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聊天:“六人法则”、“邓巴数”和“弱联系”

大学隔壁班的同学董在微信上说,指导他博士论文的导师带了个小的。这个学姐比我们小十岁左右,现在是我们母校的院长。师弟向东哥要了我的联系方式,我根本不认识这个师妹。马上学姐联系我,告诉我,我们大三的朱学弟要我的手机号,但是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同学朱的名字,所以我完全糊涂了。第三天,一个电话打了进来。那是我姐姐的中学闺蜜。她毕业后去了海外,和我姐姐失去了联系。她前两天因为某些原因和那个同学朱一起吃饭,席间聊到了我的母校和我的专业。于是同学朱同意帮她找渠道联系我,然后通过我找到我妹妹。上面这一段听起来像绕口令,朋友。你明白吗?这是昨天发生的真实故事。姐姐最好的朋友——同学朱——院长——哥哥董——我——姐姐完美地证实了著名的“六度分离”理论,也称“六法”或“六法”。

90年前,一个叫卡琳西的匈牙利作家写了短篇小说《连锁》,里面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人最多可以被五个人连接起来。50年前,研究社会人际关系的哈佛教授StanleyMilgram做了著名的“Migram邮件传递实验”。教授随机选择了一些受试者,让他们给马萨诸塞州的一个陌生人寄信。只向发送方提供接收方的姓名、职业和大概位置。规则是,他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信息做出判断,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选择一个最有可能接近接收者的朋友,下一个人就按照这个方法继续。实验前,预计信到达目标时会经过大量中介,结果却出乎意料。然而,通过5-7个中间人,大多数信件成功地到达了收件人手中。米切里斯的实验证明了世界并没有你我想象的那么大。两个陌生人可以通过六个人建立联系。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拉近了人们的距离。2016年,FACEBOOK发表了一项关于“3.5度分割”的研究,因为他们发现平均只有3.57人可以在两个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

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做了另一个实验。他让一些受试者列出他们交往的人的名单,发现由于人的能力,稳定的社会交往的平均数量是65,438+048,可以算作65,438+050。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也被称为150法则。结合六度划分理论,一个人认识150个人,然后通过这150个人把触角扩展到六度。11.4万亿的六次方,是世界总人口的无数倍,哈哈。

最后,我想谈谈马克·格兰诺维特。在哈佛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写过一篇论文,讨论毕业生找工作的途径。他发现,只有少数人是通过招聘广告等公开渠道录取的,大部分是通过人脉推荐的,分为“强人脉”和“弱人脉”,通过“弱人脉”人脉求职的成功率甚至高于“强人脉”。

解释一下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密圈子,比如亲戚、同事、同学,这叫强联系;同时,还有一种交流相对不频繁的间接社会关系,叫做“弱联系”。不要小看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弱关系”。有时候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原因很简单:“强连接”是铁,但是窄;“弱连接”关系相对疏离,但传播广泛,相当于“千里眼”“千里眼”。根据邓巴的数字150,只有30个社会关系是“强连接”,其余120个社会关系是“弱连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马克年轻时写的这篇论文当时并没有提交,而多年后,当这篇文章被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时,他已经是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学专家了。

当胖子给我讲他在暑期学校做的有意思的项目时,我对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产生了兴趣,属于“强联系”的影响。

最后让大家看看。我论文里提到的三大咖,哈佛,斯坦福,牛津,长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