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是做什么的?
李,水声信号处理和声纳设计专家。浙江温州人。1963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国家“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专家组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和声纳设计开发工作。根据我国浅海声传播的特点,应用信息论、数字信号处理和水声工程解决了水声信号处理中的一系列问题。研究了自适应波束形成的稳态特性,给出了利用频域最优传递函数求解波束指向性的表达式。给出了海洋噪声背景下检测微弱信号的增益计算方法。解决了经典理论要被时间上不平稳、空间上不均匀的噪声场修正的问题。
1997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文名: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温州
出生日期:7月1939
职业:科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数学力学
1997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论文《自适应噪声抵消滤波器的抵消能力研究》
性别:男
轮廓
李是我国水声信号处理和声纳设计领域的杰出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通信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院士长期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和声纳设计开发工作。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原所长。
李院士创造性地应用信息论、数字信号处理和水声工程解决了水声信号处理中的一系列问题,为我国海军声纳装备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研究了自适应波束形成的稳态特性,给出了利用频域最优传递函数求解波束指向性的表达式,给出了海洋噪声背景下检测微弱信号的增益计算方法,解决了经典理论要由时间上的非平稳噪声场和空间上的非均匀噪声场修正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声纳方程表达式,是指导声纳设计的重要依据。
在水下目标被动探测中,提出了一种利用声信号相位信息估计目标方位的新方法,以及一种利用自适应阵列处理方法完全分离空间多个不重叠点源信号的新算法。在数字声纳的设计中,首次提出了动态波束形成、可编程数字滤波、变采样率运算、类卡尔曼滤波、灰度变换等技术,并通过聚类分析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水下目标识别专家系统,对我国数字声纳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997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从1984到1986,应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在美国工作了近两年。1976参与自适应滤波研究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78参与001岸基声纳站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1984年负责262声纳的研制,获六机处科技进步奖。
发表论文数十篇,包括《声纳设计中的计算机仿真技术》、《自适应阵列信号分离理论》。专著包括《数字声纳的设计原理》、《声纳信号处理导论》、《计算机图形学》(合编)。
2007年4月26日,《科学与无神论》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李院士是水声信号处理和声纳设计方面的专家。多年从事信号处理和声纳设计开发,曾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所长。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李院士深深体会到,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有科学态度,有了科学态度才能进行研究。其次,科学需要真理,科学不能掺假。因为真正科学的东西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
生活经验
被北京大学录取
李祖籍温州朔门。他就读于文怡小学(墨池小学的前身),这是一所教会小学。为了顺利进入温州中学,李五年级的时候,体贴的母亲特意把他转到了师资力量强、升学率高的温州第一小学(广场路小学的前身)。
一年后,李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温州中学。进入中学后,李有幸结识了许多好老师,如班主任邹一浩和潘志培。特别是数学老师杨,对聪明好学的李格外关心,经常带他回家“煮小灶”,使李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李中学时,涉猎过课外知识。当时课外书非常匮乏,学生未经允许不得入馆,只能通过老师获取。珍妮杨恰好是学校图书馆的馆长,这为李随便借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为有了“特别通行证”,李几乎把学校图书馆里他感兴趣的书都看完了,就像久旱后的树苗,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
“那时候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我个人的情况会很糟糕。不像现在,我可以出去找工作,所以即使父母不给我们压力,我们也会努力。”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李仍记忆犹新。
1956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次年,高中毕业,李积极响应号召,报考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9北京大学设立信息论与控制论专业,他被调到这个新专业。
1963,李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第七实验室。师从中国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汪德昭先生,开启了国防水声学的研究之旅。
李在我国水声信号处理和声纳设计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鲜为人知的是,如今蜚声海内外的何,几乎是以一名普通教师的身份回到温州的。
1969,李结婚,妻子在温州市机械仪表局工作。婚后夫妻俩长期分居,他有了复工的想法。李的兄弟姐妹都在外地打工,母亲也希望小儿子能回到自己身边。当时声学研究所是国防科工委领导,军队编的,于是他找到温州军管委,提出调动工作的要求。当时恰逢“文革”,各单位都在闹革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最后,有关部门费尽周折,终于把李安排到瓯海三溪中学任教,也算是一种照顾。“那时候市区离三溪十几公里,道路泥泞难走。就算每天骑自行车,也不一定能吃到。”听到李这个消息,犹豫了一下。
“最后我没有回去当老师,多亏了我的老师汪德昭。”李说,我给温州打电话时,王先生一直坐在我旁边,他试图劝阻我不要回去。粉碎“四人帮”后,声学研究所回到了中国科学院。1977,邓小平同志指示国家有关部门给予中科院400个在京名额。当时的声学研究所所长王先生为李争取到了一个名额,使这对夫妇终于团聚了。
苦中有乐。
声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很多研究需要验证,所以科研人员经常在海上做实验。李从事水声学研究40余年。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几乎走遍了中国的每一个港口城市,最远到达了西沙群岛。
不管天气冷还是热,不管刮风下雨,出海做实验都是极其辛苦的。一个实验短则几周,长则几个月。没有固定的通勤时间,需要克服晕船、吃不下饭的困难。“每次出海,我都会带晕船药。吃了会好一点,但是出海晕船就不习惯了。”
从65438到0993,李成了声学研究所的所长。“做导演更多的是一种责任。除了领导科研,还要做好后勤服务。”声学研究所800人左右,在青岛、上海、海南等地设有工作站,团队庞大,事务琐碎。当时,李的妻子不得不提前退休,以支持的工作。
虽老但精力充沛
“院士不退休。”李2001从声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就一直很忙。即使是周六周日,李的身影也经常出现在办公室。所谓言传身教,李对工作的认真执着,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如今,他的两个孩子都取得了成功。一个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在在加拿大工作。一个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在在美国读博士。
2009年,李院士出任宁波国家高新区宁波园区董事长。
目前,李还担任国防系统相关研究项目专家组组长,并在国内信号处理协会、声学协会和国外一些会议组织任职。此外,他还参与了一些科研项目。
让李感到自豪的是,除了国防安全,声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沉船探测、水下探宝、水下油气资源勘探、沉船救援等方面都不可或缺。“就连奥运会也有发挥水声科学作用的地方。”2008年,在青岛举行的奥运帆板比赛中,必须按要求安装水下反恐声纳探测设备,防止水下蛙人形式的破坏和恐怖活动。“这套技术是我们声学研究所研发的,历时一年多,不久前才交付有关部门。”李对说道。
2015,李参加第二届全国海洋技术学术会议。
献身科学
水声学,顾名思义,是研究水中尤其是海洋中声学的学科,即研究声波在水中的产生、传播、接收和测量及其应用。声波是人类已知的唯一能在海水中长距离传输能量的形式。声纳广泛应用于海洋利用和开发,如沉船探测、水下宝藏勘探、水下油气资源勘探、海难救援等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在经济建设中最大的应用是在近海寻找石油。水声科学打开了一扇海底寻宝之门。
自1996以来,我国将海洋领域纳入国家863计划,积极推动海洋监测高新技术的发展,其中水声监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李曾在国家863项目海洋领域工作8年。
李对说道:
“科学就是科学,科学不能掺假,也不能无中生有。你不能宣称研究取得了什么成果,就让别人承认你。那不行,还得有实验证明。科学尊重实践。自然科学的实践是科学实验,同等条件下别人也可以做。
科学不仅尊重实践,而且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什么是真正的科学,需要实践来检验,任何学科也是如此。
我们研究声纳是为了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这是一门实验科学,很多研究需要验证,所以我们经常在海上做实验。科学实验证明了水下的新发现。如果水下有油气田,就必须找出来。
2008年,中国将主办奥运会,这对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奥运会也将充分发挥我们的水声科学。比如青岛举办的水上帆板比赛,需要安装水下反恐声纳探测设备,防止水下蛙人形式的破坏和恐怖活动。"
最新研究
第一届国际水声测量会议(UAM)在希腊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声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水声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的报告。在报告中,李阐述了水声测量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我国“863”计划在海洋领域的水声监测技术研究成果,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李在报告中首次指出了水声测量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重要性。李说,海洋监测是海洋开发利用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包括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灾害预警、国家安全和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监测的主要手段是基于力学、电磁学、化学、声学、光学等研究领域。由于声波是目前唯一能在海水中传播的介质,声波信号在海洋中随距离的衰减远小于光波和电磁波,因此水声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尤其是对海体和海底的监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1996以来,科技部将海洋领域纳入“863”计划,积极推动海洋监测高新技术发展,其中水声监测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报告中,李向国际同行介绍了这些成果。一种是多功能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MADCP)技术。海流剖面是海洋开发活动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传统的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只能给出几百米深度的海流剖面。现在,有了MADCP,除了当前的配置文件之外,还可以检测悬浮物质。这种设备很有“中国特色”——中国的海水通常比较浑浊,充满泥沙,悬浮物的检测在海洋监测中是非常必要的,所以MADCP的出现和应用意义重大。第二种是声学相关海流剖面仪(ACCP)技术。工作深度是传统ADCP的限制,很难在超过460米的深度工作。现在用ACCP测量海流比ADCP深得多,测量深度可以超过3000米。ACCP仪器体积小,在军事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只有中国和美国掌握了ACCP技术,中国在两年前完成了ACCP的样机建设。第三,合成孔径声纳(SAS)技术。这是海洋工程领域的一项重大技术创新。SAS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海底图像声纳,可用于探测海底地形地貌。目前,中国、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都在研究SAS。
在报告中,李还介绍了水声技术在军事海洋学中的应用。包括水下目标识别、水下通信、海洋监视和反潜作战。事实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能够长时间在水下下潜的核潜艇的出现,尤其是低噪声隐身潜艇的出现,各大海洋国家都特别重视声呐的研究。但在美国“9.11”事件后,水声技术在保护国家安全方面的作用被全世界更加重视,其军事功能主要表现在港湾防御、未知水下交通监控、网络中心作战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