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政政策的效果
财政政策效应: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分析【关键词】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中国近年来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有其特定的实施背景。从理论上讲,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联系在于,二者都以刺激有效需求为主要目标;两者的区别在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的是依靠增发股票,利用国债作为支撑。在实践中,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效果是明显的,也为我们应对经济运行中的难题积累了经验。今后应重点研究如何形成扩大有效需求的内在机制,完善财政政策手段的运用。
1998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动荡、国内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中国政府采取扩大内需的方针,大力实施以发行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辅以适当的货币政策。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这一政策的有效性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同时,我们认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些理论问题也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
第一,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
1998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需求的相对萎缩减缓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应该说,建国以来,我们在应对通货膨胀方面有一些成功的做法,但在应对通货紧缩方面缺乏经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问题,我们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其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也已经形成。虽然中国的具体国情不同,但国外宏观经济政策的成功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起点。正是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给传统经济理论和政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以萨伊定律为代表的传统经济自由放任理论是否成立,从而引发了危机。凯恩斯革命?所谓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理论也应运而生。凯恩斯学派用总需求模型来分析和解释大萧条和大规模失业的内在原因,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主要是投资机会和投资需求减少造成的。受多种心理因素影响,如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等。,总需求价格通常小于总供给价格,但市场机制没有力量使总需求价格等于总供给价格,于是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平衡,即萧条和大规模非自愿失业。凯恩斯学派的结论是,大萧条证明了私人经济天生不稳定。如果任其发展,它本身就会陷入抑郁。唯一的出路是制定和实施扩张性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反周期的财政政策,以减少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经济政策的基本主张是通过调节有效需求来维持经济稳定(所谓?需求管理?),在萧条中抗萧条,在通胀中抗通胀。其中,当出现经济萧条时,在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的同时,政府应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运用减税、增加支出(包括扩大政府购买支出)、发债甚至赤字预算等操作工具来控制通货紧缩和失业。
1998以来中国应对通货紧缩的财政政策叫什么?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说,从实施背景和具体内容来看,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凯恩斯经济学所倡导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许多内容和措施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相似。首先,从支出看,我们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投入,加快农林水利、公路、铁路、粮食仓储、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此,国家在1998年发行了100亿元长期国债,所筹集的资金作为国家预算内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1999期间,国家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具体措施作了进一步调整,包括:(1)继续发行国债,用于在建基础设施、部分重点行业技术改造、重大工程和高技术产业化装备国产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科教基础设施等。大型骨干国有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得到补贴。(2)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刺激消费需求。(3)恢复对存款利息收入征税,收入将全部用于城镇低收入居民和下岗职工的生活补助。
增加国债发行,提高投资水平,也是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为了控制通货紧缩,中国实施了以国债政策为支撑的积极财政政策。1998期间,我国自建国以来首次发行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使其资本充足率基本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同时,发行100亿元长期国债,用于国家预算内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配合中央银行准备金制度改革,由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423亿元特别国债。1999期间,根据当年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出口下滑、消费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继续增发国债。200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好转后,为巩固这一重大转机,年初决定发行100亿长期国债,下半年发行500亿长期国债。新增国债将重点用于五个方面:一是水利和生态工程建设;二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三是教育设施建设;四是城市环保工程建设;五是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大科技项目。
税收对投资、储蓄和消费有重要影响,在财政政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1998以来我国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中,税收政策只是处于辅助地位。1998,除了增加出口退税的政策,几乎没有使用税收政策。从1999开始,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逐步扩展到税收政策的运用,包括继续提高出口退税,恢复对存款利息收入征税等。
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国在治理通货紧缩的过程中,把扩大需求的短期政策和改善供给的长期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成功地刺激了经济增长,也为我国经济中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经验和一些制约因素
总的来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至少可以总结出以下六条基本经验:一是把刺激需求与改善供给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二是把刺激需求与调整分配政策结合起来,特别是提高城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第三,注重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鼓励投资和消费,促进技术进步;四是不完全按照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的教条,而是通过保障一般公共支出和推进税费改革,适当降低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水平;第五,充分利用金融手段带动银行贷款增加,促进民间投资增长;第六,把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结合起来。
在承认积极财政政策发挥有效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积极财政政策的初步实施效果与刺激民间投资和消费的预期目标仍有一定距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行财政体制仍存在诸多约束,制约了政策效应的发挥。这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投资(购买)的乘数效应不足。二是税负的约束。三是转移支付的约束。
第三,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几点思考
我们认为,未来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今后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要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积极财政政策的完善应从改变政府投资方式入手。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应从财政投资的直接手段转向财政投融资、财政贴息等间接手段。,使政府投资成为杠杆,有效促进社会投资。具体包括:(1)改变财政投融资方式,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投融资体系,从制度上解决财政投资需求与投资供给的矛盾。(2)采取多种措施吸收社会资金。通过财政贴息、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方式,吸收社会资金,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社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房地产开发,导致?四两斤?的功效。因此,在社会投资来源和银行可贷资金充裕的条件下,可以考虑拿出国家有限的财政投资中的相当一部分作为间接手段。这不仅有助于在公共投资领域建立竞争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也有助于拓宽公共投资资金来源,提高项目本身的运营效率。
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私人投资的增长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但如果民间投资增长缓慢,就会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除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外,还应全面落实引导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如实施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在税收方面有效实施国民待遇,防止不公平税负、重复征税等歧视性措施。加强金融支持,除银行积极贷款支持外,还应引导和鼓励股份制地方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加强法律保护和服务机构建设。
第二,利用公共支出政策刺激内需增长。二战后,大多数西方国家通过扩大公共支出和发行公共债券来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促进经济复苏和快速增长,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高福利、高支出的政策,导致财政赤字高企,引发通货膨胀。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转向了适度高效的财政支出政策。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适当增加一些公共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投资风险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具的项目。这样做不仅可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长期以来制约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而且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消费。
第三,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启动最终消费。对此,一是从调整体制内人员收入水平入手,以与我国发展阶段相似的国家国内体制外收入水平为参照系,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货币化的政策,调整体制内人员的薪酬待遇。具体包括:增加工人和国有经济工作者的工资收入(包括增加国有企业家的年薪收入,使其适应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普遍增加低收入和退休人员的收入。二是通过改革,认真落实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的政策,为提高工人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创造有利条件。第三,适当提高转移支出比例,加大国家财政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力度,对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需要财政支持的改革制定逆周期操作。要努力减轻改革费用在居民支出中的负担,稳定居民支出预期。
第四,充分注意政策的适时调整和逐步转换,主要通过市场和消费替代、私人和企业投资替代、出口需求替代,逐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出?为经济发展和转型创造条件。同时,也要加大财政政策引导结构调整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形成一套促进产业调整和不断升级的创新机制;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条件;优化税制结构,规范税费关系,使税制本身能够有效调节经济景气,同时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参考资料:
【1】项怀诚。关于200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J]。中国金融,2003。
[2]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苏明。财政支出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高培勇。公共财政。经济学这么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5]刘尚希,赵全厚。政府债务:风险形势的初步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
财政政策模型论文二: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分析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因为当时我国宏观运行中存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非均衡状态。拉动内需,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防止城镇失业人数增加,努力为下岗职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到目前为止,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了六年,这一政策的效果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作为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其宏观经济运行中。
1.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消费。从1998到2001,与上年相比,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一直是负增长,分别为-2.6%、-3.0%、-1.5%和-0.8%。与上年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为1998和65438。虽然2000年由负转正,但2000年和2001年分别为+0.4%和+0.7%。然而,从1998年到2001年,全国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仅为6.8%,高于1年。这说明整个社会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仍然处于低迷状态。
2.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社会投资。从1991到1996,与上年相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3.9%、44.4%、61.8%、30.4%、17.5%、14.8%。集体经济年均增长39.2%(1996,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5.9%);个体经济年均增速22.1%(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199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4.0%);其他经济体从1993到1996的年均增长率为44.1%(其他经济体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7.7%)。从1997到20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8.8%、13.9%、5.1%、10.3%和13.1%,年均增长65448。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年均增速分别为7.7%、8.2%、10.6%和18.1%。这说明,与1997之前相比,1997之后的中国固定资产增速是整体的。
从1993到1996,与上年相比,资本形成总额增长率分别为55.6%、28.4%、24.0%和12.5%,而从1997到2001的比值分别仅为5.9。从1993年到1997年,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资本形成率分别为43.5%、41.3%、40.8%和39.3%,而从1998年到2001年,这些比率分别为。
从1998到2001,与上年相比,14.5%、62.9%、7.7%和9.0%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国家预算内资金形成,而从196到18。从1998到2001,与上年相比,基本建设投资中由国家预算内资金形成的分别占22.3%、84.9%、11.9%和32.9%,而从1996到65436。
这说明:与亚洲危机前相比,从1998后的增长趋势来看,我国固定资产增速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资本形成率基本在下降,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速也在更快地下降;全社会固定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财政投资的结果。
3.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出口。从1991到1997,中国出口贸易总额按美元计算的年均增长率为16.7%,而从1998 ~ 2001的增长率分别比上年增长0.5%和6.65438+。这表明中国仍未走出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出口不利影响的阴影。
4.积极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从1998到2002年,中国保持了7.8%、7.1%、8.0%、7.3%和8.0%的经济增长率。据有关部门测算,在此期间,包括银行贷款和地方及地方投资在内的收债投资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5、21.7、1.8和2个百分点。
5.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就业。首先,从从业人数的变化来看,从1998到2001,与上一年相比,总从业人数变化为-2331万人,-564万人,-486万人,-468万人。从1996到1997,职工人数与上年相比总变动为-63万人和-17.7万人。
其次,从从业人员变动情况看,从1998到2001,与上年相比,三个行业从业人员变动总量分别为+357万人、-423万人、+871万人和+940万人。但从1996到1997,与上年相比,三个行业从业人数分别变化了+903万人和+750万人。
第三,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来看,从1996年到2006年5438+0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520万人、570万人、576.5438万人、575万人、595万人和686.5438万人,登记失业人数呈增加趋势。从城镇登记失业率来看,1991至1996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3%至3.0%之间,1997之后在3.0%以上。其中2001达到了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