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文学院领导

刘虹,男,出生于2006年6月1959。江苏如皋人。1984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扬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2002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获得古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扬州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学术成果:多年来主要从事基础写作和应用写作研究。近年来转向古代学术史和《论语》研究,出版了《公文写作模式构建》、《当代礼仪公文写作》、《清代释史》等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目前负责项目“清代注释、序跋校勘,江苏省社科项目”清代诠释研究。

刘佳,女,汉族,安徽滁州人,1975年6月出生,出生于党员。现任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教育社会学,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主持或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教育部辅导员骨干支持研究项目、省“十二五”重点项目、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资助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现代大学教育》、《教育发展与评价》、《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现代远程教育》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省高校辅导员论坛一等奖、省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二等奖。先后获得职业规划竞赛优秀辅导员、省委党校优秀学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最受学生欢迎辅导员、优秀专职学生工作干部、五四运动标兵、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文艺学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九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是江苏省“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硕士之前已经建了很多年了。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5人,博士5人。文艺学博士点设有文学理论、文学美学、中国文艺学三个研究方向,在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较大。五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3项,主持江苏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1项,获得科研经费500万元。发表作品10余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评论》、《文献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有6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复印。科研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

文学理论方向从事文学艺术的教学和科研已有半个多世纪,具有历史悠久、质量优良、基础扎实的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逐渐形成了比较明显、比较稳定的文艺社会学研究特色,主要是从文艺社会学研究入手,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做出解释、界定和反思。出版有《现代文艺社会学》、《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审美文艺本体论》、《现代性与文学传统重建》等专著。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如《文学性与对文学本质的再认识》、《关于文学理论的话语权、文学传统与科学传统》、《从关键词看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美学的拓展:伦理生活的审美化》。

在文艺美学方向上,较早地探讨了文艺美学的一般原理,在文艺美学的性质、对象和范围、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理论框架、文艺美学的范畴体系和研究方法、文艺部门美学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和创新。出版有《笑与喜剧美学》、《悲剧美学》、《文艺美学范畴研究》、《当代文艺美学的多维思考》、《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等专著,在《光明日报》、《学术月刊》发表《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文艺美学的合法性》等多篇重要论文。

中国文学研究在保持中国文学研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文学思想研究为重点,致力于揭示雅俗文学的演变与融合在文学思想发展演变中的作用,开展叙事研究、文体研究、语言研究、文化研究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出版有《中国初步美学》、《意境探索》等专著,以及《现代通俗小说:文学批评中新旧小说的演变与融合》等论文。

这门学科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谭佛秋先生对文学理论和王国维诗学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近,这个研究方向的建设卓有成效。姚教授的《文艺社会学研究》、《当代审美文化与文学理论基础研究》、季荣本教授的《文学美学与文学史研究》、教授的《中国文艺研究》、陈学光博士的《文学语言学研究》等都是颇具个性的学术前沿。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198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第一批学科,也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扬州大学重点学科。著名词曲作家任(半汤)先生是本学位项目的创始人。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7人,博士8人。五年来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在国内外发表了一批水平高、影响广的作品,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4项成果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前,该学科在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和学术史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研究方向是由任(半汤)先生开创的。他对歌词和敦煌文学的研究,以《敦煌歌总编》、《唐逗》、《唐》等代表作为代表,具有学术经典的地位。徐的《元杂剧三十种》、《袁泉散曲补校》、谢伯阳的《全明散曲》、《泉清散曲》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代代相传,继往开来,取得新的学术进展。本文的研究方向侧重于研究自古以来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通俗文学形式,包括小说、戏曲、诗歌、散文、俗语、宝卷等。,走一条与高雅文学、精英文学研究不同的道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空间。博士生导师董教授有意将通俗文学与士大夫文学区分开来,表现出与主流文学史、小说史的系统差异。博士生导师徐建中教授、黄强教授、王军教授、卢永峰博士在戏曲研究、诗歌研究、歌唱文学研究、宝卷研究等领域开拓性工作。近年来出版了《明清小说》、《明代小说》、《施耐庵与水浒传》、《明清传奇结构研究》、《李渔研究》、《词学漫步》、《宋初诗歌研究》、《敦煌变文研究》、《中国宝卷研究文集》、《中国宝卷目录》、《明清民间宗教文献》。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

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学术史的研究方向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清代学术研究的中心之一。然而,任先生的词曲研究和敦煌文学研究,本来就是学术史研究中的丰富成果。该方向的工作人员从当代视角出发,运用新的理念和方法,着眼于学术史、思想史、地域文化传统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推动文学演进发展的外部和内部动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有《现代经学史》、《六朝经学与玄学》、《清代扬州学派经学》、《六朝江东宗族家风研究》、《嘉定钱大昕全集》、《刘熙载全集》等。现承担嘉定《王中全集》、《王明胜全集》等校对项目。特别是承担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清史·朴学智》的编纂工作,获得科研经费55万元。田教授,博士生导师,处于经学史研究的学科前沿。王永平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陈文和副教授在学术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设立为1984硕士学位,扬州大学重点学科。该学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培养了一批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如丁凡、王辉、吴义勤、杨建龙等。,并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或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的带头人和骨干。有些人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如年轻作家毕飞宇和启智。毕飞宇的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获得了鲁迅文学奖,最近他又凭借中篇小说《玉米》和吴义勤的《当代文学评论》获得了鲁迅文学奖。

本学科创始人曾华鹏先生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他对现代作家作品的研究,从他的长篇论文《论郁达夫》开始,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学术基础。本学科成员保持和发展了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近期出版了《中国现代小说雅俗的演变与融合》、《瞿秋白与中国现代文学运动》、《20世纪散文观念与大师》、《散文美学与阐释》等专著。发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权威期刊上,《在历史与个体之间:王安忆的众生话语》、《花腔:现代知识氛围中的小说体裁建构》、《从离婚看老舍小说的叙事艺术》、《老舍小说融合中西诗学的实践》、《五四后周作人文学思想的转变》等。此外,还编写了许多高质量、有影响的现当代文学教材。这些成果的特点是注重作者自身的创作目的,在没有具体阐述的情况下通过细读对作品进行发明,从而注重在细读的微观研究中突出作家的诗学实践,实现与诗学建设的宏大目标密切相关的理论追求,形成新的研究格局和方法。目前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西叙事诗学的现代整合”(99BZW026)、江苏十五计划项目“中国现当代小说语境中的小说方法研究”(04SJD750025)、“现代白话语言与文学叙事的互动研究”(A0108072)。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

本学科具有强大、合理的结构和潜在的学科梯队。教授4人,副教授8人,1博士生导师,博士7人。博士生导师徐德明教授在现当代文学创作实践与作家的诗意追求之间寻求和确立诗意价值方面具有开拓性意义。刘小中教授对现代作家的文学观念、现代文学思潮和运动与文学批评史的关系的研究独具特色。吴教授从散文作家作品研究拓展到散文文体和美学风格研究;陈军博士致力于全面研究现代剧作家、戏剧文本、导演表演和剧场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特点。汉语言文字学是扬州大学的重点学科。该学科有三个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一是先秦专书语言研究,包括《金文尚书》语言研究、《莫箐语言与逻辑》研究、方言研究、《尔雅》及其注释者研究。通过对《金文尚书》专业书籍语言的研究以及与甲骨文、《金文》、《史记》、《说文》等相关语言的纵向比较研究。二是汉语语法修辞研究,以当代和断代汉语语料库中的汉语语法修辞研究为基础,从* * * *的角度研究词的语法属性、词的替换、相关句子的法语语用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的历时发展过程。三是汉字研究,包括汉字文献、汉字结构与发展研究、汉字文化内涵、中日汉字校勘与规范比较研究。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东汉以来《说文》研究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论述,并结合语言认知和语言比较对汉语词族和词族进行了新的阐释,从汉字的结构和意义出发研究了汉字的规范化问题。

本研究方向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博士生导师钱宗武教授对先秦专书的语言研究视野开阔,成果丰硕,尤其是现代书《尚书》的语言,在国内外影响广泛。张其昀教授对汉字演变的研究,尤其是对《说文》的研究,因其源流、历史、理论而受到学术界的赞誉。张亚军博士的汉语语法研究角度新颖,手段先进,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于光远副教授对汉语修辞格发展史的研究,通过考察古今变化,区分机制上的异同,对填补空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语法研究》、《历史与古代文明史新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全译》、《汉语研究丛书》、《说文源流考》、《汉字学大纲》、《副词与限定描写功能》、《汉语修辞发展史》、《现代汉语同形词》等十余部专著。其中多项成果被全国人大、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语言文学信息等抄袭摘抄,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目前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文尚书词汇研究》(02BYY027)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本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有两个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的整理与研究和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整理与研究。目前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1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7人,博士8人。学术梯队具有合理的年龄、职称、学历和学术结构。

中国古代文学的整理和研究方向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和较高的学术地位。任半堂先生开创了现代散曲学的基础,徐先生和谢伯阳先生的工作在相关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老师们努力工作,在戏剧史、小说史、诗歌史等领域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整理与研究是本学科的特色方向。我们的老师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中国古代经学史、清代扬州学派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该学科承担研究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在《文学遗产》、《文学》、《古籍整理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5,438+000余篇,学术专著34部。9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这门学科有两个研究方向: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教师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博士2人。学术带头人肖淑芬教授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在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该学科的梯队成员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外国文学史》课程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二级精品课程。最近五年,梯队成员发表科研教学论文50余篇,著作14部,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