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中有几种财政政策。

我回答第七个财政赤字: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从短期来看,赤字财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但其负面效应不容忽视。赤字财政政策不宜长期使用,当前应适度收紧。关键词:赤字财政;政策、功能、财政平衡财政赤字是一个客观的经济范畴,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是国家职能的必然产物。纵观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一般都是靠财政赤字的增加来支撑的。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国基本实行了赤字财政政策。特别是1998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的财政赤字。从1998到2001,财政支出增长率为19.8%,财政赤字增长率达到62.4%,赤字达到247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78%。2002年中国赤字3098亿元,相当于1997(财政赤字582亿元)的432%,即6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27%,赤字占GDP的比重为3.004%,达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3%)。毫无疑问,财政赤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缓解财政负担、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赤字财政不是万能的,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如果一个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合理,就会引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进而导致经济崩溃。从历史上看,德国1918 ~ 1923时期的通货膨胀,拉美1982时期的债务危机,哥伦比亚90年代末的经济衰退,日本20世纪最后10年的经济衰退,以及建国后的三次通货膨胀,都与财政赤字过大有关。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赤字财政政策。首先,赤字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赤字财政政策是在经济低迷时期使用的短期政策。短期内,如果经济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社会闲置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财政赤字可以扩大总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复苏。1998以来,为有效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遏制经济下行趋势,我国实施了以扩大国债投资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施:一是增加政府支出,二是减税。当减税不可行时,政府采取赤字政策,通过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投资,刺激社会需求。1998年8月,我国首次发行长期国债1000亿元,6月11000亿元。2000年至2002年,每年发行国债1500亿元,2003年为65438+。截至2002年,我国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安排的国债项目总投资规模已达6600亿元。这些国债主要用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通信、环境保护、城乡电网改造、粮食仓储、城市公用事业和西部开发。国债发行带动了地方、部门和企业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等投资。通过国债项目建设,成为财力有限、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长远发展意义重大的大事,为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自1998以来,国债发行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8、1.44、1.81、1.66和1.8个百分点,拉动投资3.2万亿元,共创造就业750万个。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必不可少。从这个角度看,财政赤字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可以有效调动社会资源,积累巨大的社会资本,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事实上,财政赤字是国家在经济调控中作用的一种表现,它依赖于国家坚实稳定的国家信用来调节和干预经济,以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的。第二,赤字财政政策的负面效应不可低估。赤字财政政策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刺激投资意味着扩大产能。扩张性政策可能是通过进一步加深未来的生产过剩来暂时减少当前的生产过剩。因此,长期扩张和积累的后果必然导致更猛烈的经济危机。笔者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过热状态,其表现形式就是投资过热。目前在建或规划中的地铁线路有86条;中国手机年产能约654.38+0.3亿部(约占全球总需求的35%),预计三年内产能翻番;中国汽车产能预计三年翻一番;三年后化纤产能翻了近一倍,还有钢铁、水泥、港口等一大批在建项目。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但是资本市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干预;二是资本账户不开放,导致过剩资金在国内找不到出路,无法走向海外。最后,资本投错了地方。第三,外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外资在一些地方泛滥,有时甚至引发灾难(比如一些城市的房地产)。2.财政赤字可能会增加政府债务负担,引发金融危机。财政风险是指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政资源而对国家机器的运转造成严重损害的可能性。当这种可能性实现时,就会导致金融危机和政府信用的丧失。财政赤字规模有一个客观合理的限度。如果赤字过大,就会导致国家信用危机。评价财政赤字的风险,国际上通常采用四个指标:一是财政赤字率,即赤字占GDP的比重,一般不超过3%;二是债务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三是财政债务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当年到期还本付息),一般以不超过30%为警戒线;四是国债偿还率,即当年国债本息偿还额/当年财政支出,一般以不超过10%为警戒线。在中国,整体上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随着国债规模的扩大,中央政府的债务依存度已经相当高。2002年财政赤字率为3.004%,达到国际公认的3%的警戒线,财政债务依存度为36.32%,超过国际警戒线上限6.32个百分点,国债偿债率为18.78%,超过国际警戒线上限8.78个百分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财政运行风险加大。一旦负担超过一定限度,必然导致财政危机和金融风险。目前国债运行正进入高负债时期,可用于国家建设的债务支出比例逐渐减少,投资经济效益不佳,进一步削弱和降低了未来政府的偿债能力。此外,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都存在大量的“隐性赤字”。一些隐形债务构成潜在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建设贷款、国务院有关部委以中国政府名义举借的政府主权外债、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赤字、粮食损失和社保支付缺口等。据世界银行估计,2002年中国的隐形债务占GDP的50%到70%。虽然这些并不包含在政府债务中,但政府必须承担这部分债务,因此可能会造成支付缺口,可能会给财政带来压力和风险。3.赤字财政政策滋生了通货膨胀的种子,并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在某种程度上,赤字财政与物价水平的通货膨胀有着固定的关系。原因不难找到。在一个社会中,赤字财政导致货币总需求增加,而现有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并没有同比例增加,这必然导致经济出现通胀缺口,抬高物价水平。当财政赤字没有导致货币供应增加时,赤字与需求驱动型通胀直接相关。众所周知,需求拉动型通胀是由总需求的增长引起的。在开放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组成,这四个因素中任何一个的变化都会影响总需求的变化。如果赤字继续增加,使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超过实现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产出水平,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建国后有三次通货膨胀,分别是建国初期的第一次通货膨胀,60年代初的第二次通货膨胀,80年代的第三次通货膨胀。虽然这三次通货膨胀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但它们的发生都与大量的财政赤字密切相关。目前,中国经济出现过热迹象,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生产资料瓶颈”的出现和物价的上涨。去年以来,随着投资的增长,中国的钢铁、水泥、煤炭和化工产品的价格开始攀升,一些地区的电力供应逐渐紧张。如果高投资的情况持续下去,“生产资料瓶颈”问题将进一步恶化,导致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最终反映到消费品价格上,导致通货膨胀。此外,中国出口的增长也在加快,国际上出现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外汇流动的数量在增加,导致基础货币增加。此时,如果投资继续高速增长,会加速货币流通,容易导致通货膨胀。第三,赤字财政政策不宜长期使用。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从中长期来看,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还是合适的。赤字财政政策作为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的补救,只能作为启动力量,以期通过政府投资推动社会力量和民间力量,从而恢复市场活力。如果超出了启动力量的定位,成为政府代替市场,就可能适得其反,产生挤出效应。美国的赤字财政政策原本是应对大危机的短期政策,但政府不自觉地将其长期化,给经济带来严重伤害,足以作为我们的教训。与美国相比,有很多劣势决定了中国长期赤字财政政策的负面影响会更大。首先,中国现在的环境和当时的美国不一样。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动荡不安,国家已经失去偿还债务的能力。由此带来的金融崩溃的危险,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阴影。作为货币,美元赤字使得美国在国际经济中获利,而中国只有保持足够的财力,才能抵御一切可能的国际风险。其次,中国的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美国,很多配套政策措施的运作和运行也不成熟和完善,缺乏应对赤字财政可能带来的危害的能力。有限的经济资源也决定了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只能是短期的。这是因为赤字财政政策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的基础上的。目前中国储蓄率高于投资率,银行资金多于贷款。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筹集适当资金,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直接增加社会需求,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增加国民收入。但闲置资源毕竟有限,长期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超过经济承受能力,会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此,当前利用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只是特定条件下的临时性财政政策。从中长期来看,仍然要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因为财政出现大量赤字,对财政本身的运行和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都是不利的,特别是在长期赤字的情况下。长期来看,赤字财政是今天和明天花的钱,这一代人花下一代人的钱。在国民经济中,储蓄由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财政盈余)组成。财政赤字正在减少,这将减少储蓄。长期的经济增长依赖于投资,而投资来自于储蓄。今天的赤字支出减少了明天的储蓄,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还应该注意的是,赤字筹集的资金必须用于有利于长期增长的项目。如果把钱用错了投资,财政支出就成了浪费,结果是付出了代价,一无所获。在社会需求不高的情况下,适当建设铁路、机场、港口等公共基础设施,可以增加有效需求和长期供给。但从长远来看,不能采取连续建设大型项目的方法,尤其是建设周期长的公共* * *项目,更不能作为稳定政策的工具。第一,公共* * *项目的刺激效应或乘数效应会呈现递减趋势。一旦公共* * *项目饱和,只有刺激需求的效应会消失,而增加供给的效应也会很快消失。第二,需要转向紧缩的时候,公共* * *项目要么继续,起不到收缩作用;否则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浪费和损失。因此,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必须审时度势,非常谨慎,为未来的政策调整留有余地和空间。在政策导向上,不再鼓励地方政府和部门扩大投资、多上项目;同时,要选择政府投资的项目,避免形成新的重复建设。如果政府投资项目选择不当,作为固定资产的投资虽然会增加当年的GDP,对投资品的生产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对以后的发展作用不大,或者成为一堆无用的废物。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形势,可以适当减少“需求乘数”较高的政府投入,增加公共卫生和农村教育的支出。同时,要在提高财政支出效率上做文章,科学论证财政支出项目,减少目前许多项目缺乏长远规划和盲目投资;在财政支出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增加支出的透明度,杜绝挪用和贪污财政资金的现象;正确处理总量扩张和结构调整的关系,适当改变政府财政投资方向,在坚持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改造的投入,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升级演变,加快国有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结论财政赤字是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对刺激短期内需具有积极作用。财政赤字预算只能是短期的应对措施,不能作为长期政策持续使用。赤字财政政策的运用必须为未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留有余地。长期过度使用赤字财政政策,必然导致巨大的赤字和债务规模,对经济造成伤害。从长远来看,财政收支平衡应该是我国财政政策的立足点和发展方向。参考文献:[1]陈* * *,吕中泽。美国财政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刘景焕。适度国债规模研究[J].金融研究,2002,(5)。[3]戴。对财政赤字的评价是好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