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窦娥苑》看关汉卿的悲剧意识——关汉卿《窦娥苑》的悲剧成因

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元》当之无愧地被列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窦娥元》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作者对作品设计安排的艺术处理,可以窥见关汉卿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窦娥元”;社会矛盾;性格冲突;悲剧意识

关汉卿是中国13世纪伟大的戏剧家。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作品相当丰富。有记载的杂剧名称有67种,占元代杂剧总数500余种的九分之一,传世杂剧有18种。其中,有喜剧,也有悲剧。在他的四部悲剧《窦娥原》、《西蜀梦》、《蝴蝶梦》和《鲁斋郎》中,除了《西蜀梦》是作者对英雄悲剧命运的哀叹外,其余三部都是对普通人和小人物悲欢离合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善良弱者的同情。《袁》最具代表性和批判性,被称为“也值得列入世界悲剧”。[1]

第一,写实的描写方法

元朝时期,民族矛盾的激化,官僚统治的腐朽,选贤任能方式的变化,使汉族看重的“儒生”逐渐减少为“九儒十丐”。“读万卷书无所不晓”的儒生窦,不得不把女儿送给债主蔡做媳妇,但他也知道,“这哪里是媳妇?明明是卖给他的。”[2]虽然他内心挣扎:“我也是无奈”,但为了自己的未来,他还是选择了出卖自己的孩子。他见了女儿的鬼,不问对错就侮辱窦娥,更狠心让这个成为他未来敲门砖的女儿“永远不做人”,“永远做阴山的饿鬼”多么残忍的父亲,多么自私的人性!人类的爱就这么多,世界是冷酷的,人类的感情是如此的脆弱!

窦成了皇帝的代言人,他可以到处审犯人,观察贪官污吏,行动之前先行动。但他看到窦娥的文宗,就说:“这是定案文件,不要看。”如果是,为什么要让他做“廉政使者”?作为一个被皇帝钦点、从贫民阶层带大的官员,他的行为从侧面说明了什么是官员腐败,什么是社会黑暗,什么是官僚无能。在审判的时候,还需要窦娥的鬼魂亲自洗刷冤屈。他不仅没有分辨黑白的能力,也没有得出真相的能力。这说明了官员无能、官场黑暗的社会背景,这无疑是人民痛苦的根源。

我们找不到关汉卿对剧中社会环境的描述,只能通过“反政府廉价访问大使”这一官职来确定剧本的背景是元朝。但他用现实主义的笔触细致地描绘社会生活,从侧面书写,全方位展现社会全貌,使我们了解到社会环境的动荡混乱和人民的疾苦,从广阔的视野探索悲剧发生的社会原因,表现出他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

第二,悲喜交织的艺术手法

胡适曾说:“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观念。”[3]有人认为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这大概是中华民族在文学作品上对大团圆的美好愿望造成的误解。中国古代没有完整的悲剧理论体系。用西方悲剧理论指导中国的文学作品似乎是大势所趋。但在中国的传统哲学和艺术观念中,并不存在这种“绝望而悲伤”的作品。在关汉卿的剧作中,悲喜交织的艺术手法更为明显。

塞卢医生上台的时候,“死的医生没活,活的医生也死了”“人道主义和我当好医生的本事”都叫塞卢医生。这种“自我介绍”既有作者故意嬉笑的口吻所增添的喜剧色彩,又有讽刺的笔法来表现其漠视人命和欺骗的形象,还暗示了当时下层民众的悲惨命运。轻松的语气和调侃的语言也体现在贪官身上:“我是比别人强的官,抱怨就要金银;老板刷卷的话,在家就不出门了。”用漫画的笔触勾勒出它的丑陋:“但抱怨的是我的父母衣食。”这让观众捧腹大笑,鄙视他的丑恶嘴脸。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观决定了喜剧描写手法穿插在悲剧中,有一种轻松的情节结构模式,不仅没有降低剧本的悲剧意味,反而增添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中国人相信“大中午的太阳照着,月亮盈着”和“不管是不是泰国人,都一样”。虽然该剧描写了信仰被摧毁的悲剧人物的悲惨命运,表现了理想的幻灭,但作者还是在这种幻灭中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人的愿望:以鬼的形式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大团圆”。这种由悲转喜的倾向在关汉卿的作品中屡见不鲜。虽然这种转变或多或少是虚幻的,但它表现了作者对正义和善良的呼唤以及对邪恶和污秽的憎恶。

三,性格悲剧的刻画

歌德说:“悲剧的关键在于有冲突而无法解决,而悲剧人物可以因为任何关系的矛盾而发生冲突,只要这种矛盾有自然基础,是真正的悲剧。”[4]关汉卿对戏剧冲突的设定是通过对剧中人物性格的描写来展开的。主人公窦娥意志坚强,固执己见,同时又具有封建伦理道德。面对张吕二父子的无赖行径,的反抗激起了对方的欲望,但蔡婆婆给了她希望,悲剧命运随着戏剧冲突一步步展开。当张驴的父亲被药杀死后,被诬陷的并没有屈服于权力的折磨,而是为了保护婆婆,她的孝顺和善良使她认罪。这时,窦娥的悲惨命运已经全面展开。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通过唤起怜悯和恐惧来缓解这些感情。”【5】为了不让蔡婆婆看到自己被砍头,苦苦哀求走后街,并告诉婆婆“我不能吃白饭,用它能吃半碗;烧不完的纸钱对窦娥来说是陌生的,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会掩面而泣。作者以一个平凡、坚强、善良、孝顺的男人的悲剧,刺激着被压迫者麻木的神经,唤起了绝大多数人的声音,产生了感人的效果。

剧中人物不多,作者也没有对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做直观细致的介绍。但作者对人物心理状态的准确把握,加深了矛盾冲突,将充满善的震撼和恶的嚣张与强烈反对的血腥场面呈现给观众。极恶的现实与极善的美形成强烈的冲突,产生震撼人心的悲剧美。同时,矛盾达到顶峰,表现出强烈的批判力量,深刻揭露了黑暗社会对人民的残酷压迫。

四。结论

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作家,关汉卿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普通人微妙而平凡、卑微而挣扎的生活状态。摘要:袁运用细节处理、人物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全面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善良忠贞的女子在官场腐朽、官僚黑暗的元代社会中的悲剧命运。在结尾,窦娥的三个不合逻辑的誓言通过浪漫主义得以实现,既体现了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善良正义的向往,以及对皇帝英明、官员清廉、百姓幸福的清明社会的向往。作为普通人的代表,窦娥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元代下层民众的悲剧命运,更是她对天地的追问,不仅仅是对元代下层民众,更是对上层统治者,更是作者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追问。

注意事项:

[1]中国戏剧出版社。王国维戏剧随笔[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85。

[2]马·。关汉卿文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4

[3]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曲改良。胡《存》卷一[M]。上海:上海书店,1989.207

[4]歌德。歌德谈话录[G]。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022

[5]亚里士多德。诗学[M]。商务印书馆,1996.63

参考

[1]中国戏剧出版社。王国维戏剧随笔[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2]马·。关汉卿文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3]白话易经编纂组。白话易经全译[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