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职业是什么?
屠呦呦,博士,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新世纪“151人才”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吴觉农思想研究会理事。《茶》副主编;2007年获得教育部“鲍许基金”高级访问学者奖学金赴美。
中文名:屠呦呦
国籍:中国。
职业:教师
毕业学校:华东理工大学
主要成果:151人才基金日本学者奖学金。
代表作:茶
性别:女
人物体验
屠呦呦,博士,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浙江省的“151人才”
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吴觉农思想研究会理事。《茶》副主编;2007年获得教育部“鲍许基金”高级访问学者奖学金赴美。
1980-1984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学学士;
1984-1992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实习研究员;
1992-1995杭州中科天然植物科技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开发部经理;
1995-1997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工作,生物化学与茶叶综合利用;助理研究员;
浙江大学茶叶系副研究员;获日本埼玉大学博士学位;
1999-2000日本静冈大学天然产物化学访问学者;
2004年澳大利亚国家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心访问学者;2005年,教授,博士生导师。
性格成就
他出版了3本书,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国内论文60余篇;指导和培养多名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参与制定国家《茶黄素进出口国家标准》和《茶多酚行业标准》;与美国、日本和德国有良好的国际合作。申请并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获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2次,优秀奖多次;两次获得浙江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多项优秀论文奖。
主持和参与了30多个国际合作、国家、省、厂合作项目。主要项目包括茶黄素酶法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茶多酚氧化酶基因克隆与表达、茶叶萎凋过程中多酚氧化酶变化的根本原因、三峡库区茶叶产业化技术体系研究、老茶园嫁接与改造、茶叶与香花香气释放机理及其影响因素、速溶茶转化技术、茶叶发酵饮料开发、 茶多酚的生产工艺及理化性质研究,鲜茶叶及匀浆悬浮发酵工艺及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茶饮料研究,绿茶中茶多酚的吸收代谢机理研究,紧压茶对胰酶的促进作用研究。
成功开发生产了多种茶多酚、茶黄素、速溶茶产品,如药用茶多酚、食品茶多酚抗氧化剂和各种茶饮料,生产高纯度茶黄素、发酵茶酒、茶可乐、桃茶、橙茶、绿茶水、牛奶红茶等产品;在微生物的培养和大规模生产、茶多酚的物理化学形态、茶多酚的生产、茶饮料的生产等方面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完成了茶黄素固定化酶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展了茶黄素单体的多种色谱分离,研究了多种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茶叶综合利用和茶叶活性成分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外都很有名。
学术兼职
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
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
浙江省茶叶学会副秘书长;
吴觉农思想研究会理事。
科研领域
茶叶提取物的开发与利用
完成国家科技部项目“体外催化茶多酚氧化生产茶黄素”,2004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固定化多酚氧化酶体外催化茶多酚氧化生产茶黄素”,与多家企业合作,在提高速溶红茶品质和茶黄素生产方面取得良好效果。2002-2004年完成了高速逆流色谱分离茶黄素单体,并对多种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进行了研究。2005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在国际期刊发表相关SCI论文5篇,在国内一、二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
废弃茶渣的开发
首次利用茶制品厂的废弃茶渣生产出“有机无机复合肥”,解决了环境污染和资源再利用问题,并于2002年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微生物在茶产品研究中的应用
浙江省自然基金“绿茶发酵过程中儿茶素的代谢机制及生物活性研究”完成期间,发表论文8篇,“儿茶素在低pH下聚合,高pH下解聚”的观点引起了众多茶科学家的关注。紧压茶加工工艺对茶叶有效成分的影响以及紧压茶有效成分对人体食物代谢的影响正在研究中。
茶树花的开发与利用
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三年,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开展。
茶叶中酶与香气的关系
在日本留学期间(1999-2000)首次从茉莉花中分离出芳樟醇β-D葡萄糖苷酶,并应用该原理完成了国际合作项目“绿茶、香料前体及其前体物shaveondtea、aaromaandtaste的功效研究”,为提高茶饮料的品质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与日本等国建立了合作研究渠道,合作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并将固定化酶技术、微生物资源和茶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跨学科优势互补。
科研任务
1.茶叶中多环芳烃的浓度水平和输入机制,国家自然基金2006-2008
2苦丁茶生产技术发展研究浙江省科技厅2004-2006
3苦丁茶加工技术企业横向2005-2007
4固定化多酚酶法生产茶黄素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2002-2004
2002-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绿茶发酵过程中儿茶素代谢机理及产物生物活性研究
6海水网箱防污涂料的开发与应用浙江省科技厅2003-2004
7利用茶渣发展茶园有机肥横向企业2002-2005
8茶色素生产企业横向2002-2004
9绿茶香气前体物及其对RDT茶叶香气和滋味的影响国际合作2003-2004
10茶多酚生产技术企业横向2002
11茶树嫁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浙江省科技厅1998-2000
12鱿鱼丝保鲜剂的研究与应用浙江省科技厅1996-1998
13绿茶饮料沉淀形成机理企业横向2001-2002
14从鱼制品厂下脚料中提取复合氨基酸浙江海洋局1999-2001
15茶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反义基因的转化国家自然基金2001-2003
16三峡库区茶叶产业化新技术研究;浙江省科技厅1998-2001
17绿茶软包装饮料质量保证机制及新产品开发研究:浙江省科技厅1998-2000
18茶香花卉作物香气释放机理研究国家自然基金1997-1999
19涪陵市茶叶加工技术及新产品开发研究;浙江省科技厅1997-1999。
科研成果
1.绿茶软包装饮料质量保证机制及产品开发研究。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58660.88868888861
2.固定化多酚氧化酶催化高纯度茶多酚生产高纯度茶黄素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02136983.82004.4。
3.三峡库区茶叶产业化技术体系研究:2003年5月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4.涪陵市茶叶加工技术及新产品开发研究,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6。
5.固定化多酚氧化酶调控茶黄素合成及其在茶产品生产中的应用。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9。
6.提高本科生综合能力的科研训练实践。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438+02。
7.“利用茶渣发酵生产茶园专用复合肥”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cn 1403416);
8.“利用废弃茶渣发酵生产茶园专用有机肥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CN1709837)。
9.2003年“茶渣发酵生产茶园专用肥”获浙江省教委、团委、科协特别奖。
10.鱿鱼丝保鲜剂的研究与应用:浙江省科技进步优秀成果奖1999.9
学术写作
工作
1.龚淑英,屠幼英,品茶与养生,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6月。
2.杨先强,王跃飞,屠幼英,等。茶多酚化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02。
3.石海根、陆德彪、涂有英等主编的《中国名茶图册》。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0338+0。
学术论文
国外学术期刊
1You-yingtu,An-bintangandhaoharuhuanabe。,2004,茶黄素单胞菌抑制癌细胞生长。生物化学学报,36 (7): 508 _ 512Sci收录。
2You-英图,Xin-清虚,Hui-long xian dnaoharuanabe。,2005,《生物技术快报》, 27: 269 _ 274 SCI收录,优化从多酚悬浮动物性酶系统和响应面方法学的生物合成。
3道会林,游英图,李。,2005,《多周期和脱碳的集中和保健》。包括食品和化学毒理学43: 41 _ 48 SCI。
4勇-祝星,埃尔夫?黄与游英图。,2005,中国在线健康效应研究综述,国际科技期刊,40: 1 _ 8 SCI。
5Y。涂玉英,夏海龙,渡边,改变绿茶中的儿茶素理论,应用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第41卷,第6期,2005,第574-577页。
6YouyingTuandN。Watanabe . 2001国际会议技术与科学,2006 5 4 38+0
7幽影图,惠陵梁和惠龙峡。酵母发酵过程中儿茶素的变化。日本吉卡斯特,2002年10月
8陶会林,李中柱,何伟,游颖图,2005,茶园水土流失研究
国内学术期刊
1.分子修饰儿茶素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茶叶科技2005/012005(1):1-3
2高速逆流色谱分离茶黄素单体的初步研究食品科学2005,26(10):87-90
3.对固定化酶膜催化茶多酚生成茶黄素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茶学2004,24(2):129-134。
4.茶饮料抗衰老的研究茶叶2004,30(2):98-100
5.高速逆流色谱分离茶黄素单体福建茶叶2004(2):17-18
6.山茶属植物研究利用的现状与展望中国茶叶2004,26(4):8-10
7.茶树根系吸收对茶叶中农药残留的影响茶叶2003,29(1):23-24
8.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的研究进展。中国茶叶2003,25(6):15-16。
9.茶黄素开发肿瘤抗生素替代品初探中国茶叶加工2003(4):28-31。
10.酵母发酵过程中绿茶活性成分的代谢动力学研究。茶学2002,22 (1): 66-69。
11.紧压茶对胰酶活性和肠道有益菌的影响食品科学2002,23(10):113-116。
12.红茶提取物对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中国茶叶2002,24(3):16-17。
13.紧压茶中儿茶素和有机酸的组成分析茶叶2002,28(1):22-24
14.儿茶素在酸性环境中的稳定性研究茶叶2002,28(2):86-88
15.高纯茶色素产品的化学成分及检测茶叶2002,28(4):191-193
16.紧压茶对α-淀粉酶活性的研究中国茶叶加工2002(1):38-39。
17.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茶树转化。茶学2001,21(2):108-111。
18.茉莉芳樟醇β-D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茶学2001,21(2):144-147。
19.茶多酚抗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国茶叶2001(1):12-13。
20.茶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中国茶叶2001,23(5):8-9。
21.嫁接对茶树新梢化学成分的影响
22.绿茶饮料中茶多糖的组成茶2001,27(2):22-24
23.走近日本茶业2001,27(4):61-62
24.茶多酚的食品保鲜机理及应用现状茶叶科技2001(2):1-6
25.茶叶和红茶菌有效成分对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中国茶叶加工2001(2):31-33。
26.茶树叶片抗逆生理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相关性1996,22(2):40-43。
27.茶叶提取物理化性质的研究食品科学1994(3):11-14。
28.遮荫和有机肥对夏茶香气形成的影响茶叶科学2000,20(2):133—136
29.暖肥对茶鲜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醇香味的影响。浙江林学院学报2000,17 (1): 28 ~ 31。
30.中国茶叶2000(3):14,利用云南大叶种加工名优绿茶。
31.“八仙碧峰”茶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报告茶叶2000,26(1):6-29
32.浙农113和浙农139引入涪陵后化学成分的变化重庆茶叶2000,26(2):78-80。
33.乌贼保鲜剂的筛选及其保鲜效果的研究。海洋渔业2000,22 (1): 13-16。
34.龙井茶摊放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茶学1999,19(2):136-138。
35.嫁接技术改造老茶园的研究浙江林学院学报1999,16(3):283-286。
36.龙井茶加工中醇系香气释放机理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9,25(5):535-535。
37.嫁接茶树新梢生长特性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9,25(6):653-656。
38.茶叶香气释放机理的研究──龙井茶炒制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与醇系香气的关系
39.八仙殷鉴茶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报告1999,25(4):202-204
40.绿茶汽酒酵母茶的生长特性及工艺1998,24(3):141-142
41.保鲜剂、光照、温湿度对鱿鱼丝保鲜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8,24(1):85-88。
42.7茶树新梢生长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茶学1997,17(S):104—107。
43.乳化剂和杀菌温度对鲜奶红茶品质的影响茶学1997,17(S):141—146。
44.茶树黄酮的生理功能茶1997,23(4):33-36
45.茶产品应用现状及前景:中国林副产品1997(2):48-49。
46.鱿鱼丝中脂肪酸的研究:海洋渔业1997,19(3):121-123。
47.从鱼制品厂废水中提取复合氨基酸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7,23(S):59-61。
教学课程
本科“植物营养素的分离与应用”和“茶叶加工原理”
研究生课程有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品质研究方法、茶叶生物化学研究方法、茶学专题。
品格荣誉
1.1990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先进工作者;
2.1997浙江农业大学科技开发先进工作者;
3.2001-2002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先进工作者;
4.2002-2003年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
5.2002-2003年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先进工作者;
6.2003-2004年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先进工作者;
7.2003-2004年,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兼顾高等家庭事业;
8.2003-2004年,浙大考虑高级家族企业;
9.2004-2005年度浙江大学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