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影评怎么写?老师要求论文格式!1000字!
第一,没有空气,没有灵魂
陈版的《赵氏孤儿》并没有捕捉到那种“气”。这里的精神不仅仅是侠义、忠义等具体的个人精神,更是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精神”,比这个要大得多。从大的方面来说,这种精神就是时代感。“气”的表达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服装、语言、身体、表情、眼神、位置等等。电影本来可以用这些手段来表现当时人和社会的精神面貌。但陈凯歌硬生生把它拍成了话剧。除了服装和外景,里面的人的语言、表情、眼神大多是现代的,而且太现代了。仅以台词为例。大型北京片里有两个片段不用多说,让我觉得印象很深刻。一个是韩傕看到吴钊跑了,像个流氓一样对程英说:“孩子跑了。怎么可能呢?”第二,8岁的吴钊生程英的气。“你真讨厌!”。语言是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不反对历史剧使用现代语言,但总要把握一个度,距离产生美。历史剧里,台词和现代生活语言略有不同。只要处理得当,就像老版的《三国演义》一样,不仅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还会让时代感立刻彰显。相比之下梅尔?为了达到这种时代感,展现符合时代的“精神”,吉布森经常使用现代已经失传的语言。即使观众听不懂台词,也很容易感受到影片中有灵性的内在东西。这可以从吉布森导演的《耶稣受难记》和《启示录》等电影中观察到。
连基本的时间感都没有产生,更谈不上更高层次的人物应该具备的精神,比如侠义、忠义、忠诚、敌对、暴虐。在这一点上,作为一部古老的电影,陈凯歌的电影在营造“愤怒”方面甚至连黑泽明的鞋都不够资格。在《罗生门》、《混沌》、《七武士》、《心棍》等一系列古装电影中,黑泽明通过每个演员的眼神、台词、声音、语调、肢体动作,生动地展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的“气”,以及每个角色应有的那种“气”。中国姜文《鬼子来了》在产气方面和黑泽明不相上下。胡金铨的《龙门客栈》《侠女》《山中奇缘》《殉难图》等系列武侠片,在对话、取景、服饰上都弥漫着明朝特有的韵味。退而求其次,与陈凯歌齐名的冯小刚导演的《争议的宴会》,除了“天色已晚,我夜眠仍推被子”等部分台词,整体上对“气”的塑造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陈的《赵氏孤儿》中,缺乏侠义,韩厥缺乏忠义,缺乏戾气和霸气。韩爵的角色是最大的败笔。不一定是黄晓明演技不好,因为他是导演指导下的,只能说是陈凯歌导演的失败。程英的妻子克里斯蒂娜和赵硕的妻子范冰冰只扮演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葛优和王学圻表现平平,这并不奇怪。但是三个小角色,演得不错。首先,屠岸贾的辅导员可以用他们的眼睛和表情给人一种在这部电影中很少见的真实感。可惜在各种官方宣传资料中,我们很难找到这个演员的具体信息。后来,在影片结尾的演职员表中,发现了他的名字“王劲松”。第二,的扮演者彭波(这个演员很有潜力),就是在《疯狂的石头》里演谢的那个。注意,这个演员不是宣传人员推广的,因为他不是大牌。第三,鲍国安饰演的赵盾,出场时间很短,但气场十足。
“气”是影片的灵魂。没有它,电影就像行尸走肉。再好的装扮,再著名的演员,再华丽的外景,都难以掩盖影片本身的苍白和空虚。可惜陈版《赵氏孤儿》最缺的就是这个“气”。
第二,没有道理,没有逻辑
《赵氏孤儿》的故事是虚构的,这一点早已为学者们所证实。我们不追求历史的真实,但作为一部电影,至少要把故事讲得像真的一样,才能打动观众。每个人都知道《阿凡达》是虚构的,但任何看过《阿凡达》的人都会被这部电影感动。所以,虚构本身不是罪,而在于它的不合逻辑。几乎所有人在看过陈版《赵氏孤儿》之后,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和表面上恨杀妻(实际上恨),程英在和赵氏家族的政治斗争中“站错了队”。在这种情况下,屠岸贾没有杀死程英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为什么他如此轻易地把程英作为他的客人,如此信任程英?其实在原著故事里,有一段表白。是程英和公孙杵臼设计的。公孙胜故意把程英的儿子藏起来,自称是赵朔的儿子,然后程英故意通风报信给屠岸贾。目的很明确——为了获得报酬,他被指控出卖朋友和寻求荣耀,这样屠岸贾就不会怀疑了。然而,在电影中,程英带着他的孩子和财产来到屠岸贾,发誓要跟随屠岸贾一生,并轻而易举地成为一名门卫。这就让我们怀疑赵盾的屠岸贾的智商,聪明到可以杀王,打败晋国一流的政治家,进而怀疑导演和编剧的智商,进而怀疑这是不是导演和编剧故意侮辱观众的智商。
更让人质疑的是,在上半场,除了少数几个镜头,每当屠岸贾出现的时候,基本上都被人围着。作为高级官员和将军,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在下半场,甚至直到屠岸贾和吴钊之间的最后一场决斗,屠岸贾都是一个大人物,一个大官邸,他看不到任何家人,仆人,服务员或任何其他公众客人。屠岸贾什么时候变得不合群了?
这样的逻辑在电影中随处可见。一个建立在如此断裂的逻辑链条上的故事,不会让人觉得可信,更谈不上表达所谓的精神。只有有了打动人感官的生活资料,才能进一步谈所谓的“精神”、“思想”、“感情”。一个缺乏逻辑和真实的故事,肯定不会表达任何“思想”。
第三,“我只认大牌”
早就有人注意到,陈凯歌作为大牌导演,对那些二三线甚至中产阶级的演员都很傲慢。在他眼里,他只会关注那些当红的影星或者有地位的演员。在他的人才观中,各种演员之间有很强的等级制度。所以,在《梅兰芳》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余少群的表演非常出色,但如果在影片的后半段,我们还能继续使用这个演员,人们可能会对影片有另一种评价。但他断然选择了黎明,这是梅兰芳身上最大的败笔。虽然余少群很有才华,但可能不会带来商业价值。黎明作为大牌明星,是票房号召力的保证。所以陈凯歌在用人上宁愿放弃人才也不放弃财富。我宁愿相信名字也不相信技术,不仅仅是演员的技术,还有我自己的导演技术。
在这种演员等级观念的影响下,陈凯歌在《赵氏孤儿》中依然采用了大牌策略。但是,面对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面孔,我们很难再有当初的兴奋。说实话,演员们对自己的演技没什么可说的,但有时候演技并不能代表一切。葛优的真面目,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他一出场,就有一种强烈的“幸福”感,这对于把赵氏孤儿塑造成一个“悲剧”氛围是极为不利的。尽管葛很努力,但他之前深深印在每个人脑海中的印象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他新角色的认可。王学圻在《梅兰芳》中的表演可谓出神入化,无可挑剔,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无论是他还是观众都不太容易摆脱十三燕这个角色。此外,在形象上,王学圻缺乏屠岸贾作为军事统帅应有的那种霸气。最近的作品很多,从《十月围城》到《于坚》,再到《赵孤儿》。每个导演都想从他身上得到点什么。然而,王学圻并不是万能演员,他的潜力已经耗尽。给他一些时间恢复技术是必要的。黄晓明版的韩爵是他这个角色最大的败笔。他缺乏忠诚的精神和刚强威武的武将气势。一句“如何使”让这个将军看起来就像一个打架吃了亏却没有能力挽回颜面,只能抱怨的街头混混。或许是黄晓明名气太大,陈凯歌指挥不了他太多,又或许是陈凯歌对每个角色根本没有自己的固定定位,只能让每个演员自己演自己。每个演员充分发挥自己当然是必要的,但也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导演对每个角色都要有一个大致的定位,否则可能会导致角色与剧情格格不入的局面。像吉普森、黑泽明、胡金铨等。,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各种角色的定位,所以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大多是贯彻导演的精神,而导演的精神是所有电影精神的主要线索。
赵文浩笔下的年轻吴钊形象很好,但与其说他沉稳,不如说他浮躁。这对于一个15岁的孩子来说要求并不高,因为吴钊作为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以他的冷静和稳重著称。克里斯蒂娜出场次数不多,几秒钟内给两个孩子喂奶的镜头成为电影宣传的热点。用这种方法来促销,实在是自降身份——更何况影片本身品位不高。对于克里斯蒂娜的表演,除了喂奶那一幕,因为有效宣传而深入脑海,没有其他深刻印象。范冰冰版的庄吉不仅漂亮,而且很结实,生完孩子前后几乎没有区别。张凤翼版公孙杵臼,让我们依稀看到了换了衣服的曹操。赵文卓、鲍国安、伊森、彭波、王劲松等人分别扮演了打酱油的角色,但都是路人的角色。尽管如此,鲍国安依然光环满满,王劲松和彭彭远比其他人甚至几位主演更令人印象深刻。这个王劲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长得像大红倪,两个人都极其适合演古装剧。如果刻意不提,赵文卓很容易被忽略,因为他的职业是功夫片,而这部剧一般是文艺剧。伊森的《提米》令人印象深刻,但与其说是演技,不如说是剧情。不管换成谁,玩个人体轮,再加上几秒钟的特写,都会让人印象深刻。
或许是导演的傲慢,又或许是商家的傲慢。宣传中,赵文卓、张丰毅、范冰冰、Christina等长期不出镜的一线明星和地位较高的鲍国安,都被冠以“主演”或专场、友谊演出等头衔,名字单独播放。饰演晋灵公的彭波和饰演屠岸贾辅导员的王劲松,他们的出场时间并不比上述人士少,但表现却比上述人士更好。我们在官方海报上看不到他们的名字,只在演员表后面列出了他们的名字。
好导演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坏导演可以化神奇为腐朽。在梅尔?在吉布森的《启示录》中,所有演员都不专业,第一次拍电影,但每个人的表现都让人震惊。在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中,大部分演员都是默默无闻的演员或者群众演员,但是每个人的表演都很到位,影片也相当成功。其实并不是演员本身,而是导演把这种震撼的氛围吹到了电影或者角色里。演员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导演选择和导演是否得当。当一个导演把更多的希望放在演员的演技上,甚至只是放在演员的名气和地位上,而不是放在他自己的独立创作精神上,他在江郎会筋疲力尽。陈的《赵氏孤儿》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位在一筹莫展的导演的失败之作。它告诉我们,陈凯歌离大师越来越远了。
有很多话,自己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