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必须了解的JTBD模式
那么什么是JTBD模式呢?
JTBD的全名是“乔布斯?去哪?是吗?Done”,这个概念由哈佛大学教授克莱?克里斯滕森?2003年左右逐渐提出来的是指要完成的任务,而我们做用户需求分析时最本质的思维是强迫我们关注结果,也就是用户想用这个产品完成什么任务,而不是具体的功能或者琐碎的体验。
申请西奥多?莱维特的名言:“人们不想买1/4英寸的钻头,他们想要1/4英寸的孔。”
01
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用户的内在核心驱动力是什么。
我们静下心来回想,无论是驱使我们做出改变,还是购买一件产品,往往都是因为我们内心有所期待,或者是对当下感到焦虑,从而最终通过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比如夏天来了,女生开始办理健身卡去健身房减肥。俗话说“三月不减肥,四月伤心。”女生办健身卡往往是希望自己瘦一点,这样可以更漂亮,然后可以穿上漂亮的裙子,拍出漂亮的照片。
就像国际知名彩妆品牌露华浓的创始人查尔斯?雷夫森说过一句话,完美地解释了JTBD(乔布斯?去哪?是吗?Done)概念:
我们在工厂制造的是化妆品;我们在化妆品店里卖的是希望。
再比如,像我这种毕业多年的社会动物,会被网络课程的传播所诱惑,比如“你该学学领导力”“三分钟学会说话”...然后他们经常冲动消费,剁了单,还有码字跟现在一样辛苦,不仅仅是因为中年危机,真的让人焦虑&;秃头?@ #¥& amp;#……
好吧,拿着!
当我们回忆起我们经常因为内心的期待或焦虑而做出改变时,我们通常会购买产品来实现这一目标。所以我们产品人在开发产品的时候,需要思考的是用户想通过这些产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接下来要想的是如何帮助他完成任务,达到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产品应该涉及到什么样的功能,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然后,有了解决方案,就必须有解决方案的效率和过程中的体验,而这也是我们通常可以做出酷或者痒点的地方。?
以流传了100多年的福特的这句话为例。“如果我问顾客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那么如果福特试图按照用户想要的“更快的马”来解决问题,那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牧民的故事。
所以,福特背后恰恰是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其实并不是说他想要一匹更快的马,而是想要能够更快的从A地到达B地。
02
所以,如果用户购买产品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那么我们就需要对“任务”这个词有深刻的理解。
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用户想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这里可以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用户在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时,通常会涉及到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中的一项或多项。而且需要满足的需求和要完成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
因此,要完成的任务通常分为功能性任务和情绪性任务,情绪性任务又可分为个人情绪的内在满足和外在的社会情绪:
职能任务:希望完成特定的工作或职能目标。
个人情感工作:如何感受或者说想要什么样的感受来满足自己。
社会情绪工作:你想给别人什么样的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个产品中,不是只能完成一类任务,而是可以完成其中的一类甚至全部。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到了特斯拉到底是好产品还是坏产品。文中提到,好与坏并不是评价一个产品的标准概念,因为对于不同的用户类型,甚至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没有办法概括“好”或“坏”。
但是你可以举一个场景的例子:假设A是一个铁杆粉丝,非常喜欢马斯克和特斯拉的产品,那么当他开心的开着Model?s?出门的时候,在十字路口,等红灯变绿的时候,他深踩油门,车子呼啸而出,路中的司机羡慕地看着自己。
在这种场景下,开车出门可能是为了解决从A地到B地的功能目的,而当你深踩油门的时候,既满足了自己的“爽”体验,又满足了别人推崇的社交情感(这里会涉及到一个跨越鸿沟的新技术阶段模型,即不同阶段的用户持有不同的态度,再专门介绍)。
而这就好比《用户思维+》的作者凯西?Sierra的观点:用户不在乎产品本身有多棒,而是在使用产品的时候有多棒。
所以,好的产品是让用户实现自我成就的。就像开特斯拉的人最根本的情感欲望,不是告诉大家特斯拉有多棒,而是通过口口相传满足自己内心的自豪感,特斯拉很厉害。而这种骄傲无非是:“我这么优秀,开着一辆大家都觉得很优秀的特斯拉。”
那么,特斯拉是好产品吗?至少在这个场景下,它是一个好产品,满足了用户拥有一辆特斯拉就很棒的感觉。
03
凯西。Sierra还有一句话:“请升级你的客户,而不是你的产品。不要造更好的相机,请造更好的摄影师。”
所以,当我们用一个产品去帮助一个用户完成一个任务的时候,我们希望他能够通过这个任务来解决他目前的焦虑,或者实现他所期望的,从而达到自我成就。
这也是为什么苹果、耐克这样的品牌的广告,并没有说他们的产品有多好,而是为你描述了一个场景,当你使用他们的产品时会是什么样子。
说到这里,你会想到可口可乐的广告吗?你开瓶喝完之后,甩甩汗湿的头发,忍不住“哈~”了一声,连听起来都凉凉的。
那么我们就需要反思我们所创造的产品,是能帮助用户满足自己的自我实现,还是仅仅满足一个功能需求。
“人们不想因为擅长使用一种产品而变得伟大。他们想要的是使用一个产品带来的成就感。”
现在回过头来看,为什么通用不能像早年的特斯拉一样成功颠覆EV1电动车?苹果手机是在苹果3、4之后才开始流行的,最早的iPhone用的是塞班系统。HTC为什么没有像诺基亚一样同时成为颠覆传统手机品牌的产品?而且早期的Android系统总是被大家吐槽,不如苹果的iOS系统?
然而,这两个案例从不同的维度支持了这一论点。
比如,即使在那个时候,1996约翰?麦考密克曾高度评价其试驾车EV1。“轻踏时,EV1移动缓慢,只能听到引擎盖下传来一声闷响。剧烈蹬车时,EV1会瞬间反应。这一刻,你会完全相信通用宣称的百米加速不超过9秒,即使把车开到最高速度,风噪也基本感受不到。就这些了。
但还是因为不能满足作为汽车的功能需求,还是接近燃油车最基本的交通需求,就像Top?Gear对它的评价很差,甚至充满嘲讽。
另一方面,苹果在满足基本电话作为通讯工具的基础上,通过极致的体验、简约的设计、更具科技感的功能,让用户满足使用此类产品时的成就感,彰显自身品味、经济实力和科技发烧友的标签形象,从而取代诺基亚传统的手机霸主地位。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发烧友愿意割肾买苹果的原因。他们创造的虚拟形象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和成就感,沐浴在别人的目光中。
04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来完成一项任务,就应该知道完成任务的方式并不只有一种。用户不在乎你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他们只在乎能不能靠它完成任务,能不能靠它完成更多的任务,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质量、更低的成本完成任务。
所以这就是创新的机会,我们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
但是,当我们试图创造这样的产品来赢得有这些需求的用户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在用户心中,你的产品的价值不仅仅是你能帮助他们实现什么任务,还有用户的转化成本。
这里有一个产品价值的公式:
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加工成本
如何理解这个公式?
比如为什么现阶段很多人对汽车如此不认可,宁愿在车上压个手机支架,也要坚持CarPlay?
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用车体验不好,比如卡顿、反应慢、黑屏、界面交互不够人性化等。和以前的手机相比,不一定体验到增值,但是让人感觉更大了。此外,这种“转换成本”不仅限于“价格”,用户还关心新事物是否容易上手,是否需要很高的学习成本;操作方便吗,用起来贵吗等等。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找不到任何理由不使用手机或者CarPlay,而是使用汽车的大屏。
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蔚来、小鹏等产品的UI/UX设计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苹果手机的UI/UX,因为用户早已习惯了苹果的设计风格和操作逻辑,使得用户在体验上的转换成本很低,无需刻意学习就能快速上手。
写在最后
汽车行业,之前还是增量市场,很多产品都是研发出来的,研发出什么样的产品,总会有人买单。毕竟,需求超过了供给。
然而,当市场转向股票竞争时,用户有很多选择。如何走进消费者的心智,吸引他们购买,这就需要我们用更专业的方式,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任务。
JTBD一直是非常推荐的用户需求洞察分析模型,这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第一原则”。帮助我们的产品人从根本上思考问题,而不是盲目对标,然后开发自己的产品。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特斯拉所实现的颠覆性创新,并不是从思考如何通过更高效、更好的体验,让那些早期采用者愿意购买开始的。甚至有很多车主在体验过特斯拉之后,都不愿意开回油罐车。
图|网络及相关截图
作者简介:石,从事产品策划多年,目前就职于某合资车企产品管理部。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