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医学护理论文

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综合科设立的诊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科室,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以下是我带来的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据世界心脏联合会统计,全球每死亡3人,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人数高达1750万。有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每12s,就有1人因中风或心肌梗塞倒下。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约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近五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大多数心血管疾病都是慢性病或复发性疾病。急性发作后住院治疗和出院后,患者仍需持续治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降低死亡率。因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1名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其回归社会后对继续护理的认识,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供理论依据。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受试者2009年1-8月在我院三个心血管病病区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病患者101人,采用方便抽样法,其中男性58人,女性43人,年龄21 ~ 86岁,因血管疾病住院或住院期间确诊。(2)经临床治疗,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参加本次调查;(4)无精神疾病或智力低下。文化程度101患者:本科10,专科18,高中中专21,初中30,小学17,文盲5;职业:18工人,7农民,30干部,12军人,4教师,11公司职员,19其他职业;疾病类型:冠心病53例,高血压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绞痛11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62例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9例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心血管疾病;手术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5例,介入治疗5例。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1)被调查者的一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病、手术史和吸烟饮酒史等20项;(2)《心血管疾病患者持续护理知识与技能问卷》包括四个一级维度(含9个条目)、治疗相关知识(含13个条目)、康复相关知识(含27个条目)和社会生活知识(含13个条目)62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非常熟悉5分,熟悉4分,熟悉3分,不熟悉2分,完全不了解1分;分数越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问卷由两名护理教育专家和三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修订。内容效度为0.84,Cronbacha系数为0.96。每个病区指定专人发放和收集问卷。调查前,研究者对发放问卷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问卷的设计原则、调查目的和填写要求。在患者即将出院时,调查员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患者同意后,要求患者以匿名方式自行填写问卷。因视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工作人员逐一阅读解释后,根据患者选择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3统计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以X形式表示。

2个结果

2.1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整体认知。101患者的62项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基本熟悉和了解。其中,得分最低的一项是“知道安装心脏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得分为(2.48 1.70);得分最高的是“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有意义”,得分为(3.57 1.12),两者都属于“康复相关知识”维度。

2.2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评分。在9项疾病相关知识中,患者对发病时的治疗方法、复诊前的准备、复诊时间等心血管疾病知识掌握较好,但对复诊指征、检测和恢复状况、心功能评价等更专业的知识掌握较差。

2.2.2患者对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13项治疗相关知识中,患者用药知识较好,伤口护理知识较差。2.2.3患者对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在27项康复相关知识中,患者对心理、饮食、睡眠等方面有较好的掌握,但对康复锻炼和起搏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的了解不理想。

2.2.4患者对社会生活知识的认知。在13项社会生活知识中,患者对临终关怀和社会交往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保险和法律知识缺乏。

3讨论

3.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持续护理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住院后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回归社会后需要掌握的持续护理的认知水平基本熟悉,得分在2.48 ~ 3.57之间,平均为(2.70±0.81)。其中12项得分在3.00分以下,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持续护理相关知识和技能,回归社会后尚未完全具备实施有效自我护理的能力,不利于其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原因可能是连续护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尚未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畅通的病人交接和信息传递渠道。患者没有形成出院后继续完成后续治疗和自我护理的意识,也没有主动获取疾病治疗和康复的相关知识。此外,我国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疾病本身的预防和护理,从护理管理者到临床护士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了解。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的系统健康教育模式。

3.2心血管疾病患者持续护理认知的维度分析

3.2.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理想。从表1可以看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9项疾病相关知识得分均高于3.00分,达到了很熟悉的水平,但离很熟悉的水平还有差距。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是慢性病,有的患者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长期的治疗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治疗方法、复诊准备、复诊时间等重要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提示患者的认知水平与其获取知识的意愿有关。

3.2.2心血管病人用药知识比伤口护理知识好。

前三个是用药知识,后三个是伤口护理知识。可能是因为服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此类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联合用药才能使相关检测指标符合要求;与介入治疗、手术等有创性治疗方法相比,药物治疗更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能够被接受,并作为一种长期治疗方法坚持下来,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同时,用药指导作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较为规范和科学的教育模式。而造口、伤口等专业护理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模式。而且大多数患者只接受一次手术等一些治疗方法,既没有经验也没有心理准备用这种方法长期治疗。所以获取这类知识的意愿不强,导致

3.2.3心血管病人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表3显示,在62个项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项目属于康复知识维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康复充满信心,对饮食、睡眠等生活知识了解较多,但对其疾病的康复知识并不了解,对各种活动的节点也不能恰当把握,很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锻炼,尤其是对安装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后远离磁场等特殊要求和注意事项不甚了解。可能是因为以上大部分内容都是患者出院后面临的问题,住院期间没有涉及到。因此,护士并没有针对上述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侧重于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阶段的治疗和护理。这种现象说明持续护理的观念还没有在护士中普及。目前临床护士只为患者提供阶段性健康教育,护理的连续性经常因为患者出院而中断。强调以患者自我管理为基础的疾病管理,即国家医疗干预和传播活动,仍然不太理想。

3.2.4心血管病人的社会生活知识有待提高。从表4可以看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临终医疗机构选择权等临终关怀知识的了解程度较高,但对保险知识、种类、如何维权等保险和法律知识的了解不足。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以及媒体的频繁报道,公众对临终关怀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了直接的态度,逐渐认同;然而,保险的种类繁多和对保护医疗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知识的狭隘普及,导致心血管病人在选择保险险种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无所适从,仍是医院健康教育与社区持续护理有效衔接的薄弱点。

3.3管理对策健康教育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坚持不懈实施的一项基本措施,也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的一种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以从根本上降低1.7。因此,加强和规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持续护理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选派高素质的护士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引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可以直接到社区,或者与社区合作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和普及法律、保险常识,在随访的同时实现对患者的持续评估。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变枯燥的护士口头教育形式为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 * *分享患者陈述等经验的方式,为患者传递全面的教育内容。注重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效果评估,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于是否能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以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真正让患者受益。

综上所述,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加强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鉴于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社区护理资源有限,社区康复护理指导无法有效推广。通过对患者进行规范的连续护理知识教育,使其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实现自我护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引导患者树立连续护理的理念,是满足患者连续护理需求,提高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庞大数量给临床护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保证患者的安全,是我们应该共同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心血管疾病患者持续增长的现状,护理工作面临的难题及应对策略。

1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治疗现状

1.1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根据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2010,报告1。据估计,中国有2.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血管疾病。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冠心病粗死亡率为94.9/65438+万;我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总死因的41%,居所有死因之首。2010年,我院完成心脏手术7293例,比2009年增长近20%。冠状动脉造影65438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7765438例。由于患者数量的增加,临床护理工作量剧增,医护比例失调、护理人力配置不足等问题凸显。超负荷的工作极大地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和病人的安全。

1.2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不断更新。

近年来,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所取得了重要进展。2007年,870家医院能够独立开展PCI,299家医院完成PCI,年例数100例,占医院总数的34.37%。中国大陆2009年心脏手术总数为157444例,较2008年增长8.7%,其中体外循环手术128358例,1。与此同时,手术数量大大增加,新技术、新服务在临床上广泛开展。如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应用、循环功能的支持性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体外膜肺氧合)、连续性动脉(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的应用等,已成为救治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积极有效手段。随着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复杂疑难患者获得治疗的机会增加,患者年龄趋向于大龄化或低龄化,低体重婴幼儿化。护士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

2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凸显难题

2.1名患者

2.1.65438+同时,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在非心血管病房中所占比例增加。患者病情的复杂化和住院患者覆盖面的扩大,使得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难度加大。

2.1.2护理服务需求增加。1999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8月发布的《2010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接近65438人。随着寿命的延长,老年患者比例增加,增加了诊疗和护理风险。同时,除自身疾病外,还存在视力、听力、感觉、运动功能下降等老年问题,存在很大的护理安全隐患。随着医疗信息化的普及,公众的医疗知识越来越丰富,对优质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治疗的高风险和疾病转归的不确定性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2.2护理方面

2.2.1护理教育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但从社会对护理人力的需求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护理专业中专、大专、本科的初始教育是普通护理教育,对毕业生的首要要求是具备临床护理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新毕业的护士心血管疾病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与临床护理需求相差甚远。单凡和胡晓红7的调查显示,低年资护士进入临床后急需专业知识培训,92%的护士认为培训“非常必要”和“必要”,而前三位分别是心脏外科常用药物、监护技能和心脏外科基础知识,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专业培训。

2.2.2护理人力配置方面,根据卫生部2010.8统计年鉴,2009年,我国医护比仅为1.97。要达到卫生部公布的1.2的理想医护比,当时还缺少1.9万的注册护士,特别是《护士条例》颁布后,“优质护理服务”卫生部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中规定,护士要根据各病区(病房)的护理工作量和病人的病情进行配置,病区(病房)实际床位数与护士人数的比例为65433随着护理工作的不断丰富,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危重疑难病例的不断增加,对心血管疾病病房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护理人力资源的限制,病人数量的增加和医院病床的不断扩大,护理人力的短缺仍然存在。除正常休假外,还有病假、婚假、产假等。,实际在职护士人数低于匹配人数,加剧了护理人力的不足。

2.2.3护士专业发展中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工作要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的整体观念出发,满足人民身心健康的护理需求。“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还要求病房实行责任承包制,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出院指导等所有护理工作均由其责任护士全面、完整地承担。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变化快,临床诊疗技术越来越复杂,科室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突发情况多,对护士的临床决策能力要求非常高。护理临床决策是护士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患者做出护理判断的复杂过程,这就要求护士具备心血管专业的核心能力。2007年5月,卫生部印发了《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指导各地规范专科护理领域护士的培训,但对心血管疾病护士的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等方面尚未作出规定。心血管疾病护士的培训现状与护士专业发展的需求仍有差距。

3 .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3.1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卫生部副部长马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第二次例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护理人员数量的激增是护理工作实现质的飞跃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重要条件。护理人力保障是实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的基础。目前,心血管病病房护士的配置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建议根据患者的护理水平和自理能力计算护理人力需求。和孙[14]提出生活护理按患者自理能力可分为三级,即完全依赖者为A级护理,部分依赖者为B级护理,完全自理者为C级护理。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分别为1: 0.7,:0.5和1: 0.3。考虑到心脏手术中患者观察病情、辅助治疗、促进康复的需要,护士的配置应适当高于此标准,特别是移植病房和心血管疾病病房。

3.2加强护士培训

3.2.1建立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日益复杂,护理职能不断拓展,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临床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生力军,不断补充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心血管疾病护理专业性强,患者病情趋于复杂和困难,急需对低年资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院尝试从两个层面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专科、本科毕业三年,中专毕业五年的护士,按工作年限分为三个等级:N1、N2、N3 * * *。N1的护士定期参加基础知识和技能测试,并写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要求N2和N3护士完成病例积累,承担小讲课,给本科生上课。在案例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护士的主动学习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护理部将考核结果纳入合同制护士的评优、晋升、转正。护士在注重专业培训的同时,通过护理投诉案例分析和人文关怀专题讲座,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学会沟通方法,改进服务,满足患者需求。

3.2.2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是护士不断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参加继续教育既是护士的权利,也是护士的义务。作为护理管理者,要大力宣传继续护理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的管理,护理部和科室要制定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计划,并纳入护理管理的考核指标。我院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五洲国际心血管疾病研讨会暨护理学术交流会已连续举办六届,为护理同仁搭建了良好的专业交流平台。同时,将心肺复苏技术、除颤器的应用、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常见心血管药物等心血管疾病护理知识和技能作为必修内容,通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小讲课、自学、操作考核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对临床护士进行分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设置和培训形式根据各级护士的需求和岗位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保证培训效果。

3.2.3学历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目前,中专或大专学历的临床护士通过在职教育提高学历水平的比例较高。2004年6月至2065年6月,438+2000年2月,729名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学历教育。从调查反馈中发现,专科和本科学历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大部分重叠,有些内容在临床工作中很少用到。如果大学课程与临床专业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在读专科和本科的同时,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专业,更有利于临床护士素质的提高。

3.3探索心血管护士的培训方法。

我国心血管护士的培养仍在探索中。目前,参加ICU护士的培训是一种替代方式。周丽娟等人报告了两次全军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经验,提出录取标准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注册护士,从事专科护理工作2年以上或从事其他专科护理工作4年以上。这与目前ICU、急诊科、手术室、肿瘤科专科护士的准入标准基本一致。但培训时间、方法、教材、考核标准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鉴于目前采用的短期脱产培训,培训周期长,培训人数有限,建议充分发挥ICU专科护士的作用,开展分层次培训,在医院组织心血管专科班,以脱产学习、小班教学、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形式培养临床护理骨干,满足临床护理需求,提高护理水平。

4摘要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面临的难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合理配置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人力资源,探索建立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确定专业核心标准,开展专科护士培训,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