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波卤书钟上的门楼是宣德门吗?
其中比较著名的研究结论是卤书钟上的城门图案是北宋皇城正门宣德门。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宋赵霁《瑞和图》及其对北宋汴梁宫城正门宣德门的表现(论文完成于1984)。傅先生根据辽宁博物院藏绘制的《瑞河图》和北宋城楼上的铜钟像,考证城楼上的钟为北宋宣德门。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古代建筑大师,傅先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考证,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是我们后辈一辈子也难以企及的。
而卤书的钟门楼“宣德门论”却困扰了我多年。
当我仔细研读廖波的《卤书钟》和阅读《宋史》及更多相关文献时,我对这一结论的怀疑就越深。
卤书钟上的“城门”其实另有所指。
傅先生对卤书钟上宣德门的鉴定,始于《宋徽宗瑞河图》,该图写于正和二年(1112)。
在这幅画中,惠宗用他英俊精致的“金身”题写了序和诗。
30岁的惠宗皇帝在当年的正月十六制作了一个细致的纪录片,并明确地将其绘制为“端门”。
宫殿的正门叫端门,侧门就是正门。大宋国的正门是宣德门。
傅先生认为,瑞和图中宣德门的形象虽未示于屋脊之下,但现存形制与卤书钟基本相同。
瑞和图中所画的主体建筑是一个五脊四坡的屋顶。前后坡相交为正脊,左右坡有四条竖脊。四个面都是曲面,也叫四顶。这是最高等级的屋顶。
上图是惠宗在《瑞和图》中绘制的宣德门两侧的繁花建筑。这个建筑以单檐歇山顶,因为是主门的陪衬,这种屋顶比主门低。
上图为傅先生鉴定的“宣德门垛楼”,与画的屋顶体系完全不同。
观察卤书钟上的“城门”与“瑞和图”有两方面的不同:1)两边建筑的屋顶都是单檐的,而“瑞和图”中的建筑都是单檐歇山顶的;2)二周围有两座阙形建筑,为“三出口”,是阙制的顶级规格。但是瑞和的地图里没有画。
尽管卤书钟和《瑞和图》两幅图中的“垛楼”形制有所不同,但傅熹年先生仍确定卤书钟上的门楼无疑是宣德门。
好像有一个假设,傅老师得出这个结论:卤书钟是错的。
宣德门是北宋皇宫的正门,是宋朝举行仪式和大赦的地方。每逢大节日,皇帝都会亲自来此一游,这是北宋的城门。
政和八年(1118),宣德门由三门改为五门。但是,没有对该建筑进行改造的记录。
宣和二年,上元节,宋徽宗召群臣至宣德门观灯,王安忠列此,命作诗。
这首诗的第三句:“五门终阙,宣和二年”。今年是1120,宣德门开了五年了。
在皇帝心中,宣德门的地位从未改变。
这样一个国家的大门,大宋的象征,做卤书钟的人,吃多少豹子都不会搞错!
同时,傅老师还忽略了卤书钟上门楼设计的几个至关重要的点:1)门楼是卤书钟唯一被祥云环绕的地方;2)这个门楼被大树遮挡;3)城门两侧的建筑物前生长着一些树,川先生认为。
不用说,关于屋顶的问题都太奇怪了!
如果这个门是“宣德门”。城门两侧的建筑与城门在东西轴线上,建筑建在城墙上。这棵树长在城墙上吗?在城墙前面
这两棵树明显是对着排列的,位置是有意的。你看城门下两边的树,同样的树刻意的对排着。
整个卤书钟唯一有六棵大树的地方,看起来像祥云掩映下的院落。
为什么像个方院子,而不是皇城的缩小版宣德门?
北宋皇城前宣德门两侧各有左右门。皇城六门,前面三门,中间宣德门。只有正门,那门在哪里?显然不是微缩版的帝都!
宣德门内是大内宫。这扇门正对着皇帝每天办公的大清殿。这么多树,藏刺客也不错。
当然,宫中最重要的是礼仪制度。办公区有树,可能不是礼仪风水。
宣德门外不能有棵大树吗?真的不可能有。宣德门是大宋的政治中心,门前是举世闻名的广场。
国礼大典,天下大赦,圣表灯火通明,百姓同乐,尽在宣德门,惠宗闲来无事爱一个人上楼。这里不可能有大树!
蔡京的儿子蔡太泽在《铁围山谈》上写了一个笔记,写了一个王朝的故事。
宣和六年正月,惠宗带着后宫到宣德门,就是为了“关帷”,不让下百人知道。“是日,独在西观,宦官不从。”没想到下面有人在楼上说粗话。
当事情变得更糟时,他们折磨并杀死了骂人的人,但什么也没有发现。
为了皇帝的安全,不能允许有安全风险。
其实,这里之所以飘着祥云绿树,就是为了告诉:这不是宣德门!
那这气势和排场在哪里?
专家结论在先,一般人不深究。
曾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的学者王明奇在《卤书钟年代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辽海文物考证》)中说,“如果卤书钟纹饰所显示的中心是故宫宣德门,则应视为北宋的象征”。
根据政和八年宣德楼由三门改为五门的事实,他设想八年后卤书钟铸于政和,挂于宣德楼。
主体建筑和瑞和图中画的一样,有五个门。换了谁都会确定卤书钟上的“门楼”是宣德门。
然而,人们只是忽略了卤书钟上这棵“门楼”树的细节。
除了后宫花园,皇宫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可以种高大的树木?
只有一个地方——唐明。唐明是古代建筑中礼仪规定最高(不是最大)的建筑。是祭祀神(天)的地方。
根据古代的制度,树木是在唐明种植的。
17岁即位的赵霁是一位复古大师,他的梦想是恢复符合古代制度的明堂。
崇宁元年,赵霁欲建唐明。宰相蔡京推荐了一直研究唐明的财政部官员姚顺仁,并向惠宗赠送了“唐明易图”。
然而,当惠宗决定建造它时,天空中出现了一颗彗星,所以这件事不得不被放弃。
郑和五年(1115),惠宗下定决心要建唐明。他发表了一封信来宣传他对上帝和祖先的尊敬。“蔡京被任命为唐明大使,他开始工作,每天为一万人服务。”
他亲自选址,确定大殿的大小,并为此重新安置了大内刺史。
蔡京的儿子蔡友和他的父亲一起帮助惠宗实现了他的梦想。他在向皇帝汇报工作时写道:“明朝有五殿,回廊平铺。在古代,没有系统。汉唐时期,要么建毛,要么建瓦,要么用木头当瓦来粉刷。今天考虑到古代的制度,适合今天。铺素瓦,厅阶饰釉边顶盖,三层三尺高,* * *盛宴。汀树松、梓树、桧树。”
这个大厅实际上是一个大院子。墙的四面都有门,每个门有五扇门。相连的走廊是古老的,没有瓦片。汉唐时期用的是草和木瓦。蔡使用无釉瓷砖,以符合古代风格。
他特别强调,院子里要种松树、楸树、刺柏。松柏是常青树,而大叶梓树在民间被称为连心树。
种下这棵楸树,真是体现了宋人的儒雅。
《诗品潇雅》说:“维桑与梓须相敬。”为什么对这两棵树这么恭敬?因为这两棵树是“父之树”
桑葚是我的故乡,因为父母种的树在那里。同时,自贡是指汉代皇帝的棺椁。
唐明有天堂和祖先的牌位,所以种植这种楸树特别合适。
仔细看卤书钟上的“院门”图,图中高大的树木如塔冠松柏。不过,那种大叶、两相的树是梓树。
在赵霁建造的唐明庭院中,主体建筑看起来像天空,下部是法律之地,五个房间象征着五行。主供奉神昊天祭拜父,重大法令在此颁布。
《子同治建昌编补》卷二十五记载了设计师姚顺仁对明建堂的表演。
院子四面都有门,每门五扇,都是古代的。
卤书钟的设计师把大树安排在钟的上层。首先,这是唐明的特点。第二,在建筑之间增加树木可以增强纵深感。
这种纵深感告诉人们,所谓的“多楼”和主门楼不在一条轴线上!
今天,人们普遍认为,钟门建筑两侧的“多层”只是唐明的东、西门,但它根本不是多层。
其实这也是当年川Xi年先生的疑问:为什么《瑞和图》中宣德门的两座建筑都在山顶歇息,而《卤书》上的钟却在殿顶?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有一卷佚名《官迹》,画的是宋宣德门。正门两侧的建筑是标准的休息峰。
衬托主体建筑的多层建筑,标准比宫殿顶部还低。惠宗的画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卤书钟上的两个所谓的“多楼”是两个带正门的门,不一样!
卤书钟是惠宗的重型武器,设计方案需要反复论证。一向儒雅的宋人,不会犯主辅系统的低级错误。这样的国家大事,绝对不允许出差错!
那么,唐明的四个城门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丁典吗?
宋初聂崇义是礼仪大师,但他很少研究“三礼”,写了《三礼图册注》。看看这本书里唐明城门的设计。
聂崇义的唐明门以古制为蓝本,设计与卤书钟上的“院门”相同,殿顶和尾部装饰,楼下门的造型也很相似。
作为祭天之地,换句话说,上帝停留的地方,唐明享有最高的建筑水平,其主要入口肯定会采用宫殿的顶部和“三个出口”来体现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宋史·八十七纪·快乐九》记载了宋真宗初年写的一首国祭抒情诗:“E-E双奇,满堂人。诸侯持帛,皇后将孙。”
宋初没有修建正式的明堂,部分厅堂(如大清堂)用于临时改建。不过,即便如此,它也会打造一个e人e本双阙。这就是宋人。
卤书钟上的“门楼”前,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独立的亭子。
宋末陈的《石林广济景阙图》是研究北宋皇宫最重要的图像文献。这幅画右下角的方框是唐明,你可以清楚地看到门前的两个亭子。
虽然今天看不到宋明堂的原始建筑图纸,但它的大门必然是最高礼仪的,如殿丁典、三楚阙,五门两亭加上一年四季的参天大树和香烟。这不就是卤书钟上“门楼”的形象吗??
赵霁当皇帝,有点不像话。
本来他是白捡皇位的。他继承了他哥哥哲宗(他儿子死了)的位置,他不是他弟弟中最大的。
非领袖继承大一统,遭到一些辅臣的强烈反对。
这可能让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对“天意”极其敏感,过于关注。
五代时期,齐梁有一个礼仪之邦。他曾说,国家的法制有三件事:“一要在郊区正直,二要更占优势,三要做双亏树。”
正教丘是正式的礼乐,古代皇帝祭拜郊丘;九鼎是国家的象征;树阙也是王权。
赵霁即位后,基本上按照古代礼仪制度做了这三件事。唐明是他最大的贡献之一。
在宋朝之前的几千年,中国除了古代的夏商周之外,都是按照古代的制度建造阿明殿的。在历史记载中,宋徽宗会徽是第三个。
这就是他的不朽。不是皇帝不想上天保佑,而是不会建。如果你做不好,就会受到惩罚。
国家的大事只有崇和荣,而是最重要的一件。没有一点勇气和胆量,想都不敢想。
值得一提的是,惠宗一上台,就着眼于礼乐改革。从大观元年(1107)开始,从礼仪原则到器具物品的规定,赵霁都是事必躬亲。他以书法“圣旨”的形式指导礼乐奏疏,形成了《正和仪》、《圣旨》等一批礼乐制度的文本。
赵霁还亲自撰写了《皇家加冕仪式》(10卷)。在大观四年,我完成了《大观礼》新书,包括《李稷》和《祭服制度》。《大观新礼记》一书提交惠宗审定后,经礼部多次讨论,最终敲定了《惠宗序》。
这段文字包括一系列卤书礼仪,如在唐明献祭。1117年,唐明建成,1119年,惠宗颁布1206册《唐明礼仪制度》。
廖波卤书钟也是乐礼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这个钟到门,图为门的说法,八年后才能铸出来。
事实上,在政和七年前,惠宗在宣德门外举行了降卤书仪式。
也就是说,郑和后七年,宣德外无卤书礼,戒备只在大清殿外。宣德门在郑和八年改为五门(也试图结合五行)。
圣上如此定下基调,皇宫里哪个不知趣的家伙敢抽烟?你还相信卤书钟上的门楼是宣德门吗?
笃信道教的宋徽宗在任二十年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时时祈求上天保佑,宣扬正统。
他铸造九鼎、修建唐明、改革礼乐等等,都在向人们展示法理的正当性。
《紫同治剑》长编?卷25记载了赵霁作为铸造国领袖的手书文章《帝王九丁基》。
这个铸鼎的师傅是魏汉金,也是宰相蔡京推荐的。魏道士为皇帝铸造的鼎,有日月星辰四个层次的图案;宗庙科目;山川原野;最下面是神龙。
这类似于现在藏在廖波的卤素书钟。尤其是最下面两层,一模一样。
道士明确地告诉惠宗:我完成工作后会铸一座大钟。
廖波卤书钟不是道家魏汉金的杰作。而热衷于铸鼎制钟的,无疑是把卤书钟当成了郊外的政绩清单和丰碑。
郑和七年,惠宗再次铸造九鼎。洪迈在《容斋三璧·卷十三》中记载了这件事。
这可能是赵霁的信仰,他热衷于道教和铸造钟鼎。但什么补偿不是他告诉天堂和世俗!
作为宫廷礼仪和祭祀礼品的遗迹,钟也充满了道教气息。
乞求上帝永远保护山河,即使有这种重型武器,也远未实现。
楚人火了,可怜的焦土。然而七年后,十年后,金人踏足中原,破了汴京,活捉了二帝。
这个钟随着宫中的编钟、礼仪仪式、卤书从北方被一扫而光,经历了难以言喻的沧桑。
今天,当我们面对从未被动过的国家武器时,这个被掠夺的时钟能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会像当年向往中原文化的晋人一样心虚吗?
往事一千多年,那个为她默默祈祷的江山图的钟,让人觉得那么陌生。
卤书钟的密码今天没被破解。
参考书目:
穿越Xi年:中国古代建筑十大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王明奇:三海文物考证。辽宁大学出版社。
宋史中华书局
紫同治建中华书局
梁书中华书局。
《紫同治剑》长编?中华书局。
张进:《齐鲁书屋》,宋代开封临安故宫研究。
易佩霞:《宋徽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三礼集注》、《石林广记》、《铁尾山丛谈》、《文学通考》、《容斋随笔》等。都是中华书局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