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论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这也是新课程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现实是:一方面,我们积极倡导;另一方面,学生依然坚守自己的职责,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师生关系没有从“教师尊严”中解脱出来。请看某校这样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29.3%的学生因为站着被罚款,18.6%的学生因为做作业被罚款;一个15年教龄的老师,在领导和同事眼里一直是兢兢业业的骨干,但学生的喜欢率只有9%。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能自主创新吗?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多么迫切!
那么如何改变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民主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民主是创造的最好条件。要实现教育的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理念。这包括两个内容:第一,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的责任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第二,学生虽然性格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不同,但在老师眼里应该是平等的。这意味着教师不要自命“权威”,不要搞“中心化”,要和学生一起探讨道理,一起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放低点”,放下架子;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是开放的,真诚的和热情的。这意味着老师不再把学生分成三六等,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考虑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不考虑学生自身智力、性格、品味的差异。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诚地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从老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校”,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和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学得轻松、快乐、积极、扎实。
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强调民主,又强调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引导;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尊重学生
民主和平等的象征是尊重。要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包容和接纳学生。宽容是理解,是对学生人格和自尊的特别尊重。
值得思考的是,有人是这样看透教师的宽容的: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是深深宽容的,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空间,从而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老师对学生情绪的包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对老师来说,老师宽容对待自己的学生,在无原则的问题上以大局为重,获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宽容,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当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时,他们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的。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讽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也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我们要尽力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它放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那些恨铁不成钢的同学,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你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用激励、表扬和鼓励来代替指责、批评和抱怨,那将是另一番景象。
比如一个数学老师,对不主动做作业的学生,并没有给很多特别的认可,但是布置作业的时候说了。本来想留五道作业题,但是考虑到你的心情,就留三道。(其实他只是想留三个),学生马上说,老师,你还是留五个吧。老师说,好吧,我留五个,你做三个,就是你的作业。结果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五道题。事后老师大加表扬,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做作业的现象大大减少。
第三,保证主体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主角,少数学生为配角,以问答为主要的课堂教学形式。老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老师问题多,学生思考少。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众。陶行知先生一直主张:“如果儿童的生活就是儿童的教育,就应该把儿童从成人的残酷中解放出来”,反对“教与教书”;赋予学生主体地位,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也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积极思考、独立实践、生动发展。课堂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教与学、教与学的互动,即所谓的“教与学相得益彰”。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将其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生动地发展自己,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第四,突出个性
个性化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这个位置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有道德、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把追求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我们应该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学生。现在教育界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教育的个性化不是畸形教育,也不是要求学生单方面发展。它要求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个性化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陶行知深刻地指出:“教育就是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和利用环境的影响,从而加强创造力的培养。”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特别关注这种个体差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特点和他独特的接受教育的方式,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与自己相符的教育,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充分了解和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和意义。
第五,注重情感
教师要获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喜爱,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号召力,这是不够的。还需要找到各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来赢得学生的心,使他们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这就需要教师用情感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发自内心的东西才能到达内心深处。”
情感原则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不仅影响自身教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还影响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知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情感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朋友和亲人。真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为他们办实事。情感原则要求教师爱每一个学生。北京西四北四条小学的老师梁勇提出了一个观点:“不听话的孩子也可爱”。还要说成绩差的同学也有可爱之处。也就是说,不能用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体系来对待学生,而应该用不同的视角和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来对待学生。这个原则的前提是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对学生的偏见。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师爱,我们才容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老师应该在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上多做文章。陶行知曾说:“教育——首先,它以极大的关怀、推敲和关怀触动着年轻人的心灵。”教师在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情感关系的形成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了解学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热爱学生,恰当地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他们学习的热情。
总之,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谐的师爱氛围、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和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当然,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不是单靠这一段话就能说得详细的,而只能靠一颗在实践中对教育和学生真诚的心。
自己看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