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胎教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中国古代胎教的理论基础和要求,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感应现象,比如在《易经》中就有阴阳相感应的描述。同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母子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除了遗传因素外,母亲的言行也可能影响子宫内的胎儿,从而形成古代胎教的理论基础。所以在这个简单的理论基础支撑下,就出现了胎教的一系列要求。

中国古代胎教的要求,最早是从医学角度指出的。中医认为,准妈妈如果接触到风、寒、热、湿、燥、火“六淫”,就会感染疾病,甚至危及胎儿,所以提出了“慎用寒温”的具体要求。同时,我们也关注“六淫”侵袭带来的危害,因为我们不注重“慎寒温”:“产前感冒、伤寒、郁热,往往致命。”因此,准妈妈要注意产前保健,根据怀孕后生理的特殊变化,适应寒冷和温度的变化。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谨慎,注意适度的作息。因为中医认为人天生就有气血,胎儿靠气血滋养。所以,准妈妈怀孕后适当运动,可以使血液流动通畅,但不要任性,攀高。如果懒,讨厌工作,靠暴食嗜睡来养血,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甚至会导致气血凝滞,造成难产。

古代胎教也要求准妈妈调整情绪。中医认为:“胎儿为母之气所生,呼吸相通,情志相应。如果权利相反,就会引起儿童疾病。”所以在《大学生补精要》一书中指出:“调气则胎安,调气则胎病。”意思是怀孕不仅仅是女性生理上的一个特殊过程,在心理上也有相应的变化和反应,这就是所谓的情志变化。因为,怀孕后,准妈妈要快乐、乐观、平和,不要喜怒无常,容易生气甚至发怒,以免影响准妈妈和胎儿的健康。

古代胎教也注重知识胎教的作用。我国中医儿科学鼻祖在《钱氏儿科学》一书中说,“欲子之美者,居山川之国者,欲子之聪明俊朗者,常投文艺书也”。

古代胎教更注重准妈妈的道德修养。如清代何兴嗣在《三字经注》中提出“坐正,清空而为一,坐无邪座,立无偏见,行无邪经,目无邪视,言无邪言,心无邪念,情无杂念。”和其他标准,认为如果准妈妈能够心胸开阔,言语大方,行为端庄,对自己和胎儿都是非常有利的。

古代医圣孙思邈提出的胎教六原则。

中国古代很多著名的医学家对孕期的情绪调节、生活环境以及相关的应该注意的事项都有要求和建议。例如,被称为医学圣人的伟大医学家孙思邈,经过对胎教的专门研究,总结出以下六条原则:

生活小心:作息适度,生活有序,忌暴食多睡,忌重物。

调节饮食:营养丰富,易消化,忌辛辣生冷。

调节情绪:冥想,禁欲,豁达,遇事乐观,避免抑郁,心情不好。

对感冒和温度要谨慎:注意产前保养,避免风寒感冒,防止感染。

节制房事:房事适度,避免寻求一时的快感,导致胎儿受伤。

戒酒戒毒:酒精可伤胎,宜戒之;减少用药,小心艾灸穴位,避免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