵官序》、《论坚忍》,到今天都是开门见山。第一段只有两三行,所以不要犹豫说再见,更不要说“然而在她开始走向我们之前,我们打了一千次电话,催促了一千次,仍然在她的吉他后面藏着她的半边脸”。开头简洁,论点清晰,能让人一见钟情。第二段的证明论点是文章的主体,可以根据几个分论点依次论述,注重事实和推理。本着正反结合、详细适当的原则,统筹安排。一般论证常用归纳法、演绎法或类比法,可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并用。既要注重论述层次的清晰,又要注重逻辑,还要精心设计每一节的开篇语,考虑节与节之间的过渡关联词,甚至典故、成语等一些细节。第三部分是结论。整篇文字要戛然而止,回味无穷。字要干净、工整、脱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把这篇文章整理成一篇论文,去粗取精。从大纲到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的充实,更是精雕细琢的过程。既能展示基本功,又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大纲一样,素养不同的人,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还要注意临摹的规范,如语言流畅、字迹工整、标点符号、行格式等。
修改,文章写完之后一定要赶紧再修改一遍,可以采用边看边修改的方法。主要是补缺,找破绽,比如多字、漏字、错别字、句子不合理、标点错误等。,可以通过修改解决,让文章变得完美。反正不修改的话,这些隐藏的问题会影响文章质量和分数。
作文的生命是“新”,考生努力写出新意。有了新的想法,质量就高了,自然就能拿高分。但是,考试和平时不一样。一般考生都比较紧张。能正常发挥出他们的水平是幸运的。超常发挥呢?所以不能只强调创新,先强调稳定,或者说“稳定中创新”。即先求稳,再求创新。如果片面创新,就有风险。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还是写一篇通顺流畅、中心突出、符合要求的议论文为好。
“4学分”考生构成不同。大纲要求“考核的重点是讨论、解释和叙述的能力”,措辞模糊。结合近几年的考试命题,发表一篇带有叙述和讨论的文章的可能性较大。从比“6学分”要求低的角度来看,应该以记叙文为主。写记叙文时,要注意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前因后果,特别是记叙文中的议论,做到议论与叙述相结合。请记住,叙述是讨论的基础,讨论是叙述的升华。比如1998考试作文题目是“愿望”,要求记叙文。描述一个人从建立愿望到实现愿望的过程。主要笔墨是叙述,但有些部分可以适当讨论。比如为什么要建立这个愿望?实现这个愿望的意义是什么?等一下。稍加评论,文章就有了灵魂,正文增加了亮点。全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篇幅不能太大,适可而止,几句话就画龙点睛;你不能靠制造噪音来抢主。在作文上只能辅助、调味、调味,不能长篇大论,脱离主题,会降低文章的分量。所以要把握好这个度。
“4学分”作文的步骤与“6学分”作文略有相同,只是将纯讨论改为了记叙文讨论。叙事也有自己的特点,就是一定要动荡曲折,不能一目了然。“望山不喜平”,要尽量运用倒叙、插叙、补充叙述等方法,善于设置悬念,以脚水兴浪,避免平淡叙述。还要重点写发展的过程,即开头、发展、高潮、结局,讲究文采,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加强文章的可读性。
叙事可以穿插论点和解释。只要掌握了解释的方法,如定义解释、对比解释、比喻解释、举例解释、图表、数据解释等。,必要时可以解释一下。
“4学分”的作文考试要精通记叙文的写作方法,穿插讨论和讲解。
三、注意事项
经常接触一些自考考生,发现很多人的自考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总结成几个方面来引起考生的注意。
第一,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的关系。任何课程的自学都必须立足于关键环节和基础。大学语文自学一定要以课本为基础。按照《大纲》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每一篇课文,尤其是课文的精读。我们不仅要掌握单词和短语,还要深入细节,掌握其内在的知识点,比如《石翔》这篇文章中,“农民”这个词出现了两次。意义何在?《背影》中出现过四次“背影”。它们的功能是什么?等一下。但很多考生想走捷径,往往搁置课本,把参考书当救命稻草抓着不放。我觉得这是本末倒置。我们不反对看参考书,但要结合课本参考参考书。与课本分开阅读参考书是不可取的。更何况由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各种参考书良莠不齐,良莠不齐。如果不检查质量,就要相信参考书,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不一定要看参考书,但一定要熟悉课文。
二是正确处理语文知识与写作的关系。很多考生都有偏见。有的人在文字上下功夫,却懒于练习作文,以为考试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感。众所周知,我们宁愿相信汗水,也不愿依赖灵感,灵感也是汗水孕育出来的。有些同学可能从事写作工作,自我感觉良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作文。我觉得还是要加强作文训练,尤其是要符合考试的需要,不是打草稿,而是列出提纲,直接从提纲展开到作文。至少练习三篇作文。可以练习往年考过的作文题目。还有的考生作文水平很好,以为可以拿高分,所以在语文知识上花的时间不多,所以比较幸运。尤其是文言文,很难读,所以我绕道。走马观花,不求解答,貌似懂,考的时候就错了。我建议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一定要把教材仔细看两遍,尽量理解。通过努力获得知识没有捷径。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勤学多问,才能成功。总之,语言知识和作文都要重视。
第三,正确处理文言文单词理解和文章分析的关系。有的考生花了很大的精力去理解文言文词汇,也确实有了成果;但是对文本结构的整体把握放松了,结果就是对一些大问题不太了解。如人物、艺术风格、修辞手法等。反而被忽略。这其实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理解单词的目的是理解课文。如果你片面强调文字而忽略了文章的分析,那你就是原地踏步。虽然你乐在其中,却永远到不了彼岸。退一步说,一两个字听不懂没关系,但如果不能理解整篇课文,就可能犯大错。所以要把疏通句子和分析文章结合起来。
第四,注意非智力因素在考试中的发挥。这和自学无关,是考试技巧。这方面的内容很多,我就简单说几点。比如在答题卡的安排上,要保证作文有足够的时间,宁可牺牲几道小题,也要保证作文写得好;答题卡要写得工整、清晰;讨论问题时,思路要清晰,注重举例和分析,要全面具体,不要三言两语就把事情搞定,等等。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每个考生态度端正,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那么这门课是可以学好的。这不仅能使你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而且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好好努力!胜利一定属于你!
思维有两翼,一翼求同,一翼求异。两者缺一不可,思维就无法起飞。求同在于了解事物的* * *本质,从而发现规律;求异在于了解事物的个性,发现其特征。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发现的规律和发现的特点,既是发现事物的“本质”,也是思维中的“创造”。语文学习离不开这种“两翼思维”。
从语文活动方式来看,语文学习离不开“两翼思维”。语文学习需要多方面的“求同”。如何学好语文——这是要探索的第一级规律。怎么听,怎么说,怎么读,怎么写——这是要探索的第二个层次的规律。怎么听课,怎么听广播,怎么听对话,怎么说话,怎么演讲,怎么辩论;如何阅读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和文学作品;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怎么写——这是要探讨的三级规律。还有第四级,第五级,等等。不善于“求同”,就只能在“感性”的世界里碰撞。中国人的活动也有很多“求异”要做。学语文和学数学有什么区别?听广播和听讲座有什么区别?说和写有什么区别?读一般的实用文章和读文学作品有什么区别?甚至读诗和读小说有什么区别?等一下。不善于求异,就无法尝试走自己的路,就无法在学习中取得高效率。
从语文活动的内容来看,语文学习需要“两翼思维”。先说读书,比如读巴金的散文《灯》。他从“山那边”的平房中拍摄的灯光,让人联想到他在过去的一个雪夜行走时看到的“一个小豆粒大小的光”,联想到在古代欧洲传说中的哈里奇岛上指引船只的灯光,联想到古希腊女祭司希洛为她的爱人点燃的火炬,最后联想到她的一个朋友溺水获救后看到的灯。这些“灯”是不同的。有什么区别?这些“光”表达了类似的主题。这是什么主题?这就需要“两翼思维”。比如,我们读过鲁迅的几篇散文。你能给我们讲讲鲁迅杂文的异同吗?缩小范围,我们来比较一下《纪念刘和珍君》和《纪念遗忘》。他们的相似之处在哪里?有什么区别?相比较而言,阅读是开启两翼思维的重要途径。
另外,要想写好,还需要两翼思维。比如鲁迅杂文的特点,有人从鲁迅众多的杂文中提炼出两个特点,一个是它的战斗性,一个是它多彩的风格。有了这个认识,自然就可以为文写作了。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小人物”,他们是一群灵魂卑微的人。如果我们研究这些人物,提炼出他们灵魂中的一些共同特征,不也能写出一篇很有意义的文章吗?生活中,有人把野蛮当成勇气,把改革当成折腾。如果能把他们的本质区别说清楚,岂不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高考作文中鸟有哪些* * *特点?欣赏别人的助人为乐和调查材料中的“悄悄走开”有什么本质区别?《六指整形》和《错切》两部漫画有什么相似之处,一部漫画《我更喜欢》的“更”是什么?这些都需要“两翼思维”。写不出作文,往往是因为不会思考。能思考才能写作,两翼思维是“思考”的表现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