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论文,四千字左右,急!!!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用管理思维要求民众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用“冷静心理”驱走“焦虑和疑虑”,显然很难。对于执政党来说,要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真正的“心灵鸡汤”。在“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后,“培育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正迅速进入各级政府的任务清单。一个好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一个民族都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在今天受到高度重视,是因为缅因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排名,让什么样的“大国心态”引人关注;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让大众“幸福基因”的提升更重。对此,社会心态既指向未来发展的“软实力”,也承载着“以人为本”的具体诉求。焦虑、怀疑、困惑和失落、愤世嫉俗的思维、拜金主义...快速转型中的社会心态失衡是我们面临的挑战。这些流行的情绪虽然没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但却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进程相冲突。把握和调整社会心态,自然成了执政挑战。然而,扫描各地“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塑造路径,我们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有的地方有“提法”却没有“理念”,只停留在口号和姿态上;有的地方把心态问题经济化,以为“钱多了能让老百姓心态变好”;一些地方认为“修养”的关键在于民众的自我修复,一味地把心理问题归咎于民众的“非理性”、“躁动”、“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