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历史特征
开放环境和视角下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真正走向繁荣的源泉,它始终建立在民族文化中的民族自信和民族精神的独立之上。只有保持民族的独特性,才能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中保持独立鲜明的自我,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引导师生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继承和弘扬团结、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
列宁曾说:“爱国主义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这种情怀,往往体现在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赴汤蹈火,哪怕粉身碎骨的崇高气节上。同时,它还表现在人们对国家政治和历史发展的关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忧虑态度和朴素感情。回顾我国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爱国主义的旗帜不仅唤起、聚集、引导了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民族英雄,而且使一代又一代人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奋进、艰苦奋斗,使我们这个一直充满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战乱而不气馁,屡遭挫折,最终建立了今天这样强大的新中国。“诗言志,歌言志,文载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表达和包容历代民族精英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气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载体和枢纽作用。那种贯穿长虹、一脉相承的博大精深的学问,更是挥之不去,不胜枚举:古有屈原“鸟飞反故乡,狐死必先。”司马迁的“常思国之急”。曹植的“舍身赴国难,见死突然如归”。李白的“国耻未尽,何以成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岳飞的《你不能为国做什么?和“忠诚地为你的国家服务”。文天祥的《从古至今谁的人生没有死过?让我们照顾好我们的历史。”。顾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谚语都表现出对祖国未来和民族命运的神圣责任感。到了近代,反映爱国主义的诗歌变得更加鲜明而凝重:从林则徐的“为国而生,为国而死,何必因祸得福而避之”,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笑天,留两昆仑山”;出自孙中山的《中国不革命》和《敢有帝制者,必遭天下攻!》,到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文章”和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的强音,到抗战时期“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的新长城”。所有的思想都在激荡和吞噬山河,都把“救国图存”作为爱国主义的核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这种寄托着民族命运之心的精神,倾注了华夏大地的思想,凝聚了国家富强的希望。国家强大,人民幸福,这是爱国主义最朴素的价值取向,也是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以下精神:
1,人文精神。儒家文化强调的人是指社会人,社会性是人的主要内容。重做人、以义为先、推己及人、士为己等传统美德经常出现。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人与鸟之别”,具体论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指出“禽兽有父子而无亲族,有雌雄而无分别”。人与兽的区别在于“义”。人是“天下第一贵”,强调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伦理道德。儒家提出“以诚为友,不为己利,知其道,不为己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立己,则成也”,“老了,就老了;年轻人年轻,人也年轻。”古代的学者就是他们自己,今天的学者也是人。”(指古代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知识和道德,而现代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做人的理念是我们民族道德精神的精髓,在今天仍被批判地继承,是有价值的、必要的时代内容,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借鉴意义。
2.中国民族主义精神。爱国者总是把忧国忧民联系在一起。历史上,屈原追求上下虽九死一生,但并不后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包。”等等,都是这种爱国精神的典型写照。爱国主义具有不可分割的继承性和历史连续性。到了近代,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越来越深刻。20世纪在支那留学的学生钟伟曾深情地大声疾呼:“我们的学说,在一本大书中,可以称之为爱国主义。”“智娜!智娜!我要朝拜、唱歌、跳舞,我要向他们敬礼、祝贺,以便在我的人民面前大声呼喊:“支那万岁!“所以现代爱国者”忧国忧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实现了极大的升华。强调民族、国家、家庭的利益,正是这种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从而给世界一个觉醒、自尊、凝聚、奋斗的全新形象。
3、蓬勃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孔子强调要修行,开心就忘了烦恼。《易经》云:“天道强,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德载物。”“自强不息”和“敬德载物”这两句话,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
4.和谐精神。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由不同层次、处于不同关系中的人组成,而维系人与层次关系的核心是保持平衡、实现协调、追求和谐。强调天下大同的到来,在于天下修身自律。《干一九三》中有一句话,“君子去德读书,忠义,所以去德。”说辞是真诚的,所以也是事业。知道归知道,还带着几个。知终,可与义。所以上位不骄,下位不躁。“一定要真诚正直,修身养性,才能理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与和谐统一,并不是排斥自然,而是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与我合一”。这种“和为贵”、在对立中求和谐的政治伦理思想,从辩证的角度看,有其积极的一面。
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大国胸怀。中国希望在新世纪成为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首先,它要求青年一代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理性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权益的关系,培养与我国经济、政治、科技实力相匹配的成熟国民心态,即科学、理性、自信、包容、开放的心态。其次,能够积极借鉴改革开放30年伟大实践的经验教训,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宽广的胸怀和昂扬的精神状态积极面对国际化的挑战和困难,善于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努力推进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再次,既要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客观形势下强化民族国家意识和主权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捍卫领土和主权,保护民族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