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十大财团真的控制了整个美国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一直以来,当我们谈论美国的政治生态时,“金钱政治”、“美国政府为大财团服务”等言论出现的频率可谓极高。

那么,美国财团和美国政府是什么关系呢?

01

在我个人看来,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美国财团与政府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美国财团与政府关系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相互扶持发展。

对美国历史有所了解的网友一定知道,在美国正式建立之前,它只是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

英国对殖民地的剥削和压迫从来都不手软。

在这种背景下,北美起步的第一批新兴资产阶级无疑难以发展壮大。随着矛盾的激化,北美殖民地的新兴资产阶级自然不想无所作为。

以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为例。

1773年,英国政府为了倾销东印度公司积累的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向北美倾销茶叶,明确禁止殖民地出售“私茶”。

由于东印度公司进口的茶叶价格比“私人茶叶”便宜50%,许多北美走私者和当地茶农无法再生存。

对于英国的霸权行为,殖民地新兴资产阶级的委屈和愤怒是可想而知的。

要知道,英国今天可以倾销茶叶,明天就可以倾销其他商品。如果这个套路继续下去,北美新兴资产阶级想要发展壮大,那就是白日做梦!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独立战争”爆发的时候,北美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应非常热烈。

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贡献和支持是美国成功建国和英国后来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美国的建立,美国本土资产阶级很快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第二阶段:剧烈碰撞。

如果说在建国之初,美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只能算是“弹丸之地”,那么一百多年后,他们已经成为了真正的“怪物”,而这个“怪物”的名字就叫……信任!(英文trust的音译,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

这些信托财团的出现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原因很简单。大财团的出现,让美国新兴的中小企业根本无力竞争。他们只有两种结局:合并和破产。

1901年,美国钢铁公司通过大规模并购正式成立。它是美国第一家“十亿美元公司”,不仅控制着700多家企业,还垄断了全国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

与此同时,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通过合并正式诞生。20世纪初,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控制的财富达到美国人民总财富的大约1/3。

还有许多这样的托拉斯,如同一时期的美国国家铁路客运公司和标准石油公司。

你可以想象一下,面对这些庞然大物,那些新兴的中小企业如何走在前面?失去竞争氛围的商业环境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这些垄断财团不是“国有资本”,而是“私人财团”。因此,通过垄断提高价格以追求更多利润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因为他们不是“国有资本”,政府无权干预他们,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普通民众和中小资产阶级的不满,进而使社会对立情绪越来越严重。受此影响,以“反腐败”、“反垄断”、“呼吁改革”为特征的进步运动和思潮开始兴起。

面对这种情况,美国政府显然不能坐视不管。

于是,随着1890颁布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美国政府和自己的托拉斯之间的矛盾正式公之于众。

此后,从1904到1921,美国三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和伍德罗·威尔逊在各自任期内分别对大财团提起了44起、90起和80起诉讼。压力前所未有!

在此期间,许多美国大财团被拆分,如前面提到的美国铁路公司和标准石油公司。

另外,这个时期之所以被称为“激烈碰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这是美国总统遇刺身亡的第一个先例。(在林肯之前,安德鲁·杰克逊被暗杀了,但他没有死。)

美国有很多关于林肯遇刺的“阴谋论”。

扫描海报二维码,先听听最精准的国际形势分析。

02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美国内战爆发后,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财团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开始迫害北方政府。

对此,林肯曾经做过这样的自白:“他们快把我逼疯了——我的处境比圣保罗还糟糕。他被夹在两面之间,我周围有20个人,他们是银行家和金融家。”

虽然林肯最终选择了让步,但与此同时,他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建立了国有银行,并通过国有银行发现了新的货币(大陆货币,又称林肯绿色货币),从而避免了金融财团的大规模借贷。

林肯遇刺被认为是一场阴谋,因为之前遇刺的杰克逊总统也对金融财团十分反感。

当时,杰克逊警告美国的后代:“如果美国人民被银行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存在所欺骗,那么美国人民肆无忌惮地控制政府并带来无尽的苦难就是可预见的命运。”(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这句话被反复提及。不得不说,真的很讽刺。)

然而,“阴谋论”之所以走到前台,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是因为它起源于杰克逊和林肯的年轻一代。

相信大家都猜到他是谁了。

没错,他就是美国前总统肯尼迪!

肯尼迪遇刺前,刚刚签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总统令(utive Order)1165438。如果该法案得以实施,那么美国政府将从美联储收回货币发行权!

换句话说,肯尼迪和林肯在本质上做着同样的事情。

在两位影响力巨大的总统都因为同一件事被暗杀的情况下,这种“巧合”怎么可能不被注意和怀疑?

第三阶段:融入(绑架)

面对政府的打压,信托自然不会无动于衷。

刺杀总统?风险太大,信托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做的,所以这注定是一个不能轻易使用的“非常规手段”。

向政府施压?显然,同样做不到。要知道,没有政府的遮风挡雨,他们就算有再多的财富,在别人眼里也不过是“肥肉”。

通过操作,把自己支持的政客推到前台?虽然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仍然存在风险。毕竟,当民众的不满情绪发酵到极致时,政府一定会采取行动。到时候就算是自己一直支持的代言人也不会占便宜。

所以,对于那些大财团来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和国家实现深度融合(绑架),这样只要政府敢对他们动刀,就毁了美国!他们可以自然地坐下来放松。

这种整合(绑架)的标志性事件是美联储的建立。

1910 165438+10月,美国佐治亚州杰基尔岛迎来了一群神秘的访客。

他们异常低调,不仅一直避开记者,有些人甚至用假名参与密谈。直到1913年美联储成立后,有关美联储成立的秘密会议才被曝光,其参与者包括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的多名高管以及两大家族的心腹。

尽管美联储背后的真正股东尚无定论,但不难看出,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是美联储成立的受益者。

此后,随着一战和二战的爆发,美国的信托组织从金融、军事、能源等领域起步,然后与国家实现高度融合(绑架),最终形成十大财团,分别是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杜邦财团、波士顿财团、梅隆财团、克利夫兰财团、芝加哥财团、加州财团和德克萨斯财团。

虽然这十大财团后来有了一点变化,比如因为新的合并而改名,但毫无疑问,这十大财团通过与国家的融合(绑架),实现了真正的“与国家同归于尽”。

那么这些大财团与国家整合(绑架)后,对美国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种“融入”(绑架)确实对美国有利。

众所周知,美国很多财团都有犹太背景,犹太资本一直被认为是“最不稳定的炸弹”。

这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说白了,犹太人因为特殊的文化底蕴,一直缺乏对所居住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所以,当国家陷入危机,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的时候,犹太商人中,不乏“与己无关”,利用危机为国家财政困难立下汗马功劳的例子。

更重要的是,一旦所在国陷入困境,犹太商人就会义无反顾地离开,然后寻找新的“主人”。

你可以想象一下,面对这样的“白眼狼之都”,哪个国家能受得了他们的折腾?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大财团和国家的整合(绑架)是以利益为纽带的,束缚了这种“白眼狼资本”,让他们无法肆无忌惮地伤害美国!相反,这些“白眼狼资本”为了让美国与自己的利益保持紧密联系,不仅会使劲折腾美国,还会通过折腾别人、拔别人的毛来保全自己的性命。这样,美国自然可以长期保持繁荣。

另外,虽然美国通过立法限制了信托在中国的扩张,但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美国政府不仅没有这种限制,反而最大限度地鼓励他们组建更大规模的信托。

例如,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

当时,许多非欧美产油国如何建立一个类似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信托组织,实现“以毒攻毒”?

可见大财团和国家的整合(绑架)对美国还是有积极意义的。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得以崛起,并保持长期繁荣。这个组合功不可没!

其次,这种融入(绑架)虽然有益,但危害更大!

这一点不难理解。我想问一下,如果信托的存在真的没有很大的危害,美国的政治圣贤怎么会严厉打压?

事实上,当信托与国家融为一体(被绑架)时,它给美国带来的伤害就逐渐显露出来了,它一步步把美国推向了边缘。

相信大部分网友都很清楚去工业化给美国带来的困难。

但很多网友可能不知道,美国之所以会去工业化,是因为这种结合是有害的。

从德国一直保持制造业优势可以看出,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不能失去制造业。换句话说,只要监管政策得当,即使劳动力成本激增,美国依然可以保住“世界工厂”的称号。

问题是当时的美国根本无法进行政策调控。

说起来,这件事我也无能为力。要知道,要保持制造业主导的实体经济,就必须对金融证券、房地产等可以过度投机的行业进行监管和限制。否则,即使政府出台更多扶持政策,也阻止不了搞实业的转行炒股。

美国十大财团恰恰涵盖了这些应该监管和限制的领域。

很明显,美国当时是想保住自己的制造业,但又不得不砍掉一些已经和国家融为一体(绑架)的大财团。

最后的结果,众所周知,伴随着美国的去工业化浪潮,是一场金融资本的投机盛宴。直到2008年,这种投机游戏再也玩不下去了,美国政府不得不站出来收拾残局。

03

所以,特朗普虽然高喊“重铸制造业”,但几乎不可能成功。由于金融集团与国家的整合(绑架)关系,美国大多数中小制造企业注定成为华尔街的猎物。现在不宰了,只是因为不够肥!

另外,军事财团与国家的融合(绑架)也决定了美国注定是一个喜欢挑动地区紧张局势,热衷于好战的国家,因为只有这样,美国的军火生意才能一直保持繁荣。

美国人民得到的,除了对恐怖袭击的无限担忧,还有无数本该幸福的家庭,却被战争带来的创伤弄得支离破碎。

看到这里,有网友认为有必要问一句:“既然与国家融合(绑架)危害如此之大,为什么美国政府会同意?那些政客的脑袋会被驴踢吗?"

驴踢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砸钱是有可能的!

众所周知,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经纪人文化”一直存在。

位于白宫北面的k街是华盛顿著名的游说中心。虽然看起来很普通,但由于数万说客聚集于此,它也被称为美国的“第四权力”中心。英国《观察家报》曾称其为“世界上最腐败的地方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前国会议员、“反游说英雄”迪克·齐默(Dick Zimmer)试图推动一项限制游说的“旋转门法案”,但最终遭到拒绝。后来,齐默干脆离开政坛,自己当了说客。

事实上,在美国政治中,权力和金钱是“旋转门”,是一种系统性的腐败,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美国政界的人更是习惯了这样的资本操纵和利益交换,甚至不把它当成腐败。

许多政府高级官员离职后,要么专门从事游说活动,要么在一家大企业担任高管,这在美国相当普遍。

克林顿总统的前国防部长科恩在卸任两天后创办了所谓的“咨询公司”。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塞缪尔·伯杰(Samuel Berger)和前白宫办公厅主任托马斯·麦克拉蒂(Thomas mclarty)紧随其后。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这种权钱交易盛行的背景下,大财团想要影响某些政策的制定和走向,怎么会太难?

以美联储的建立为例。

1912年,纳尔逊·奥尔德里奇向国会提出建立美联储的“奥尔德里奇法案”,但未获通过。

1913年6月,民主党众议员卡特·格拉斯和参议员罗伯特·欧文再次提交了“格拉斯-欧文法案”,虽然经过了重新安排,但并未改动,最终于圣诞节前获得通过。

这说明,同样一个法案,只要运作得当,大财团完全可以从美国政府那里找到突破口,然后让其意志得以实现!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金钱政治”并没有错,只是“美国政府为大财团服务”有些夸张。其实今天美国财团和政府的关系更多的是利益交换,大家的地位还是平等的。只要政客坚决不买账,比如特朗普,大财团也无可奈何。

但是,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美国财团与政府的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

在我看来,如果两者的关系存在“第四阶段”,那么“美国政府服从并服务于大财团”很可能在未来成为现实。

不要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在奥巴马力推的TPP协议中,“超主权仲裁条款”已经出现。总之,只要签订了协议,国内的法律,甚至宪法,都被国际资本认为不合理,申请仲裁。到时候国家一旦仲裁败诉,不愿意退出TPP,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了!

可见,凌驾于政府权利之上,是现阶段某些超级财团的深层欲望。而这个口子一旦打开,谁能保证美国的大财团不会用在美国政府身上?

从叙利亚撤军,美国政府停摆,都把特朗普和其他利益集团的矛盾斗争和博弈摆上了台面。最终,被迫独断专行的特朗普不得不做出妥协。可见美国利益集团在幕后对总统施政的影响是很大的。那么,白宫内斗到底有多残酷,特朗普能控制美国到什么程度?特别是美国各派如何看待中国,鹰派会对正在进行的中美磋商产生什么影响?

来源:网络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