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里从绿洲变成了沙漠?
2.荒漠化的原因
造成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客观内因,人为因素是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社会诱发因素。
2.1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缺水且分布不均、日照蒸发强、高海拔多风天气、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风蚀等自然条件造成的历史遗留的退化土地、劣质土壤和荒漠化沙漠。
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约为世界的1/5,而且干旱南北分布不均,特别是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随着人口增长明显减少。随着气候的变暖变干,中国西部21世纪初的降水量明显低于7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经常断流,伊犁河、塔里木河、疏勒河、黑河等河流水量逐年减少,流域水危机加剧。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北省份,居住在远离海洋的内陆,海拔高,高山多,减少了水汽随风进入这一地区的途径和数量,增加了难度,因此降水偏少(大多在400mm以下,很多地方甚至在200mm以下,最少的只有15.4mm););此外,日照蒸发强烈(由东向西蒸发量由800mm增加到3000mm),使得西部大部分地区土地自然供水入不敷出,干旱加剧,气候干燥,从而形成大陆性干旱气候,严重影响当地林草植被的发育和繁衍,导致地面植被稀少,使土地易受外界破坏,甚至因缺乏保护而退化沙化。
我国西北高原干旱多风气候形成的干燥土壤受到大风的侵蚀,有机质和矿物质被风吹走流失。在过去,土地逐渐变得贫瘠、退化甚至荒漠化,许多沙漠土地在干旱和多风的条件下逐渐形成并迁移和扩张。
2.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乱砍滥伐,过度采挖林草植被资源,造成植被破坏和灭绝,裸露土地退化,甚至沙化。比如巴西哈尼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地区,450种植被被消灭,204种鸟类彻底灭绝,内河被流沙堵塞,生态系统失衡,让人欲哭无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很多集体的树木分给了农民个人,却因为忽视了对树木的保护而被随意砍伐破坏。我国北方大部分省份,尤其是西北省份,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落后,人口众多。这里的人们为了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放松了对本已脆弱的生态系统中的林草植被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任其肆意砍伐树木,随意挖掘灌草植被,以满足生产和生活消费的需要,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植被由点及面、由近及远逐渐消失。例如,在新疆和田地区,由于疏于对薪柴采伐和焚烧的管理,胡杨、胡杨等天然荒漠林5年间被毁5.7万亩;在西北很多地方,枸杞、甘草、麻黄、发菜等天然中药材和经济植物也被随意采挖、刮倒,破坏了植被,甚至降低甚至丧失了林草植被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恶化了土地生态环境。
2.2.2盲目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和农田、草地退化、沙化。中国人口众多,长期缺粮。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无限制地开发土地,通过开荒的方式增加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植被,使土地退化、沙化。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草原牧区,草原的载畜量是有限的,只允许有限放牧,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牧区都超过了生态安全所允许的合理载畜量(据调查,我国沙区草原的载畜超载率在5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高达100%)。在许多地区,由于过度的载畜量和过度放牧,草地严重退化。在一些地方,牛羊甚至吃草根。因此,生态学家认为放牧牛羊是草原植物的“第一杀手”,过度放牧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2.2.3过度和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造成土地干旱、荒漠化和盐碱化。由于西北内陆水资源短缺,在地面无水的情况下,在地下开采。长期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河湖干涸。原本长势良好的植被因为缺乏浅层地下水的支撑而大面积死亡,不可避免地把曾经繁华的“风吹草动,看得见牛羊”的地方变成了“风吹裸地,扬起沙尘”的沙源。但有些地方在水源地上游开发了水浇地,但只灌不排,使得盐碱地在低洼地区不断堆积,造成土地次生盐渍化严重发生,低洼地区植被因盐碱危害而死亡,农田被迫弃耕,形成了废弃的盐碱沙漠,与生态环境恶劣的沙漠成了一对“孪生兄弟”。
2.2.4过量施用农药,乱捕滥猎,毒害益虫和野生动物,使寄生于林草植被上的虫鼠猖獗,因天敌丧失而危害林草。有毒有害农药的随意使用和对野生保护动物的滥猎,严重危害了有害生物鼠兔在生态食物链中的天敌,导致有害生物鼠兔猖獗发生,严重危害林草植被。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中,有害害虫鼠兔及其捕食性天敌昆虫和动物在食物链中相互依存,处于动态平衡和相互制约的状态。但由于农药的滥施和天敌昆虫、野生动物的捕杀,害虫鼠兔的天敌种群锐减,打破了自然生态平衡,有害害虫鼠兔猖獗,严重危害草原树木。内蒙古草原和青海省三江源区的林草植被资源受到鼠兔的危害尤为严重,不仅降低了林草植被防风固沙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功能,而且显著降低了载畜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保护措施,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预防和保护。
2.2.5工业交通建设和生产助长了荒漠化。现代工业、交通生产、生活建设、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废气的排放都有温室效应,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浪费、高温干旱,助长了土地荒漠化的滥用。现代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既给人类带来了眼前的利益,也让现代人深受其害。在工矿企业建设、交通道路建设、生产生活过程中,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地貌植被,还产生和排放了大量有毒有害的固体废物污染物和高温气态CO2,导致山体滑坡的塌陷和沉陷,以及长期水土流失、干旱和裸露风蚀后被破坏土地的沙化。被废物污染的土地因此变成了贫瘠的荒地;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出大量CO2等热烟气,使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干旱日益明显,全球每年因此损失数千亿美元。尤其是今天,个别国家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直接影响到工业废气排放的控制,令人不安。
2.2.6认识不足、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管理不善、官僚腐败猖獗、纷争战乱、人为火灾也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在林业行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给林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知道,现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第四期已经实施。谁能知道工程建设成本和工程“巨大”的建设成果,有多少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项目实施单位虚报、弄虚作假造成的?尤其令人深恶痛绝的是,许多官僚找借口,把国债装进自己的口袋,从而使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成为一件虚无缥缈的事情,从而破坏了影响,削弱和延缓了土地荒漠化治理的努力和进度。
3.荒漠化防治对策
荒漠化治理很难靠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甚至几个人的一种方法来实现。必须是全社会的行动,在林业、农牧、水利、环保、经济、科技、司法、宣传教育等方面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治理措施。具体而言,应采取以下措施:
3.1大力植树种草,减轻人口压力,提高能源利用率,立法进行组织保护,加强执法,减少、遏制和禁止一切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生态优先”的战略决策,开始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为人们退沙治沙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开创了国防治沙的新局面,维护了国家安全,有效遏制了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重视北方生态建设和保护,在生态脆弱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生态移民;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应用沼气、风能和太阳能技术和资源,减少木材燃烧能耗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同时,建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法律制度,实行生态损害一票否决制,加大防治荒漠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毁林等各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和对荒漠化治理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官员。
3.2实施合法开垦制度,发展生态集约农业,合理限制放牧。制定防沙治沙规划,划定禁农、禁牧、禁柴区,采取围栏标志的保护措施,建立围栏禁牧制度,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大力培育人工高产草地,降低天然草地载畜量,缩短天然草地放牧时间,缓解天然草地放牧压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利用小面积高效土地种植高效虹影玉米为大量圈养牲畜提供饲料,解决了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发展畜牧业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值得示范推广。
3.3依法管理、科学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确保生态用水需求。第一,树立水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用水,循环利用进行治理的思想和机制,改变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提倡节约用水和合理用水。重点在城市工矿区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解决污水回用问题,缓解水资源短缺;农业生产要改变落后的灌溉方式,提倡节水灌溉。二是建立和完善水资源费征收制度,提高非生态用水和超标用水价格,用经济手段限制城市工业用水。第三,建立全流域统一调度补偿制度,在夏季用水高峰期,特别是干旱年份,采取上游水库放水措施,保证全流域生活生态用水供应;同时,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在全流域建立跨区域补偿机制,即下游直接受益地区通过税收或其他方式支付一定数额的资源补偿费,资助上游地区植树保水、保持水土、发展节水灌溉、建设污水处理厂等。弥补上游地区照顾下游用水造成的经济损失,防止干旱和荒漠化。可以说,这种投融资机制可以实现全流域的共赢。第四,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采取限制开采地下水资源的政策措施,打击非法开采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位下降。
3.4打击乱猎,合理使用农药,倡导生态防治,实现农林牧可持续发展。加大对乱捕滥猎野生保护动物行为的打击力度,遏制或减少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行为;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限制使用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剧毒农药,保护和发展天敌昆虫和野生动物,利用生态控制技术控制林草生态中的害虫和鼠类,遏制害虫和鼠类的繁殖危害,将害虫和鼠类自然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以防止林地和草地的农田退化和沙化,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农林牧生态经济。
3.5建立生产建设项目土地环评审批制度。实行项目生态环境评价论证和项目审批制度,以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土地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标准衡量所有建设项目的优劣。通过评估论证,择优淘汰,对高能耗、高耗水、高排污等不利于陆地植被生态环境的生产建设项目,采取限制、暂停、禁止、关闭、转让等方式处理,防止经济一时增长。
3.6把防治腐败作为防治荒漠化的配套措施。建立防沙治沙生态工程和种苗种子等生态建设物资的招标、施工、采购、监督、报销制度,遏制基层和部门官僚腐败,确保防沙治沙专项资金真正用于防沙治沙。全国建设工程、医疗器械和产品公开招标采购供应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刹住了相关环节腐败的不正之风,节约了开支,把好事办好了;防沙治沙等国家生态建设项目也要以此为鉴,建立公开招标采购供应制度,遏制腐败,做好防沙治沙建设项目。
3.7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沙治沙意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经常性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宣传教育,组织策划、制作、播放能够提高人们防沙治沙意识的生态公益广告,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让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每一个人,特别是生活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人们,都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从思想深处防沙治沙、保护环境,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环境光荣,破坏土地资源环境可耻”的思想。
参考
[1]简明林业词典科学出版社,西北林学院主编,1980
[2]《森林生态学与土壤学》,东北林学院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3]北京林学院编辑气象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4]朱振达。刘舒。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防治区划。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5]王涛中国荒漠化防治研究与实践,中国沙漠2001.21(1)。
[6]耿宽宏。中国风沙区气候科学出版社1986。
[7]王跃。中国沙漠化的病因学诊断中国沙漠2002.22(4)
[8]施德明。梁音中国脆弱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水土保持学报2002。16(1).
[9]盛成发。苏建伟对害虫防治若干概念的探讨。生态学杂志2002。22(4)
[10]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4月26日回顾2002年春天的沙尘暴,2002年5月8日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正在迅速融化,2002年5月9日青海湖周边将于明年实现退耕还林还草。
[11]中国青年报2002.4.17遏制沙尘暴不靠人力借用自然资源。
[12]甘肃日报2002年4月2日中国土地荒漠化呈现整体恶化趋势。
作者简介:宋秉洋,男,汉族,1959年6月出生,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永新乡人。1998 12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毕业,学士学位。现为白银市林业局工程师,白银市林业学会会员,中国人才报信息员,中国绿色时报,省市广播电视报,市广播电视台,白银日报等新闻媒体通讯员。他经常写一些新闻、时事通讯、评论、随笔等。在业余时间。在国家、省、市级报刊、电台、电视台阅读文章200余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会议上发表、交流、获奖相关学术论文、设计方案、知识竞赛等多项。参与完成的多项科研成果获部三等奖、省一、二等奖、市一、二等奖。并积极提供立法建议,向省人大常委会起草法规草案和建议99件,对甘肃防沙治沙措施的顺利出台有很大帮助;他还建言献策,建议开展“中国林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周”,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办公厅、省林业厅、绿委办、十届人大代表等相关领导的关注和好评,认为“这是好事”, 因此,十届全国人大甘肃代表团的代表们把它作为提交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提案之一。 其成果被编入《中国大百科学者传》、《中国成功人才辞典》等经典著作,并被《中国林业》、《中国绿色时报》、《新华社》、《人民之声》、《甘肃林业》、《省市广播电台》、《省市广播电视报》、《白银日报》、《白银社科》、《每日总结》等新闻媒体报道。
中国西部部分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
宋秉洋·杨晓敏
土地荒漠化是世界公害,14%的世界人口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在我国西部,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西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市有大面积沙化土地并呈扩大趋势,呈“局部控制、整体恶化”趋势,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
造成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是西部大部分省份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日照蒸发强烈,高海拔和大风天气,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风力侵蚀强烈,是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客观内因;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毁林开荒、过度开发林草植被资源、盲目开垦和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滥施农药、乱猎滥毒益虫和野生动物、工业交通建设和生产、认识和法治缺失、官僚腐败猖獗、纠纷和战争、火灾隐患等。这些人为因素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和加剧的社会诱发因素。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长期相互作用,导致气候和土壤干旱,地面植被稀疏甚至消失,使土地裸露,缺乏林草植被保护和水分滋养,遭受各种侵害,逐渐变得脆弱、贫瘠、退化、荒漠化。长期以来,许多荒漠化地区由点及面,由少到多,甚至大面积发生,形成了沙退、整体恶化的趋势,使我们的生产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越来越严重,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从这个角度看,防治西部部分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势在必行,非常重要。全社会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综合措施,主要包括植树造林种草、合理开垦、限制放牧、做好水资源管理保证生态需水、保护益虫和野生动物、建立生产建设项目用地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和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年土地荒漠化灾害分布规律
土地荒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种地质灾害,其危害是破坏农田,恶化环境。
第一节土地荒漠化的发展与分布规律
中国的沙漠和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纬37°-42°之间的西部和西北部,比较危险。
表5.1土地荒漠化、沙化和盐渍化统计表
省
行政区
土地、沙漠和荒漠化
土壤盐碱化
评论
区域
占领省区
区域
平均年脱发量
展览区
区域
占领省区
区域
平均年脱发量
展览区
k㎡
%
k㎡
k㎡
%
k㎡
内蒙古
743854.7
63
3000
18300
1.55
在过去的30年里,增加了10.66 km ㎡的沙漠和荒漠化土地。
河南省
+
+
2172
1.30
盐碱地正在减少。
黑龙江省
25300
5.5
666.7
0.14
4.52
1962处的盐渍土为144k㎡,1976处的盐渍土为207.3k㎡
河北省
9113
4.86
7833.3
4.17
沙地增加,而盐碱地减少。
山西省
12700
6.13
7.41
+
最近沙漠以2.4 ~ 5.6m/a的速度向东南方向蔓延。
山西
+
+
5016
3.22
江苏省
-
-
-913.3
0.98
西藏
1500
0.13
+
沙漠化面积比解放初期扩大了65438±0.3倍。
甘肃
5333.3
1.37
228.7
1120.1
0,29
2.07
30年间,盐渍化面积约123900亩,沙化面积4947k㎡ km2。
青海
21700
3.0
130
0.18
+
风蚀面积2.01km2。
宁夏
16800
32
114.7
676
1.31
盐渍土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和威宁平原,平均减产4000多万斤。
辽宁省
5602
3.82
新疆
423000
25.5
966.7
10800
0.68
潜在沙化面积1.42k㎡,30年30500km ㎡,减少盐渍化产量1亿kg。
北京
317.68
1.94
解放以来,沙化土地逐年减少。
四川省
+
+
+
+
吉林省
47000
25
52.81
274
1.46
1984的沙化土地面积比1958的沙化土地面积大1373k㎡ km2。
山东(省)
-
-
-
14000
8.94
664.2
每年盐碱化损失为1.5 ~ 2亿元。
安徽省
-
-
-
307.1
0.22
总数
1533000*
15.9*
4370.25
2370*
818000*
8.5***
*根据其他信息。
* *占地面积(%)
* * *占全国耕地面积(%)
注:“+”:无统计,“-”:无此灾情,空格表示情况不明。
危害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12省区(段等,1993)。我国现有沙化土地33.4万平方公里,风沙化土地3.7万平方公里,加上沙漠戈壁1162000平方公里,* * * 1533000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5.9%,已超过我国耕地总面积。沙化土地分布如下:465,438+0%的面积分布在大兴安岭两侧的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主要在作物交错带的旱作农业区;32%分布在干旱草原的荒漠草原,27%分布在我国西部干旱荒漠区。
近40年来,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十分严重,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据权威部门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沙漠土地以年均1.56 km2的速度扩张,80年代扩张了21.000 km2。据预测,未来土地荒漠化将以1.32%的增长率扩大,平均每年减少为沙漠的土地将达到2370km2(表5.650
第二节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中国人多地少,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与日俱增。土地荒漠化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我国60%的贫困县集中在沙区,每年因沙尘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土地荒漠化的危害有:①破坏耕地(张等,1994),破坏农业生产;(2)使草地退化,降低畜牧业的质量和数量;③妨碍交通(张,1999d);(4)影响工程施工;⑤破坏生态环境。
调查表明,就危害程度和范围而言,土地荒漠化比沙漠更严重、更广泛。荒漠化的发展不仅影响土地质量和作物生长,而且迫使土地利用方向随着地表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直接危害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存环境。
我国已经形成的沙化土地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过度的砍伐、开垦、放牧和破坏,导致了大面积的森林、草原和植被的退化和消失,以及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干旱、多风、土质疏松等。,加速了沙漠化的形成。中国北方万里沙尘暴线上每年有30-100个8级以上大风日,经常发生沙尘暴。历史上,这里曾经是马庄水美草鲜、羊肥羊多、自然环境好的地方,现在却变成了沙地,有些人甚至无法生存。近30年来,随着内蒙古经济建设的发展,无科学依据的大规模毁林、大规模开垦和开拓,以及过度放牧,使沙漠和沙化土地以每年3000km2的速度扩张近654.38+00.66万km2。因为同样的因素,吉林省沙化土地在1984年比1958年增加了1373km2,近十年发展速度更快。甘肃省玉门市北部沙尘暴线以年均500米的发展速度南移10公里,新增沙化土地约87.3km2,宁夏191年沙化土地扩大2666.71km2,年风蚀深度3-5 cm,耕层颗粒较细。而几十年前荒漠化不发达或不发达的省区也出现了或进一步加重。土地荒漠化对这些省区造成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