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论文3000字

居住(又称“居所”)是人类抵御寒冷和休息繁衍的场所,是人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受地理和生活环境条件的影响,中国各地的居住类型和住房风格各不相同,居住习俗也多种多样。

青岛地区的农村房屋结构与中国北方相似。房子大多建在阳坡上,强调向阳和背阴面,依山傍水。房屋为土木砌体结构,一排3-5问,山墙相连邻居,屋顶为人字形(也称“双水式”)。有正房、东西房或倒屋,每家都有自己的院子。大部分是三和医院。

村庄大小不一,从几户到几百户不等。近年来,出现了成千上万个大村庄。

1897后,德国、日本相继占领青岛。随着港口和市政的建设,大量农民涌入市区。当时西镇地区建了i0民房,台东镇南山、钟家洼出现了一些棚户区。这些院落的建筑毫无规划,低矮阴暗,环境恶劣。除了“人字”屋顶,还有很多房子是带坡的,人们习惯称之为“道士帽”。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一些传承了几千年的生活民俗无法延续。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实施;日本城市重建项目和住房项目是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现在,民宅、棚户区相继建成居民区,楼房多,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这一时期,青岛农村的老式住宅大多被漂亮的居民楼所取代。住宅从简单实用发展到美观。一些现代建筑材料被广泛使用,许多村庄出现了建筑物。

-& gt;村庄

在青岛农村,除了少数看山人住在“山寺”外,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居住,从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建筑,称为“村”、“寨”或“寨”。

村里的路叫“街”,多是东西走向,叫前街后街。村里有很多大街道,所以冠姓就是街道名,比如张家街、王嘉街。

小路称为“胡同”,多以姓氏、堂号、村中名人或树木命名,如宋家胡同、福来胡同、吴杰胡同、老桦树胡同等。很窄的路叫“巷”;游手好闲的人经常聚在一起聊天的地方被称为“懒人窝”和“老人窝”

有些村名很有特色,很有意思。比如莱西的张格庄,就是以一个在此定居的张姓男子命名的。这个人很慷慨,乐于助人,附近的人都叫他章格,所以这个村子的名字就成了张格庄。因为“个”、“个”、“个”是谐音,所以后来才出现了像周各庄、夏各庄这样的村名。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很多,有的直接叫岳家、赵佳,有的用面、村、沟、店等字叫梁家土、俞家屯、王家沟、徐家店。

一些村庄以建造它们的人的特征命名。在有一个李村,因为在清朝嘉庆年间,一个叫李克用的人来到这里建了一个村子。他留着长胡子,被称为“李”。久而久之,这个村子就被称为“李村”。后来有人觉得这个名字不雅。民国初年,村名演变成今天的“李虎庄”。

有的以村建造师的职业作为村名。山治有一个皂户村,因为明朝永乐年间有几户用灶烧盐的盐户来此定居。宋代盐户称为“皂户”,这个村也叫“皂户村”。

许多村庄都是以神话传说中的名字命名的。崂山有个女姑山村。因为村南有一座“老古庵”庙,庙里的主神叫“女姑”。传说它是《众神之书》中赵公明元帅的妹妹,所以人们把这个村庄命名为“女谷山”。邓英村得名于传说中阿沁男子徐福,为了得到长生不老药,踏上了去仙道龙城的旅程。崂山石老人村的名字不仅来源于一个美丽的童话,还因为村前的沙滩上有一块像老人一样的巨石。

有些村落以旧驻军营房或官营命名,如鳌山卫、雄亚索、颍上、黄官屯等。有的以寺庙、古宅命名,如庙头、甲子头、寺东、石佛寺等。有些村落以地理环境命名,如博宾岭,因其地形像簸箕而得名。还有以村名命名的当地村树花草,如桃林、枣园、柳树屯、梆子沟等。

65438年至0979年,青岛开始地名普查,重复、不雅的村名进行了调整。村名、村名标准化、规范化。

-& gt;院子

青岛的私宅大多都有自己的院落,俗称“天井”、“院子”。

以前很多家庭喜欢设置前后屋。前院是一个很大的区域,是平日家庭活动的主要场所。院子里建了猪圈和厕所,种了石榴、月季等花木。后院小没用,就是为了挡住后窗,觉得后窗临街“没地方住”。如今,随着观念的转变,土地的珍贵,已经很少有人开家后院了。

院子四周的墙叫“院墙”,以前是石头砌成的。临街的墙上镶嵌有“鼻梁”的石头,用以拴骡马,称为“拴马石”。在院墙上抹上石灰或泥巴,称为“撞墙”。最上面的院墙画成半圆形,称为“和尚头”。现在的院墙多是下部用石头砌,上部用砖砌,外面用水泥;还有的用砖或水泥形成几何图案,称为“花墙”。院墙不得高于屋檐。

临街的墙边有一个大门,俗称“街内”或“街门”。街门多为南或东,胡同也是西,很少北。临街大门要比街对面邻居的大门高,称为“斜对门”。大门一般涂成黑色,老一辈有名气的人可以涂成红色。有两扇门,每扇门都有一个铁门环,左边的门环连接在门上的“摇杆”上,可以旋转,方便关门。有的人家门上有铁环扣,叫“门拉”锁门。

门的上部有一个警卫室。在过去,门楼和门楼都是财富的象征。富人的门楼用飞檐、吉祥物如“龙头”、“长寿狗”装饰,大门很高,用彩色的画装饰。通常,人们的大门和门楼都很简单。门楼多为草毡,有的门没有门,被称为“土门”。

大门大多建有影壁,俗称“影壁”(砖屏),上面写有“福”字,或绘有鹿、鹤等图案,一为吉祥喜庆,一为装饰。

-& gt;房子

人们住在平房里。旧时代的房子结构是屋脊式的,以梁柱为骨架,墙上是草屋顶,木侵窗(问有没有石墙瓦顶)。一个房子里有3、4、5个房间。朝南的房间是“正房”,朝北的房间是“倒房”。东西两侧的房间分别称为“东房”和“西房”。主房中间的房间为“主房”,两边分别称为“东房”和“西房”,再往里开套房。中间有两个灶具,冬天经过东炕和西炕取暖。旧时在正房与东房之间的墙上留有一个小方洞,称为“灯巢”。洞里可以放一盏油灯,这样一盏灯可以照亮正房和东房,节省了灯油。有人称之为“婆婆眼”,说是可以从方孔里看到灶台之间的动作,供婆婆监视媳妇。天花板在中央上方用木板或高粱秆捆扎,也叫“天花板”,冬天可以用来存放红薯。在东部和西部,棚子的天花板上经常贴着花纸,用蝙蝠和花朵等剪纸装饰,这被称为“杨鹏”。

人口多的家庭,长辈一般住正房,晚辈住包厢。如果你住的是房子,长辈住外间,晚辈住里间(套房),长辈住东间,晚辈住西间。

一般人都是住在倒立的房子里。普通人堆放杂物、工具或柴火,有地位的人作为招待,称为“招待所”。

厢房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倔强,所以民间有“东厢房西厢房不孝之子”的俗语,有钱人不住东厢房,冬暖夏不凉。有许多人住在富裕家庭的厢房里,这些厢房被用来饲养大牲畜或制造一个石棉厂作为磨坊。

盖房子(青岛人叫“盖房子”)是家里的事。在旧社会,看风水、选房子地基、装门框、做梁椽都要经过各种仪式和活动,其中以梁椽仪式最为热闹隆重。一般放梁的时间是“中午”,亲戚朋友都会过来帮忙或者祝贺。结婚礼物多是一块红布,叫“挂红”。梁胶皮上要挂“梁上好运”字样,并要绑筷子、绑红绳的铜钱和挂红布等装饰品以求好运。房梁上,房屋四周燃放鞭炮,中间摆八仙桌,摆好供品,点上红蜡烛,房屋主人跪拜。莱西一带在上梁的时候,两个木匠和瓦工还会一边唱着欢乐的歌,一边扔下一些龙、凤、虎、蝴蝶等造型,逗着孩子去掠夺。仪式结束后的第二天,主人会在新房里设宴,邀请亲戚、工匠、帮工,酒菜一般都很丰盛。

目前,民间建筑中的“看风水”、“置供求之神”等旧习俗已被废除,但在梁、檩条上贴横签竖对联、燃放鞭炮以求好运等习俗仍然流行。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农村住房由生产大队(村委会)统一规划。街道和房屋逐渐实现了统一布局,房屋多为砖石墙、瓦顶、玻璃窗。厨房、卧室、会客室分开设置,船舱多为水泥平顶,用于晒粮或夏夜纳凉。

上世纪80年代后,老旧的稻草房基本消失,部分农村已经是楼房连片,农民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生活民俗中也有很多禁忌,但大多是迷信的。比如过去有些地方禁止在农历五月建房,说五月是邪月,建房会死人,显然没有科学依据;住所的门不要对着小山、河流、大道、水井、坟墓,说会辟邪不吉利。如果无法避免,就要在门上挂个“八卦镜”来破解;宅基地不能直对街道,也不能对庙字。如果无法避免,就要在大宅外的角落里装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小石碑。造房子用的木材不宜是拉木或槐树,因为“洪水”和“槐树”上沾有“火”、“鬼”等字样,可能不吉利。不要在院内种桑树、柳树、杨树,也就是俗称的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内不种“鬼拍手”。因为“桑”和“丧”是谐音,出门见“丧”不吉利;柳树不结果子,就可能无子,永远不死;种“鬼拍手”(指杨树)怕招来鬼灶,弄得屋里不安。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相信有鬼迷心窍了,但是以上三种树依然没有种在农家院子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